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祭先祖

2021-01-16 族譜修譜平臺


凜冬已至,天冷添衣

慎終追遠,懷念故親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

又稱「十月朝」、

「祭祖節」、「冥陰節」,

民眾稱為鬼頭日,

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


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上巳節

秋季的中元節

並稱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節」



這一天,人們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

謂之送寒衣。

舊時,婦女們要親手縫製寒衣,

送給遠方的親人。

如親人已去世,就用紙做成寒衣,

在這一天到墳前燒掉。


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

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

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對於那些逝去的親人,

即使陰陽相隔,無法相見,

也無法抵擋對他們的牽掛。


春去冬來,天氣漸冷,

送件寒衣,寄以心意,

願逝者安息,一切安好!



· 寒衣節起源 ·

以獵物為祭品,

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

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

同時慰勞農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

——《禮記·月令》中描述的周代臘祭情形

寒衣節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詩經.豳風.七月》


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 



· 寒衣節發展 ·

在唐朝天寶二年時,發布詔令:

「自今以後,每至九月一日,

薦衣於寢陵,貽範千載,庶展孝思。」

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 


由於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 



明代對寒衣節的詳細記載:

「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

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

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

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

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

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

上有清代寒衣節的情形:

「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

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

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 寒衣節傳說 ·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寒衣節也有古老的傳說。最出名的便是,孟姜女千裡送寒衣

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謠役,修築萬裡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裡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禦寒。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牆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屍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十月初一燒寒衣」,也早已成為北方憑弔已故親人的風俗。




另有朱元璋「授衣」傳說。

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還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遊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有個較偏的傳說是,蔡倫造紙和蔡莫燒紙

相傳蔡倫剛發明出紙時,買賣很好,蔡他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是賣不出去,於是,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在她的棺材前邊燒紙邊哭訴,自己造的紙質量差,氣死媳婦,唯有燒了紙,方解心頭之恨,說話間,慧娘竟然活了,並說:「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圍觀者一聽,原來燒紙可這樣,於是都向蔡莫買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曆十月初一,因此,後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 寒衣節祭拜 ·

寒衣節這天,祭拜先祖有流程,先準備貢品,然後進行拜祭,通常上午時準備好貢品,讓孩子上街買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午飯後,一家人準備好後出門。到了墳前,焚香點蠟,擺放貢品,一家人輪番下跪磕頭;然後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於圈內,點火焚燒。有的人家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也會在旁邊另加個圓圈,祭奠孤魂野鬼。



· 寒衣節習俗 ·

寒衣節流傳至今,有了不同習俗,祭奠祖宗為首,以示孝敬,不忘本。農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祭祀時,多為燒寒衣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後來,部分地方不燒寒衣,改燒「包袱」,即將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



人們還在這天準備過冬,婦女們將做好胡棉衣拿出,讓兒女、丈夫換季,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


閒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一夜思親淚,天明又復收

點擊閱讀原文,為逝去的親人送去祝福⤵️

相關焦點

  • 寒衣節:又到寒風起,我真的很想你
    ——《禮記·月令》中描述的周代臘祭情形寒衣節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寒衣節祭拜 ·寒衣節這天,祭拜先祖有流程,先準備貢品,然後進行拜祭,通常上午時準備好貢品,
  • 寒衣節:願天上親人,清靜安息;願煙火人間,平安吉祥!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寒衣節。寒 衣 節11月15日十月初一宜祭祀丨忌落寞寒衣節,一個被世人遺忘,卻又溫暖的日子。「十月一,送寒衣。」
  • 寒衣節:觀落陰為先人送寒衣,度亡親給家人添福壽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寒衣節。寒衣節,一個被世人遺忘,卻又溫暖的日子。「十月一,送寒衣。」寒衣節,俗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起源於周代,流行於北方,北方將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合稱為中國「三大鬼節」,在這一天燒紙衣祭親,謂之送寒衣。
  • 寒衣節:寒冬已至,暖暖添衣
    抵擋這世界的寒涼風霜寒衣節來歷寒衣節自古有之。由此而產生了「寒衣節」。2.朱元璋「授衣」傳說農曆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穀收穫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
  • 你一定不知道:寒衣節的由來竟如此悲涼!
    寒衣節,一個被世人遺忘,卻又溫暖的日子。 寒衣節,是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那麼,你知道寒衣節最初是為了紀念誰嗎?
  • 十月初一寒衣節:民間祭祀講究及禁忌
    1寒衣節祭祖須知     寒衣節祭祖跟中元節祭祖基本相同,主要分為墳地祭祀,遙祭,供奉牌位。      不同的是,送寒衣可以焚化一些紙的衣服祭祀先祖。     在燒的時候一定要慢,讓火燒完,不要拿棍子亂去戳,亂挑,再加上燒的時間我們也要等著火著完,連這個明火暗火都成了灰了你再走,為了杜絕產生火災。這是 跟中元節祭祀有區別的地方。
  • 兩岸黃氏宗親在閩同祭先祖 齊聚黃氏大宗祠
    兩岸黃氏宗親在閩同祭先祖 齊聚黃氏大宗祠   中新網廈門3月13日電 位於廈門市翔安區金柄村的黃氏大宗祠是廈門市涉臺文物保護單位
  • 十月一「寒衣節」,三大鬼節之一,有哪些忌諱和講究
    農曆十月初一,民間有「十月一,送寒衣」的習俗,因此也稱「寒衣節」。作為傳統的三大鬼節之一(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寒衣節的習俗還是有些不同的。因為時值孟冬,天氣漸寒,世間的人開始增添棉衣。出於緬懷和關心,想到天氣寒冷,也給冥界的親人送去寒衣。
  • 厝邊海內外霽江高氏宗親祭先祖敘鄉情
    雖然距離冬至還有20餘天,但11月29日這一天,在永寧霽江高氏大宗祠內就舉行了一場祭祖儀式,分居在海內外的霽江高氏宗親們齊聚一堂,祭拜先祖,共敘鄉情。­  當天清晨5點多,霽江高氏宗親代表們舉行了「升丁杆」儀式,拉開了冬祭活動的序幕。現場,燈籠高掛、鞭炮齊鳴、鑼鼓聲不絕,霽江高氏宗親們身著清一色紅裝,在主祭師的引導下完成了一些列祭祖程序。
  • 寒衣節|懷故人,表愛意
    2020年11月15日 農曆庚子年 十月初一 寒衣節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 寒衣節流行於北方,南方鮮有耳聞。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 寒衣節 | 燒不燒冥衣,鬼都會來找你!
    清代的顧祿在《清嘉錄》中記載:蓋土俗家祭,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朝為鬼節。端午、冬至、年夜為人節。俗話說「冬至一陽生」,冬至雖為陰極盛之時,卻有「一陽來復」。人們更傾向於慶賀這個萬象更新的吉祥日子,如與家人團聚一堂吃頓餃子,故有「冬至大如年」一說——如此一來,對鬼的關照便會削減一些,對鬼恐懼也會減弱。
  • 【倡議】寒衣節期間,請文明祭祀
    【倡議】寒衣節期間,請文明祭祀 2020-11-11 22: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寒衣節,為逝去的親人點一盞心燈
    寒衣節一起緬懷親人!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寒衣節。讓我們一起為逝去的親人點一盞心燈,寄託無盡的哀思與懷念!寒衣節,點燃蠟燭,閉上眼睛,低下頭,雙手合十,讓我們深切的緬懷,我們遠在天堂的親人,祝福你們一切安好。
  • 詩詞:誰家女子祭先祖,月映江流浪裡清
    誰家女子祭先祖,  月映江流浪裡清  澄水嵐煙  每日題詩(182)  疑是群星落水中,  河燈盞盞緩漂行。  不知會到何方去,  遙寄親人憶念情。  王春學  詩配畫.心中一盞燈  文/王春學  孤帆同霽月,海角共潮生。
  • 今天是三大鬼節之一的寒衣節,你知道嗎
    農曆的十月初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的寒衣節。和眾所周知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相比,寒衣節對於現代人恐怕已經很陌生了。但在中國古代,寒衣節還是很受重視的,與清明節、中元節(也就是陰曆七月十五日)並稱的三大「鬼節」。
  • 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說一說道教的「三元五臘」
    每一年的農曆十月初一為我國的傳統節日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等,這一天有「送寒衣」之說,意思是為了給逝去的先人在寒冷的日子送去保暖的寒衣。寒衣節與清明節、中元節一起被民間合稱為三大「冥節」或「鬼節」。
  • 寒衣節又叫「祭祖節」,為何流行「送寒衣」?這天還有什麼講究?
    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詩仙李白,也曾在《秋夕旅懷》中提到過寒衣節:「芳草歇柔豔,白露催寒衣」,可見寒衣節是一個極富歷史韻味的節日。 那麼寒衣節到底是什麼樣的節日呢?它又有哪些習俗文化呢?帶著這兩個疑問讓我們一起,去探尋有關寒衣節的前世今生。
  • 寒衣節至思父親
    本報訊(通訊員 祁軍平)按照傳統,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是給去世的親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每逢寒衣節臨近,我的心情會不由自主地沉重起來,不禁會讓我懷念起去世的父親。時間真快啊,不知不覺父親已去世八年了,每當看到同事給他父親打電話喊「爸爸」的時候,我是多麼的想,若是我的父親還活著該是多好啊!
  • 全員上崗保障「寒衣節」期間防火安全
    11月15日是十月初一(寒衣節),城市公園部按照市住建局、市城建中心關於城市公園面山防火工作的安排部署,召開寒衣節防火工作會議,早安排、早行動,細化措施、狠抓落實,以強化火源管理和加強防火巡查為抓手,重點區域嚴防死守,保障「寒衣節」期間城市公園面山防火安全。
  • 寒衣節的由來
    寒衣節,也稱冥陰節,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人們關於生與死的話題與追求,欲論不止;「生」值得慶祝,「死」值得敬思,若以故事來敘述,那麼值得懷念的還是很久以前的那段史書往事。 「寒衣,寒衣,結寒無衣,生者苦短,死者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