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輔政大臣,為何鰲拜扳倒蘇克薩哈時,蘇克薩哈毫無還手之力

2021-01-09 張生全精彩歷史

蘇克薩哈和鰲拜同為輔政大臣,最後鰲拜扳倒蘇克薩哈。很多人覺得非常輕鬆,殊不知,中間的過程其實並沒有這麼輕鬆,可是說,是經過了殘酷政治鬥爭的結果。

首先,我們來看看康熙前期,為什麼出現四大輔臣共同輔政這種情況。

(努爾哈赤時的貝勒議政)

在努爾哈赤,皇太極及順治時期,一直是皇親攝政王輔政。努爾哈赤的時候,安排了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一共十一個貝勒共議國政。皇太極登位後,也是皇太極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阿濟格四大貝勒共同執政,後來皇太極才把他們搞下去,加強了中央集權。皇太極去世後,順治繼位,也是攝政王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然後多爾袞排擠了濟爾哈朗,一人獨掌權力。

攝政王輔政的方式,讓皇權一直控制在皇室成員手裡。尤其是順治和康熙登位的時候,年紀都比較小,這種情況更嚴重。因為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孝莊太后與順治商量,改變以前攝政王輔政的方式,改為由異姓大臣輔政,因此才有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大臣輔政。

那麼,孝莊太后和順治為什麼會選這四位大臣呢?

這主要是清朝八旗制度的分化決定的。

八旗制度是由努爾哈赤創建的,最早都是由皇親及開國大臣來掌控。但是在皇太極登位以後,因皇太極想鞏固自己的地位,把自己領的正白、鑲白兩旗與多爾袞三兄弟掌控的正黃、鑲黃兩旗交換,從而把正黃、鑲黃兩旗抬到比較高的地位。後來,皇太極把四大貝勒之一的莽古爾泰治罪,收繳了他的正藍旗。這樣,皇太極就把正黃、鑲黃、正藍抬到比較高的位置。這樣就形成了包括「正黃、鑲黃、正藍」在內的「上三旗」和剩下的「下五旗」。順治當皇帝,多爾袞執政的時候,又把正白旗提起來,把正藍旗踢出去,形成了「正黃、鑲黃、正白」這「上三旗」。

(孝莊太后和順治)

孝莊太后和順治要給康熙選異姓輔政大臣,肯定只能在「上三旗」中選。其中索尼是正黃旗,遏必隆和鰲拜是鑲黃旗,蘇克薩哈是正白旗。本來是選不到蘇克薩哈的,因為蘇克薩哈一直是多爾袞的心腹。順治非常不滿多爾袞,當然也就不會喜歡蘇克薩哈。

不過,在多爾袞去世後,蘇克薩哈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站出來狀告多爾袞,把多爾袞的「罪狀」抖出來。雖然孝莊太后並不喜歡這樣,但順治皇帝非常喜歡,順治帝把多爾袞奪爵掘墓鞭屍,同時對這個半路投降過來的人極為看重,認為這是對他極為忠誠的表現,這樣一來,蘇克薩哈便成了四大異姓輔臣之一。

康熙繼位後,由於他年紀小,實際上都是這四大輔臣在執掌朝政。而這時候,鰲拜漸漸浮出水面,並與蘇克薩哈的矛盾越來越深。

鰲拜為了打擊蘇克薩哈,做了幾件事。

(鰲拜劇照)

一是極力拉攏索尼和遏必隆,取得兩人支持。索尼和遏必隆都是兩黃旗人,他們和鰲拜都是皇太極的忠實部下,因此關係本來就比較近。而且在擁戴順治繼位的時候,鰲拜是他們的承頭人。再加上索尼年紀比較大,遏必隆又是個老好人,鰲拜稍微一拉攏,他們自然站在鰲拜一邊。這樣在整個朝廷大事中,三人對蘇克薩哈形成「三比一」的絕對優勢。

二是極力為正黃、鑲黃兩旗人謀福利,取得他們的支持。這個謀福利就是鰲拜提出正黃旗、鑲黃旗與正白旗換地。之所以會提出這一點,是因為在多爾袞時期,由於多爾袞的袒護,正白旗所得到封地明顯比正黃、鑲黃旗好,鰲拜因此有此舉動。鰲拜這也是效法皇太極的做法。

三是剪除蘇克薩哈的黨羽。這就是鰲拜處決了三個反對換地的人,包括大學士、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朱昌祚以及巡撫王登聯。這些人都是正白旗或者同情正白旗的人,也是蘇克薩哈的支持著。鰲拜這樣做,相當於剪除了蘇克薩哈的黨羽。

(蘇克薩哈劇照)

四是讓蘇克薩哈眾叛親離。蘇克薩哈因為背叛多爾袞投奔順治,就已經被本旗人所不齒。後來在與鰲拜的爭地鬥爭,以及保護三位部下的風波中居於下風,因此正白旗人對蘇克薩哈多有怨言。蘇克薩哈兩邊不討好,最後才一敗塗地。

蘇克薩哈在一敗塗地的情況下,準備來一招「絕地反戈」,或者說「同歸於盡」。他提出輔臣歸政於康熙,他自己則去給順治守陵。他這是企圖拿康熙來壓鰲拜。誰知道鰲拜沒有把康熙放在眼裡,因此羅列了蘇克薩哈的二十四大罪,把他處死,甚至把他一家差不多滅族。

所以,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鰲拜扳倒蘇克薩哈,並不容易。

但是,鰲拜因為得罪了康熙,也宣告了他最終將倒在漸漸長大的康熙手裡。

(參考資料:《清史稿》)

相關焦點

  • 同為四大輔臣,為什麼除了鰲拜,索尼和遏必隆也想殺蘇克薩哈?
    公元1661年,順治帝感染天花英年早逝,留下8歲的小皇帝玄燁,為了保證帝國的安全運行,順治遺詔以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受顧命輔政,史稱「四輔政時期」。(順治安排的四大輔臣雖都對皇帝忠心耿耿,但四人之間卻有著無法調和的矛盾)對於這四個輔政大臣,《清史稿》是這樣評價的:「四輔臣當國時,改世祖之政,必舉太祖、太宗以為辭。
  • 順治去世時,留給康熙4大輔政大臣,為何最後會變成鰲拜專權
    由於多爾袞的專政,順治對輔政大臣比較反感,但遺憾的是,他當皇帝時只有6歲,必須要輔政,才能輔政;而順治死時,康熙只有8歲,又是少年皇帝,需要輔政,才能輔政。為了避免多爾袞再犯,這次他跳過愛新覺羅王族,選了4位外姓大臣為輔政大臣。
  • 蘇克薩哈與鰲拜的那些恩恩怨怨
    可是在鰲拜、蘇克薩哈成為康熙的輔政大臣之後,鰲拜這廝就開始了一系列的「作妖」行為。為啥呢,因為蘇克薩哈排在四位輔臣的第二位,而他鰲拜則排在最後一位,鰲拜心裡是不服的,我的能力不比蘇克薩哈差,憑什麼他就可以排在第二位,要知道,位列輔臣之首的索尼年紀大了,已經沒幾年壽命了,一旦索尼去世,接替索尼位子的人極有可能是位列第二的蘇克薩哈,鰲拜對此耿耿於懷,於是,專門挑蘇克薩哈的錯事來說,兩人幾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了。
  • 鰲拜強行殺掉蘇克薩哈,在朝中為所欲為,註定身敗名裂
    鰲拜和蘇克薩哈一向不和,後者擔心遭到毒手,提出辭官回家,願意給先帝守陵。康熙原本想答應他的請求,但鰲拜不願放虎歸山,他趁機找人誣陷蘇克薩哈,列出了20多項大罪,逼迫皇帝殺掉他。康熙和鰲拜爭執了好幾天,實在無法抗衡權臣,只好同意鰲拜的要求。
  • 16歲的康熙皇帝扳倒60歲的鰲拜,為何沒有將他殺掉?
    1661年康熙皇帝繼位時,只有8歲。這樣的年齡,還處於上學的階段,是談不上治國理政的。考慮到這一點,康熙皇帝的父親順治皇帝,在遺詔中給他安排了4位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其實,當年順治皇帝繼位時,年齡也很小,只有6歲,也是在兩位輔政大臣(多爾袞和濟爾哈朗)的輔佐下,得以成長起來,直至親政。
  • 蘇克薩哈為什麼與鰲拜非要鬥個你死我活?有一個矛盾根本難以調和
    可以說,顧命大臣與攝政王執政相比,更有利於幼主皇位的穩定。蘇克薩哈從屬正白旗,他跟索尼、遏必隆、鰲拜一起被稱為康熙皇帝的四大顧命大臣。作為小皇帝的輔佐大臣,他們理應齊心協力,共同幫助小皇帝做出正確的決策。可是,他們內部又充滿了勾心鬥角,特別是以鰲拜和蘇克薩哈為主。他們的鬥爭從未停止,直至一方倒下。那麼,這四大輔臣之間的相互關係究竟如何?
  • 堂堂輔政大臣,位高權重的蘇克沙哈,為啥會被輕而易舉地殺死?
    而康熙帝登基之時僅僅只有八歲,自己的生活都需要別人幫助,如何能夠管理一個國家?還好順治立下了四位輔政大臣,分別是首輔索尼、次輔蘇克沙哈、以及鰲拜、遏必隆。這四位三旗出身的大臣一起掌管朝政,讓康熙平穩地度過他的少年。之後康熙帝親政,但是不久卻發生了輔政大臣內鬥,蘇克沙哈被殺,一大批官員被罷免。
  • 蘇克薩哈:告發多爾袞走上人生巔峰,卻因揭露皇家醜聞被滿門抄斬
    那麼,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鰲拜被少年康熙帝設計擒獲,橫行不法的悍臣被一舉扳倒。應當說,導致蘇克薩哈全家被殺的直接原因,是他反對鰲拜圈換土地的錯誤政策。他在整個事件中沒有任何錯誤,而且他的反對行動有利於王朝統治,與康熙帝和太皇太后保持一致的立場,他被鰲拜迫害致死,完全是天大冤案。對此,滿朝文武有目共睹。
  • 索尼臨終前,究竟布了一個什麼局,讓康熙成功扳倒了鰲拜?
    在這整體的一個轉變的過程中,索尼本人利用自己那柔中帶剛的作風得以順利地度過了多爾袞以及鰲拜兩個人的時代,並把皇權交付於康熙之手,從而使得康熙順利地實現了以中央集權為主的皇權政治時代。那問題來了,索尼究竟是如何做到在打掉多爾袞的同時又可以把鰲拜給直接扳倒呢?
  • 歷史上沒有韋小寶,鰲拜還是會死得很慘
    遺詔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罪己」,列舉了順治即位以來,背離祖制、重用漢官、窮奢極欲等十四項大罪,其核心是「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謨烈」「且漸習漢俗」;後半部分是傳位,立玄燁為皇太子,並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臣」,讓他們「保翊衝主,佐理政務」。
  • 鰲拜與遏必隆的女兒都是嫡出,為何康熙選庶出的索尼孫女為皇后
    康熙8歲登基的時候,由於尚不能親政,一切軍政事務皆由順治給他指定的四大輔政大臣來共同處理,這四位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而他們代為處理朝政事務的時候,也被稱為「四輔政時期」。說起來,這四位大臣皆是滿清開國功臣之後,且自身也功績累累,對朝廷亦是忠心耿耿,因此才成為順治指定的託孤大臣。
  • 赫舍裡氏並非嫡出,為何還能做康熙的皇后?孝莊:娶她是唯一選擇
    與此同時,順治皇帝還在臨終前,任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為輔政大臣,其中索尼為首輔大臣,共同輔佐年幼的康熙皇帝。起初,這四位輔政大臣尚且還能「遵循誓言,和衷共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排名四人中最後一位的鰲拜,權勢不斷提升,並將自己凌駕於其他輔政大臣之上,「四大臣共同輔政」的局面也逐漸演變為了「鰲拜專政」。
  • 索尼比鰲拜只大9歲,為何身體那麼差?臨終前讓康熙親政是真心的
    在這些忠於皇太極的大臣們的威逼之下,多爾袞只好妥協,但是他也不可能立豪格,於是才將年僅6歲的福臨立為順治皇帝。因此索尼有擁立之功,而且是首功。索尼不依附於多爾袞,因此等到了順治的賞識,成為首輔大臣。順治登基以後,依舊是沒有實權的。
  • 索尼、鰲拜等人,是怎麼被選為輔政大臣的?誰的結局最慘?
    正月初八,大清朝廷正式公布順治遺詔,立年僅八歲的玄燁「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即皇帝位。」同時,遺詔還「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臣。」順治遺詔的這一人事安排一經公布,立即在朝堂上掀起了軒然大波。
  • 班布爾善只是跟從鰲拜,最後康熙囚禁鰲拜,為何卻殺了班布爾善?原因很簡單
    從這方面來說鰲拜對順治是有擁立之功,沒有鰲拜對多爾袞的強硬,皇位未必回落到順治手中,同樣沒有順治,康熙又從何繼承皇位呢?而且後來順治臨終前任命鰲拜為四大輔政大臣之一,鰲拜堅決執行順治遺命擁立了康熙皇帝,從這個角度來說鰲拜對康熙也有擁立之功。
  • 鰲拜的權勢有多大,為什麼被年僅14歲的康熙制服了
    ,成為議政大臣,牽制攝政王多爾袞,位極人臣;3、順治帝福臨去世後,接受遺詔成為顧命輔政大臣,操握權柄、結黨營私。好在沒多久,多爾袞就死了,豪格泉下有知應該會非常開心,他的宿敵多爾袞死時才39歲,比他還短命。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終於得以親政,得知鰲拜的過往,對他極為敬重,視為心腹重臣。從此,鰲拜終於正式登上了大清的政治舞臺。從癲狂到覆亡鰲拜的人生巔峰,是在順治帝福臨死後,他被任命為四大託孤輔政大臣之一。
  • 鰲拜罪不至死,孝莊太后這一計很明顯,鰲拜太蠢竟沒看出來
    但前朝卻有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如此四位輔政大臣,稍微一想,也是先帝要讓他們互相牽制的,不能讓一家權傾朝野。 孝莊太后知道鰲拜對皇室忠心耿耿,他曾是皇太極的家將,支持順治帝,還敢於攝政王多爾袞作對,如今年幼的康熙帝即位,可鰲拜卻漸漸被權力迷花了眼,正做著當年多爾袞做的事情。
  • 清朝權臣鰲拜,到底是奸臣還是忠臣?康熙為何要將其制服
    歷史上,康熙還是動用了所有力量設計抓住了鰲拜,同時也給他羅列了30條大罪,許多人都會覺得鰲拜抄家滅族已經是註定了,但是康熙並沒有這麼做,他不但沒有殺了鰲拜,還把他軟禁起來,不過鰲拜的家產還是充公了。康熙剛上位的時候,鰲拜專權。既然有專權的能力和實力,那鰲拜肯定也為清王朝做了許多貢獻,那歷史上的鰲拜是忠臣還是奸臣,他為清王朝到底做了哪些貢獻?
  • 索尼能制衡鰲拜嗎?康熙娶赫舍裡氏做皇后,是否做了賠本的買賣
    滿蒙聯姻的情況中斷了,康熙皇帝居然將索尼的孫女赫舍裡氏立為自己的第一個皇后,而索尼家族是正兒八經的滿洲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轉折點呢?這要從順治的遺詔中找答案。26歲的順治,突然就駕崩了。他將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列為四大輔政大臣,輔佐年僅8歲的康熙。而這四個人全都是滿洲人,權傾朝野。
  • 鰲拜擅權,殺死費揚古全家,康熙親政後,費揚古為何還活著?
    人們在評價康熙的作為時,總把「智擒鰲拜」放在首位,因為和「平三藩」、「收臺灣」、「徵噶爾丹」相比,「擒鰲拜」發生的時間較早。按理說,在封建社會,一位皇帝扳倒一位大臣,本不是什麼稀罕事,但發生在14歲的康熙身上,為何就是「奇功一件」呢?這是因為,鰲拜的跋扈程度已經遠遠超出了正常範圍,鰲拜當年為了立威,曾經殺死康熙的舅舅全家。奇怪的是,等康熙親政之後,他的舅舅竟然死而復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