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9日,中國藝術口述歷史資料庫暨首期中國電影人口述資料庫在南京藝術學院發布。出席發布會的嘉賓有檔案管理者、電影管理者、電影史論專家、電影導演、演員代表共30餘人。
首期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資料庫宣傳短片
▍ 建設電影人口述歷史的數字檔案館
「中國藝術口述歷史資料庫」是南京藝術學院口述歷史研究中心與中國傳媒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跨區域、跨學科的合作成果。首期中國電影人口述資料庫已錄入1669位中國電影人的口述訪談,訪談總時長超過3210小時,數據總量約為74802.76G。該資料庫目前已初步建設成為一個大信息量、易於檢索,以電影為主,同時融合音樂、文學、美術等多個藝術門類,包含口述資料、文獻資料與視頻資料三大類別的數據平臺。
南京藝術學院黨委書記楊明在開幕致辭中指出,在有著百年歷史的南藝中,藝術史一直是學校的研究特色和亮點,加強藝術史研究也是我們的職責和擔當。中國藝術口述歷史資料庫的建成既是口述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南藝為中國藝術史研究所盡的一份力量。
從2001年開始的電影人口述採集、整理、保存,到2016年開始的口述視頻資料庫研發,兩校工作團隊足跡跨越海內外,歷時十八年,終於建成了國內首個口述歷史視頻資料庫,也是第一個中國電影人的數字檔案館。南藝口述歷史中心在建設資料庫伊始就明確了檔案意識,為資料庫中的每一段視頻都編寫了檔號,首期共計6099個,在發布會上移交給江蘇省檔案館永久保存。
南京藝術學院黨委書記楊明向江蘇省檔案館館長陳向陽移交首批電影人口述史目錄數據2016年6月研究中心成立,同年《中國藝術口述歷史資料庫》獲批2016~2019年中央財政支持地方專項資金支持,2017年12月獲批《中國藝術口述歷史培訓營》江蘇藝術基金人才培養項目,並於2018年順利結項。2018至今全力投入資料庫建設當中,為了規範工作流程,2018年4月召開資料庫編目工作會議。
2017年12月6日中國藝術口述歷史培訓營開營儀式
2018年4月14日,中國藝術口述歷史資料庫編目制定工作會議影視學院院長陳捷介紹南藝口述歷史中心情況與資料庫的建設歷程
南京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陳捷介紹了南藝口述歷史研究中心成立以來的基本情況。圍繞口述歷史從本體學到方法論,再到各藝術門類歷史研究的學術開發,視頻資料館的利用以及基礎史料建設與視頻檔案價值三個方面,陳捷還闡述了資料庫建設的意義及繼續開發的可能性。最後,她攜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團隊進行了中國藝術口述歷史資料庫系統演示與項目介紹。
「電影傳奇」項目是中國傳媒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歷時十多年完成的項目,是目前電影人口述資料庫當中數量最大、內容最為豐富、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令人唏噓的是,這裡面有很多的影人如張瑞芳、陳強、仲星火、葛存壯、夏夢、黎莉莉等都已經離世。口述歷史留住了他們的音容,給予了後人一個與故人「對話」的機會。
「大師謝晉」項目是南藝口述歷史研究中心與上海戲劇學院石川教授的合作成果。2018年4月,石川教授向南藝口述歷史研究中心捐贈了謝晉導演及與謝導合作過的秦怡、許鞍華、王馥荔等眾多影人圍繞謝導進行的口述訪談視頻,以及2013張有關謝晉和謝晉電影的獨家照片。
2018年4月14日,石川教授向南藝口述歷史研究中心捐贈「大師謝晉」資料
中國「第四代導演」是中國電影史上承前啟後,為新中國電影作出卓越貢獻的一代導演。「第四代影人口述」作為一項極具搶救意義的工作,採訪到包括吳貽弓、丁蔭楠、李前寬、鄭洞天、黃健中、滕文驥在內的十八位導演。
第四代影人口述項目 採訪丁蔭楠導演、倪震教授留影
「民國電影研究」項目不僅有對孫瑜、許幸之等民國影人後人的採訪,還包括大量珍貴手稿、照片,其中孫瑜照片達642張。
民國電影研究項目 《春到人間》劇照與孫瑜導演手跡
正在進行中的「南藝校史口述」項目目前採訪到包括馮健親、張道一、辛立農、馬友德、胡曉冬在內的南藝藝術家、行政工作者16人。
南藝校史口述項目 採訪辛立農老師留影
南藝校史口述項目 採訪張道一老師留影
此外,南藝口述歷史研究中心還將啟動包括崑曲口述史、南京小劇場運動口述史在內的多個項目。在本次會議上,「崑曲口述史」項目正式啟動。
「崑曲口述史」項目啟動儀式上,南藝科研處處長呂少卿、影視學院院長陳捷向崑曲藝術家、江蘇演藝集團總經理柯軍(姚鋒代)、《新華日報》記者、《昆蟲記》主編王曉映頒發藝術顧問聘書
學術論壇由著名編劇、策劃人史航主持,與會嘉賓圍繞口述歷史與資料庫建設展開精彩的研討。
▍保存歷史記憶 傳承電影文化
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電影基金會總顧問李前寬導演談到,電影人口述歷史與中國電影史的藝術總結有著很大的關係,口述史資料庫是為當下中國電影的傳承和發展做了一件大好事。因為口述史可以把電影人遇到的挫折和困難,電影裡無法表達的,通過口述表達出來。但是,挖掘口述的時候,不應該只停留在表面上的那種興奮點、潮點、養眼點和好玩的地方,而是應該傳承一種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如何在口述歷史資料庫中找到歷史的真實,才是它真正偉大的價值。
李前寬導演還建議說,資料庫工程不應該僅局限在高等學府內做,還應該和社會聯合起來,把更多的個人和集體的資源都整合起來,比如電影博物館,文史館等等。因為這個工程是電影的,也是民族的,是我們國家的,資料庫的建設應該體現一種國家意識。
李前寬導演
表演藝術家許還山認為,讓電影人回憶歷史的目的,是讓電影的文化傳承下去,讓後來人能知道中國電影史中曾發生過的事情,了解電影人的辛苦和不易。表演藝術家許還山
國家一級演員沈丹萍從個人記憶和經歷談起,分享了自己對保存個人檔案和記錄個人記憶重要性的切身體會。她認為,建設電影人口述歷史資料庫對中國電影具有歷史性的意義。石川教授在發布會上以自身的口述實踐感慨道:「做口述工作,個人投入再多的精力也是非常有限的,需要像南藝口述歷史研究中心這樣有熱情,也有資源保障的機構。」南京大學周凱教授認為,口述史是對正史的補充,強調了今後應該進一步開發資料庫為社會服務的功能。
南京藝術學院宣傳部馬海平老師分享了她十多年來在校史研究中的口述工作經驗。南京藝術學院宣傳部老師馬海平
▍記錄影人檔案 尋找歷史真實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憲文認為,為中國藝術口述歷史建立資料庫,是口述史研究跨出的一大步。但是,海量的數據是否全是真實的?不一定。因此,資料庫工作除了記錄之外,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對這些檔案的考證。做資料庫的人,應該利用資料庫的檔案對歷史得到一個更加真實的結論。
江蘇省口述歷史研究會會長李繼峰認為,只有儘可能多的把這些真實的影音加以記載加以數據化,讓我們現在的人和以後的人來研究,來甄別,才能不斷地接近歷史真相。江蘇省檔案館業務指導處處長林越陵指出,這個資料庫匯集的是中國電影人關於電影藝術發展史的集體記憶,從中我們看到了民族的歷史,看到了電影人的藝術情懷,精神品格和愛國主義精神,不僅有學術價值,藝術人文價值和歷史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越來越呈現出不可複製的檔案價值。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夏燕靖強調口述史應該是史學研究的一支,學界需要轉變對它的認識和觀念。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主編吳冠平從自己作為採訪者的經驗談到了口述歷史的魅力其實正在於隨機性和即興性,並提議建設資料庫的共享機制。
中國電影資料館副研究員李鎮首先為口述歷史在學界所受到的質疑正名,高度肯定了南京藝術學院口述歷史資料庫研發的原創性和學術意義,並指出這是口述史領域近年來的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學術貢獻。中國電影資料館副研究員李鎮
《當代電影》雜誌的副編審檀秋文談到口述歷史本體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口述歷史資料庫對中國電影研究的重要價值。並建議做一個關於江蘇電影人的口述歷史專題。
著名編劇、策劃人史航先生談到電影人的口述歷史使他想到了「大海撈真」這個「成語」,認為影人之所以肯說出真心話,是因為知道會被忠實地記錄、保存以及傳播,大海撈真撈出這個真實,骨子裡是因為這麼多人在大海裡在真誠的撈。還指出影人口述歷史不僅要記錄榮耀,更要記錄下他沒有實現、他為什麼沒有實現的那一部分,他的糾結、他的折扣、他的遺憾,這才是歷史中間最後的部分。著名編劇、策劃人史航
▍ 不忘影人初心 牢記影人使命
中國電影集團國家一級導演江平在發布會的遠程視頻致辭中動情地談到「口述歷史,記載電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太有意義了!」
耳東影業副總裁蔡家洋指出,近年來的電影內容創作產生了一些斷層,電影界包括產業界都需要尋找回歸,尋找初心,口述歷史正是在探尋當初創作者們的心路,而不是流於講述表面的東西。從電影產業的角度來說,口述歷史資料庫的建設也是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耳東影業副總裁蔡家洋
▍ 口述歷史任重道遠 資料庫建設負重前行
面對到場嘉賓們的肯定,口述歷史研究中心的師生們深感榮幸,也倍感未來之路的艱難。回顧資料庫的三年建設歷程,從無到有的系統設計到擴容與優化,到編目框架細節的整體制定,整個團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
緊張的資料庫建設過程,也是工作者走進影人的生活與心靈,與他們朝夕相伴的歲月。老一輩電影人對國家的責任、對藝術的執著令人感佩,他們的精神引領著大家重返充滿理想、激情的新中國電影歷史現場,也激勵著口述中心團隊從數據採集,到資料庫的建設再到後期學術研究的工作動力。在未來的資料庫建設工作中,如何在電影人口述歷史的影像資料中挖掘中國電影史的學術研究成果將是重中之重。
口述歷史資料庫的建設工程浩大繁複,不僅需要持續投入資金來維護與完善,更需要幾代人、特別是專業工作者的努力。口述歷史的研究任重道遠,而資料庫的建設更是負重前行,亟待社會各界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與會嘉賓合影
圖文來源:南藝電影館
視頻製作 |餘泳、楊雨欣、吳寧康、薛寒斐
攝影 |周亞林、馬晨程、母翔翔
錄音文字整理|高源、龔志芳、張天琦、孫婉璐、滕飛帆
編輯 | 王含允
責任編輯 | 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