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小夥勇闖上海相親角遭鄙視#的視頻登上熱搜。
該視頻博主自述年薪五十萬,卻被相親角中的一位阿姨嫌棄「這個收入在上海不算高」,還因為沒車沒房沒戶口成為另一位阿姨口中的「三無產品」。不久該博主又稱自己在老家北京有幾套房子,一位阿姨便立即開心地要求加個聯繫方式。
但隨後,該視頻被質疑是擺拍,視頻中出鏡的幾位阿姨也是「演員」,更有網友指出,有兩名阿姨是同一名演員所扮,只是換了件衣服戴上了口罩,而臺詞不同而已。
「上海阿姨排斥外地人」「年薪五十萬,相親依然遭鄙視」的劇情,顯然能戳到不少人的情緒痛點,挑起他們對於相親的排斥。它所引發的社會焦慮,是基於一部人確實存在被婚戀市場「嫌棄」的現狀,也是基於一部分人想追求高質量單身卻難逃大齡催婚的現實。這則調侃相親市場將人分類物化成商品的視頻,就自然而然成為一部分人的情緒宣洩口。但這類擺拍視頻雖說是建立在一定現實基礎上,但真實度和可信度又有幾成呢?
當下許多年輕人由於社交圈的縮小、生活壓力的加大以及個人追求的差異等原因,單身比例逐漸升高。從這個角度說,相親角更像是父母為子女尋找幸福未來的一種方式。他們動用著自己多年的人生經驗,幫子女劃定一個擇偶基準,篩選出他們眼中的「門當戶對」。這種方式其實也未必有多大成功的概率,但至少化解了父母心中的焦急,也為子女提供了一種幸福的可能。
更何況,詢問有沒有車、房、戶口或是什麼學歷,是相親市場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畢竟在不了解對方的前提下,也只能憑著一些客觀的數據來了解。不可否認,「相親鄙視鏈」等現象確實存在,但這畢竟是極端的個例,相信沒有多少父母會真的只看生硬的數據,而不考量為人品格。短視頻恰是抓住了一部分人的痛點,將這其中凸顯出的負面影響加以演繹,把極端個例模糊成普通現象,給人營造一種相親市場評判標準單一、競爭嚴重畸形的印象,藉此製造焦慮的情緒。人們在相親會上查看徵婚信息。新華社發(徐勇 攝)
這已經不是短視頻第一次被質疑擺拍了,前不久「女孩考上清華跪謝父母」「辦完離婚手續,妻子暈倒丈夫冷眼離開」等視頻,靠著一時熱度賺足了圍觀群眾的眼淚或同情,但熱度後留下的,卻只是被挑撥情緒的反感。如今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廣泛而暢通,按理說應該能夠理性而輕易地判別孰真孰假,但好像還是逃脫不了被各種熱度吸引的定律。實質上,還是因為許多產品供給都是在努力地「猜你喜歡」,迎合著每個人不同的口味與偏見。仿佛是私人定製了一套新聞瀏覽的渠道,但我們好像依然會覺得被限制了眼界。這是我們在獲取網絡信息的時候必須要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