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2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十月初一寒衣節
又稱十月朝、祭祖節
這一天意味著嚴冬的到來
人們要祭奠祖先
為他們「送寒衣」
用溫暖為心愛的人
抵擋這世界的寒涼風霜
寒衣節來歷
寒衣節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不過,前代授衣多在夏曆九月,日期不確定。
寒衣節傳說
1.孟姜女千裡送寒衣
據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築萬裡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裡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禦寒。誰知丈夫卻累死在工地上,並被埋在城牆之內。
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長城40裡。她最終用咬破手指「點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了丈夫屍體,並用帶來的棉衣重新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寒衣節」。
2.朱元璋「授衣」傳說
農曆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穀收穫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
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他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時,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曰:「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在加衣避寒的同時,還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遊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寒衣節習俗
1.祭奠祖先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農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2.燒寒衣
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徵布帛類,以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3.準備過冬
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
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寒衣節文明祭祀
1.文明祭祀。大力提倡鮮花祭奠、植樹祭奠、公祭悼念、撰寫追憶文章等文明祭祀活動,以獻一束花、植一棵樹、清掃墓碑等方式寄託哀思,營造引導文明祭祀的`社會氛圍。
2.科學祭祀。提倡科學意識,摒棄焚燒紙錢、冥物等愚昧落後的祭奠方式。
3.環保祭祀。樹立環保意識,自覺做到不燒紙錢、撒冥幣、不汙染環境、不影響他人生活,大力維護優美整潔的城鄉環境。
我們並不是一個,
擅長表達愛的民族,
我們對親人的思念,
和對愛人的關懷,
往往深埋在一句話裡:
「天冷了,多穿衣」。
即使遠隔千裡,即使天人兩隔,
這份愛意,從不會怠慢
編 輯:李清雲
審 核:李 新
原標題:《寒衣節:寒冬已至,暖暖添衣》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