農曆的十月初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的寒衣節。和眾所周知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相比,寒衣節對於現代人恐怕已經很陌生了。但在中國古代,寒衣節還是很受重視的,與清明節、中元節(也就是陰曆七月十五日)並稱的三大「鬼節」。
因為寒衣節是與鬼神相關的節日,所以對多數現代人來說,這個節日就顯得比較神秘了。就如同傳說端午節是與屈原緊密相連,寒衣節也與名人有關係,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孟姜女。
孟姜女塑像
傳說孟姜女的丈夫範喜良被抓走,送到北方去修萬裡長城,一晃幾年,杳無音訊。孟姜女日夜思念,寢食不安。又是一個冬天來了,孟姜女想起自己的親人破衣爛衫,無法禦寒,便親手縫製丈夫的寒衣。寒衣做好以後,她又身背寒衣頂風冒雪,為丈夫送寒衣。歷盡千辛萬苦,孟姜女終於來到長城腳下。可她萬萬沒想到她日夜思念的丈夫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累死了,屍骨就埋在萬裡長城底下。聽到噩耗,孟姜女痛哭欲絕,忍不住放聲大哭。她一邊哭,一邊用手拍城牆,喊著丈夫的名字。不知哭了多久,忽然間天崩地裂一聲巨響,萬裡長城一下子倒塌了800裡,露出了一片白花花的屍骨。眼前這麼多遭慘死的屍骨,究竟哪一具是自己丈夫的呢?一位好心的老人告訴她,只要將寒衣燒化,那寒衣的灰飛到哪具屍骨上,那就是親人。孟姜女便依言焚燒了寒衣,終於認出了自己丈夫的屍骨。
孟姜女千裡送寒衣
元代鍾嗣成《錄鬼簿》中在「鄭廷玉」條下載有《孟姜女送寒衣》,是北曲的整本孟姜女戲,也看出孟姜女萬裡送寒衣的傳說當時在民間影響之大。
不過,這只是個傳說。由於宋代以前的文獻,還看不到「寒衣節」這個名稱,可以推測,「寒衣節」作為節日,大概在宋代時正式形成。《東京夢華錄》裡面記載有寒衣節。
當然,這一判斷並不表明「寒衣節」的各項習俗也是在宋朝形成的。應是自周代起,人們在冬季即將來臨之際,已有了迎冬、祭祖、薦新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動。經過長期的演變,到宋朝時,人們在傳承古代禮俗的同時,又增添給遠在外地當兵、經商、求學的親友送冬衣、給死去的親人送紙衣等節俗,「寒衣節」方正式形成。元、明、清歷代大致傳承,流傳至今日。
明代,北京一帶已出現用五色紙的寒衣節風俗,一般為紅、黃、藍、白、黑色,有專門裁製、售賣五色紙寒衣的商店。寒衣分男衣、女衣,長一尺多,衣服上印有文字、印章,然後封好,寫明死者的籍貫、姓氏、字號等,如同人間郵寄包裹一樣。十月初一晚上,家家準備好祭品,進行祭奠,同時呼喊去世者的名字,在門口,或到墳上,將紙衣燒掉。人們認為這樣做,死者就能接收到親人寄來的寒衣。如果死者去世不久,要用白紙做寒衣,原因是新鬼不敢穿彩衣。若家境貧窮,無錢購買,可自行製作。清代,寒衣節與前代大致相同,也是在十月一日,人們祭祖、掃墓。傍晚時,用五色彩紙作成帽、帶、衣、鞋,在門外祭奠後焚燒。這種行動實際上反映了生者對亡去親人的哀思與崇敬,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寄託。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徵布帛之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祀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在科技昌明的現代,這種傳說自然沒多少人相信,但人們還是願意通過傳承傳統的焚燒寒衣等風俗,來表達對亡去親人的哀思和牽掛。
雖然三大鬼節並稱,但實際上這三大「鬼節」各有側重。古人認為人的魂魄隨著四季成長凋零,所以在初春萬物萌發的時候為親人招魂,清明節掃墓,是打掃、修繕去世親人的陰宅,讓親人過得舒服。中元節地府放假,陰陽融通,人們可以彼此交流,加上正值秋收,人們為先輩供奉新收穫的莊稼,讓他們品嘗。寒衣節則是天氣轉冷,為去世的親人送去禦寒的衣服。
衣食住行,幾乎面面俱到。所以中國古人完全拿逝去的親人當成是活人在對待。這就是所謂的「事死者,如事生」。在中國人看來,生死不過是換了居住的地方,其實沒什麼區別。已經亡去的親人,是和我們一樣的人,我們需要用同樣的關懷來對待他們。這樣對待自己的親人,就是孝道,守孝道,就是在為自己積福。
這三大「鬼節」也反映了中國人的生死觀。因此這些風俗並不應該因為科學昌明而遭到遺忘,而應當成為民俗學、思想史等寶貴的研究材料,成為珍貴的民族記憶。對中國人來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鬼神是敬畏。心頭有敬畏,就不會肆意妄為,無惡不作。懂得敬畏,我們才能善待別人,約束自己。另一方面,祭祀先人,緬懷祖先,讓我們知道自己家族的歷史,知道自己的來處。
寒衣節燒紙衣服紙錢也不該全當作是迷信,這是中國人對祖先的感恩與懷念。在祭祀的儀式中,重拾祖先的榮耀,不忘祖先的恩澤。在祭祀時,對親人的追思中,自我鼓勵,傳承優良家風,光宗耀祖。孝道不能忘記,傳統不能斷絕。不忘歷史,保持敬畏,這才是現代「鬼節」的意義所在。
-END-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