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大鬼節之一的寒衣節,你知道嗎

2021-02-13 學悅語文教育

農曆的十月初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的寒衣節。和眾所周知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相比,寒衣節對於現代人恐怕已經很陌生了。但在中國古代,寒衣節還是很受重視的,與清明節、中元節(也就是陰曆七月十五日)並稱的三大「鬼節」。

因為寒衣節是與鬼神相關的節日,所以對多數現代人來說,這個節日就顯得比較神秘了。就如同傳說端午節是與屈原緊密相連,寒衣節也與名人有關係,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孟姜女。

孟姜女塑像

傳說孟姜女的丈夫範喜良被抓走,送到北方去修萬裡長城,一晃幾年,杳無音訊。孟姜女日夜思念,寢食不安。又是一個冬天來了,孟姜女想起自己的親人破衣爛衫,無法禦寒,便親手縫製丈夫的寒衣。寒衣做好以後,她又身背寒衣頂風冒雪,為丈夫送寒衣。歷盡千辛萬苦,孟姜女終於來到長城腳下。可她萬萬沒想到她日夜思念的丈夫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累死了,屍骨就埋在萬裡長城底下。聽到噩耗,孟姜女痛哭欲絕,忍不住放聲大哭。她一邊哭,一邊用手拍城牆,喊著丈夫的名字。不知哭了多久,忽然間天崩地裂一聲巨響,萬裡長城一下子倒塌了800裡,露出了一片白花花的屍骨。眼前這麼多遭慘死的屍骨,究竟哪一具是自己丈夫的呢?一位好心的老人告訴她,只要將寒衣燒化,那寒衣的灰飛到哪具屍骨上,那就是親人。孟姜女便依言焚燒了寒衣,終於認出了自己丈夫的屍骨。

孟姜女千裡送寒衣

元代鍾嗣成《錄鬼簿》中在「鄭廷玉」條下載有《孟姜女送寒衣》,是北曲的整本孟姜女戲,也看出孟姜女萬裡送寒衣的傳說當時在民間影響之大。

不過,這只是個傳說。由於宋代以前的文獻,還看不到「寒衣節」這個名稱,可以推測,「寒衣節」作為節日,大概在宋代時正式形成。《東京夢華錄》裡面記載有寒衣節。

當然,這一判斷並不表明「寒衣節」的各項習俗也是在宋朝形成的。應是自周代起,人們在冬季即將來臨之際,已有了迎冬、祭祖、薦新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動。經過長期的演變,到宋朝時,人們在傳承古代禮俗的同時,又增添給遠在外地當兵、經商、求學的親友送冬衣、給死去的親人送紙衣等節俗,「寒衣節」方正式形成。元、明、清歷代大致傳承,流傳至今日。

明代,北京一帶已出現用五色紙的寒衣節風俗,一般為紅、黃、藍、白、黑色,有專門裁製、售賣五色紙寒衣的商店。寒衣分男衣、女衣,長一尺多,衣服上印有文字、印章,然後封好,寫明死者的籍貫、姓氏、字號等,如同人間郵寄包裹一樣。十月初一晚上,家家準備好祭品,進行祭奠,同時呼喊去世者的名字,在門口,或到墳上,將紙衣燒掉。人們認為這樣做,死者就能接收到親人寄來的寒衣。如果死者去世不久,要用白紙做寒衣,原因是新鬼不敢穿彩衣。若家境貧窮,無錢購買,可自行製作。清代,寒衣節與前代大致相同,也是在十月一日,人們祭祖、掃墓。傍晚時,用五色彩紙作成帽、帶、衣、鞋,在門外祭奠後焚燒。

這種行動實際上反映了生者對亡去親人的哀思與崇敬,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寄託。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徵布帛之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祀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在科技昌明的現代,這種傳說自然沒多少人相信,但人們還是願意通過傳承傳統的焚燒寒衣等風俗,來表達對亡去親人的哀思和牽掛。

雖然三大鬼節並稱,但實際上這三大「鬼節」各有側重。古人認為人的魂魄隨著四季成長凋零,所以在初春萬物萌發的時候為親人招魂,清明節掃墓,是打掃、修繕去世親人的陰宅,讓親人過得舒服。中元節地府放假,陰陽融通,人們可以彼此交流,加上正值秋收,人們為先輩供奉新收穫的莊稼,讓他們品嘗。寒衣節則是天氣轉冷,為去世的親人送去禦寒的衣服。

衣食住行,幾乎面面俱到。所以中國古人完全拿逝去的親人當成是活人在對待。這就是所謂的「事死者,如事生」。在中國人看來,生死不過是換了居住的地方,其實沒什麼區別。已經亡去的親人,是和我們一樣的人,我們需要用同樣的關懷來對待他們。這樣對待自己的親人,就是孝道,守孝道,就是在為自己積福。

這三大「鬼節」也反映了中國人的生死觀。因此這些風俗並不應該因為科學昌明而遭到遺忘,而應當成為民俗學、思想史等寶貴的研究材料,成為珍貴的民族記憶。對中國人來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鬼神是敬畏。心頭有敬畏,就不會肆意妄為,無惡不作。懂得敬畏,我們才能善待別人,約束自己。另一方面,祭祀先人,緬懷祖先,讓我們知道自己家族的歷史,知道自己的來處。

寒衣節燒紙衣服紙錢也不該全當作是迷信,這是中國人對祖先的感恩與懷念。在祭祀的儀式中,重拾祖先的榮耀,不忘祖先的恩澤。在祭祀時,對親人的追思中,自我鼓勵,傳承優良家風,光宗耀祖。孝道不能忘記,傳統不能斷絕。不忘歷史,保持敬畏,這才是現代「鬼節」的意義所在。

-END-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十月一「寒衣節」,三大鬼節之一,有哪些忌諱和講究
    農曆十月初一,民間有「十月一,送寒衣」的習俗,因此也稱「寒衣節」。作為傳統的三大鬼節之一(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寒衣節的習俗還是有些不同的。因為時值孟冬,天氣漸寒,世間的人開始增添棉衣。出於緬懷和關心,想到天氣寒冷,也給冥界的親人送去寒衣。
  • 你一定不知道:寒衣節的由來竟如此悲涼!
    寒衣節,一個被世人遺忘,卻又溫暖的日子。 寒衣節,是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那麼,你知道寒衣節最初是為了紀念誰嗎?
  • 傳統文化的三大神節三大人節三大鬼節是啥
    中國傳統的節日有很多,有一些節日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一些傳統的中國節日卻很少有人過了,小編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國傳統的節日,傳統文化中的三大神節、三大人節、三大鬼節都是什麼呢?一、三大神節:神節是對神明的祈禱!
  • 寒衣節 | 燒不燒冥衣,鬼都會來找你!
    從清明節到中元節,再到寒衣節,一年中我們會經歷多個鬼節。那麼它們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前不久也有粉絲提出,「冬至」其實是一年中最後一個鬼節,這麼說有道理嗎?在很多人的認知裡,冬至更符合冬季「鬼節」的定義。的確,冬至在子月之半,是鬼的活力最為旺盛之時。每逢冬至,中國人也有祭祖之俗。所以,把冬至稱為鬼節,並非沒有道理。
  • 中元節俗稱「鬼節」有哪些禁忌是真的嗎? 鬼節不能做的事盤點
    中國四大鬼節分別為:上巳節(農曆三月三)、清明節(公曆4月4-6日交節)、中元節(盂蘭節、農曆七月十五)、寒衣節(農曆十月初一)。一、上巳節(農曆三月三)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曆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裡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 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說一說道教的「三元五臘」
    每一年的農曆十月初一為我國的傳統節日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等,這一天有「送寒衣」之說,意思是為了給逝去的先人在寒冷的日子送去保暖的寒衣。寒衣節與清明節、中元節一起被民間合稱為三大「冥節」或「鬼節」。
  • 今日寒衣:鬼節6大宜忌,不得不知!
    今天農曆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是中國傳統的「寒衣節」。一個幾乎被遺忘的節日。可能大家對這個節日不太了解,也不清楚有什麼習俗,那麼換個叫法就明白了。寒衣節又叫「祭祖節」,也有人稱之為「冥陰節」「鬼頭日」,聽著就有股陰森森的感覺。說白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鬼節」。
  • 寒衣節又叫「祭祖節」,為何流行「送寒衣」?這天還有什麼講究?
    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詩仙李白,也曾在《秋夕旅懷》中提到過寒衣節:「芳草歇柔豔,白露催寒衣」,可見寒衣節是一個極富歷史韻味的節日。 那麼寒衣節到底是什麼樣的節日呢?它又有哪些習俗文化呢?帶著這兩個疑問讓我們一起,去探尋有關寒衣節的前世今生。
  • 國學知識:中元節,可不只「鬼節」那麼簡單
    因此,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也俗稱「鬼節」。但,中元節,真的有鬼嗎?中元節逢農曆七月十五,又名「七月半」,最早要追溯到上古時期。因為農曆七月正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的時節,人們用新米祭供,酬謝大地,並向先祖報告秋成。
  • 寒衣節,祭先祖
    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上巳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節」。· 寒衣節傳說 ·「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還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遊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寒衣節祭拜 ·寒衣節這天,祭拜先祖有流程,先準備貢品,然後進行拜祭,通常上午時準備好貢品,讓孩子上街買五色紙及冥幣、
  • 中元節(又稱鬼節)祭祀,祭祀可以改變運勢
    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三大節日。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 農曆七月十五,人人聞之害怕的鬼節,卻藏著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俗稱鬼節,起源北魏時期,這個節日的通俗叫法有很多,比如七月半、盂蘭盆會等。在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會舉行放河燈、焚紙錠、祀亡魂等活動,雖然各地習俗不同,但表達的都是對先人的孝義與懷念。中元節與清明節、寒衣節都被稱為「鬼節」,它們加在一起組成了中國「三大鬼節」,因為帶有「鬼」字,人人聞之害怕。那「鬼節」中的中元節又是怎麼來的呢?這其中還包含一段感人至深的孝子故事。道教有「三元說」,上元天官賜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中元之名便由此而來。這一天,地宮會打開地獄之門,眾鬼離開冥界,接受考校。
  • 寒衣節:願天上親人,清靜安息;願煙火人間,平安吉祥!
    寒衣節,俗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起源於周代,流行於北方,北方將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合稱為中國「三大鬼節」,在這一天祭掃,紀念親人,謂之,送寒衣。但是如今的人們,知清明、中元者甚多,知寒衣節的卻寥寥。天氣寒冷,滿地落葉隨風揚。送寒衣不僅是傳統習俗那麼簡單,給在世的人送棉衣、厚衣,更是一種美好的祝願。
  • 十月初一寒衣節:民間祭祀講究及禁忌
    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農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 寒衣節:又到寒風起,我真的很想你
    又到寒風起,又是十月一,你是否也在思念著誰呢?>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節」。· 寒衣節祭拜 ·寒衣節這天,祭拜先祖有流程,先準備貢品,然後進行拜祭,通常上午時準備好貢品,· 寒衣節習俗 ·寒衣節流傳至今,有了不同習俗,祭奠祖宗為首
  • 寒衣節:觀落陰為先人送寒衣,度亡親給家人添福壽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寒衣節。寒衣節,一個被世人遺忘,卻又溫暖的日子。「十月一,送寒衣。」寒衣節,俗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起源於周代,流行於北方,北方將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合稱為中國「三大鬼節」,在這一天燒紙衣祭親,謂之送寒衣。
  • 你所不知道的寒衣節
    由於孟姜女千裡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長城內外便將農曆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十月初一燒寒衣」,早已成為北方憑弔已故親人的風俗。相傳秦朝時有個孟老漢和姜老漢一牆之隔互為鄰居,孟老漢一年春天在院子的牆邊種了一顆葫蘆籽,經過細心澆水、施肥培育,後來結了一個幾十斤重的葫蘆瓜,姜老漢眼看葫蘆瓜成熟,一刀切開了後,卻看見一個白白胖胖的女娃娃躺在裡面。
  • 農曆七月十四「鬼節」到!這些禁忌廣州人未必知道……
    潮人說:今日適宜早點下班,早點回家……我弱弱問一句大家知道這兩天是神馬日子嗎
  • 你知道為什麼農曆七月十四才是過節的日子嗎?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四,在我們老家,今天是「鬼節」。今天大家有沒有在家吃大餐啊?中元節按傳統習俗,一年中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又稱三大「鬼節」。而在北方地區的鬼節一般是農曆七月十五。這是為什麼呢?後來為了紀念這個日子,逃往南方的漢人就把中元節改為每年的農曆七月十四過,現在七月十四鬼節已經是許多南方漢人和少數民族共同的節日。在老家,每到農曆七月十四家裡人都會準備豐富的大餐祭祖。上次提到白切雞是我們拜神祭祖必備。然而這一天,我們不用雞來祭祖了。這一天的主角是鴨子。為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