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已至,天冷添衣
慎終追遠,懷念故親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
又稱「十月朝」、
「祭祖節」、「冥陰節」,
民眾稱為鬼頭日,
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
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上巳節,
秋季的中元節,
並稱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節」。
這一天,人們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
謂之送寒衣。
舊時,婦女們要親手縫製寒衣,
送給遠方的親人。
如親人已去世,就用紙做成寒衣,
在這一天到墳前燒掉。
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
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
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對於那些逝去的親人,
即使陰陽相隔,無法相見,
也無法抵擋對他們的牽掛。
春去冬來,天氣漸冷,
送件寒衣,寄以心意,
願逝者安息,一切安好!
· 寒衣節起源 ·
以獵物為祭品,
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
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
同時慰勞農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
——《禮記·月令》中描述的周代臘祭情形
寒衣節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詩經.豳風.七月》
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
· 寒衣節發展 ·
在唐朝天寶二年時,發布詔令:
「自今以後,每至九月一日,
薦衣於寢陵,貽範千載,庶展孝思。」
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
由於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
明代對寒衣節的詳細記載:
「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
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
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
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
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
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
上有清代寒衣節的情形:
「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
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
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 寒衣節傳說 ·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寒衣節也有古老的傳說。最出名的便是,孟姜女千裡送寒衣。
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謠役,修築萬裡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裡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禦寒。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牆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屍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十月初一燒寒衣」,也早已成為北方憑弔已故親人的風俗。
另有朱元璋「授衣」傳說。
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還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遊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有個較偏的傳說是,蔡倫造紙和蔡莫燒紙。
相傳蔡倫剛發明出紙時,買賣很好,蔡他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是賣不出去,於是,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在她的棺材前邊燒紙邊哭訴,自己造的紙質量差,氣死媳婦,唯有燒了紙,方解心頭之恨,說話間,慧娘竟然活了,並說:「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圍觀者一聽,原來燒紙可這樣,於是都向蔡莫買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曆十月初一,因此,後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 寒衣節祭拜 ·
寒衣節這天,祭拜先祖有流程,先準備貢品,然後進行拜祭,通常上午時準備好貢品,讓孩子上街買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午飯後,一家人準備好後出門。到了墳前,焚香點蠟,擺放貢品,一家人輪番下跪磕頭;然後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於圈內,點火焚燒。有的人家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也會在旁邊另加個圓圈,祭奠孤魂野鬼。
· 寒衣節習俗 ·
寒衣節流傳至今,有了不同習俗,祭奠祖宗為首,以示孝敬,不忘本。農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祭祀時,多為燒寒衣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後來,部分地方不燒寒衣,改燒「包袱」,即將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
人們還在這天準備過冬,婦女們將做好胡棉衣拿出,讓兒女、丈夫換季,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
閒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一夜思親淚,天明又復收
點擊閱讀原文,為逝去的親人送去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