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國流芳·土梨崗》採風記

2021-02-13 臺山市紫陽文化促進會

點擊「關注」了解更多信息

    

      2020年12月中,愷越絲路紀錄片製作團隊到土梨崗村為即將開拍的紀錄片《沛國流芳·土梨崗》開展為期5天的採風。這已經是該拍攝團隊今年第三次來到土梨崗,早在今年5月底在這裡取景拍攝紀錄片《紫陽文化臺山紀事》。土梨崗村位於全國第一僑鄉臺山的白沙鎮鄒村,與開平距離幾公裡,也是臺山朱氏繁衍生息的寶地。

       

       土梨崗村不僅田園風光優美,還擁有200多年歷史的古建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土梨崗村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足」的方針,2019年通過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和海內外鄉親捐款的方式,共籌集706萬元,實施了八大項工程。其中包括鄒村大道擴寬和硬底化、鄒村大道旁潮泮橋重建、村場硬底化、鄉村美化綠化、購置運動健身器材、燈光球場建設、祠堂和燈寮翻新、管線改造等,所以有了我們眼前看到的美麗鄉村。

古樸整潔的村容村貌

土梨崗廣闊的稻田、起伏的山巒和蜿蜒的溪流

新修的運動場

採訪土梨崗文化旅遊項目的發起人—臺山市紫陽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朱卓成先生及鄒村黨支部書記朱錦強先生

      朱卓成先生熱心公益,為土梨崗村的建設出錢出力。他提出鄉村要振興,文化是靈魂。一方面,著力挖掘當地文化資源,在修繕和保護公祠等文物古蹟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尚人才和武術文化,打響土梨崗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做好武術文化傳承發展,著力發展武館、文旅觀光、度假民宿等項目,並帶動餐飲、農副產品加工銷售,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朱錦強書記表示有著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土梨崗村,將會依託綠水青山、田園風光、歷史遺存、紅色文化等獨特的優勢資源,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土梨崗村古稱「土利崗」,建村時間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間。立村前是臺山三八鎮鄒村地區一座長滿山籬竹的小山,名叫籬仔崗。清乾隆年間,臺山朱氏十五世祖朱文焰公首先遷入,帶領族人把籬仔崗開墾成平地。後文焰公第三子朱世維規劃立村,因其精通風水,認為此處人傑地靈,向西明堂永固,向北順水而聚,塘傍坑來財,故立村名「土利崗」,後細想農地需土木相生,最後定名「土梨崗」,並立文焰公為土梨崗始祖。據《臺山朱氏族譜》記載,臺山朱氏始祖文煥公,為朱熹第五代嫡孫

紀錄片起名《沛國流芳·土梨崗》取自文焰朱公祠的對聯。相傳黃帝嫡孫顓頊高陽氏的後裔曹挾,周封於邾 ( 今山東省鄒縣東南 ) ,其國民以國為姓,稱邾氏。戰國時邾國為楚所滅,其遺族改為朱姓,子孫後代定居於沛國相縣(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區),是為朱姓傳代之始,立堂號「沛國堂」,後歷代子孫幾經遷徒,但無論徙至何方,聚居之地必保留「沛國堂」,以示重源索根。沛國堂也成為海內外朱氏族人慎終追遠、尋根問祖的聖殿和聯絡宗誼的中心。

祖祠旁設燈寮,供奉關帝像古村口的鄒村橋鄒村橋捐建捐修功德亭土梨崗的古運河碼頭百年古橋據土梨崗上了年紀的老人回憶說,抗日戰爭時期,經常有日寇前來侵犯。村裡的民團駐守在睇豬山碉樓與佔據浪灣山頂碉樓的日軍發生好幾次槍戰,有一次戰鬥中打死一名日軍,日軍氣急敗壞,出動一個排圍攻民團幾名戰士,土梨崗三名戰士打到彈絕糧盡,不幸被日寇活捉解到開平三埠,斬斷手腳扔進潭江。浪灣山與土梨崗村僅僅只有幾百米,在浪灣山射程之內,村前的老屋外牆窗臺下,至今還保留一顆當年日軍射殺過來的子彈頭,成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惡血證。上山尋找抗日遺蹟土梨崗民團曾與日軍對戰的日軍據點(山頂碉樓)浪灣山對面駐守土梨崗的民團與日軍對抗的睇豬山碉樓(已毀)遺址

200年風雨滄桑,古村依舊秀麗古雅,至今仍保留有多處始建於清朝的民宅、祠堂等古建築。200年的時光孕育,土梨崗村薪火相傳,在近代革命浪潮中,朱氏子弟還湧現出1939年回延安入讀魯迅藝術學院的朱榮輝,他與冼星海、李凌、羅浪一起把廣東音樂帶進延安。

採訪村民朱榮輝的後人採訪78歲文武雙全的朱嘯鵬師傅,他不但是土梨崗的武術大師傅,還是遠近聞名的國畫家採訪朱建權老先生,他小時候也在這顆村頭榕樹下聽上輩老人講起土梨崗老故事 村中歷來素有尚武傳統,家中孩童自小練武,早期在附近新會、蓮塘村等拳館學武,後期村裡拜請外地拳師入村授武,門派以蔡李佛拳為主,外加十八般兵器。而今土梨崗的大師傅——78歲的朱嘯鵬師傅,他8歲開始練武,所傳的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所創的朱氏佛家拳,拳風柔中帶剛,精氣神高。尚武,使土梨崗人團結正氣、愛國愛鄉。鑼鼓一響,全村少壯立刻操練起來,是有名的蔡李佛拳嘢!     

 在土梨崗採風的一些日子,雖然與村民短短幾天的相處,但是得到朱卓成先生的熱情接待和各位鄉賢對我們工作的支持,我們和淳樸的村民也建立了真摯的感情,非常順利地開展各項工作。朱書記組織村民整理了一疊疊厚厚的手稿,為我們提供了第一手寶貴的資料,令我們如獲至寶,一口氣讀下去深感土梨崗村的歷史厚重和民風的純樸。回去後我們將對口述的史料進行查證、梳理、補漏,併到博物館、檔案館等進行針對性核實資料,這是對歷史的負責和對祖先的尊重。


手稿資料
村民非常淳樸好客,精心準備的羊肉大餐、牛蹄湯讓韋導豎起拇指
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堅持把鄉村振興和文化振興進行有機結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文旅融合+鄉村振興」模式。傳統村落是中華文明的鮮活載體,維繫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寄託著中華兒女的鄉愁,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愷越絲路將竭盡所能為鄉村文化振興賦能,為文化復興貢獻一份力量!祝福土梨崗村越來越興旺,期待《沛國流芳·土梨崗》開拍!

相關焦點

  • 尚武土梨崗 振興新鄉村--土梨崗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暨紀錄片《紫陽文化臺山紀事》首映禮和《沛國流芳•土梨崗》開機儀式
    臺山市白沙鎮土梨崗村也迎來了盼望已久的高光時刻。下午3時,朱卓成、朱積珠、朱健志、朱錦強、朱健權、朱瑞洪、朱嘯鵬、朱偉申、朱翠鳳、朱炳籌、朱德潤、朱景民、朱煥堂、朱東興等嘉賓,在鼓樂聲中一起為「臺山市土梨崗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掛牌,村裡村外一片歡騰,這標誌著土梨崗村從此邁進「尚武土梨崗,振興新農村」發展文化旅遊的新時代。
  • 朱氏【沛國堂】追根溯源
    其中以始祖軒轅之孫、顓頊高陽帝的苗裔晏安曹國→邾挾邾國→沛國朱氏為主源頭。朱姓家族從一個普通民族,繁衍成長為中華著名姓氏。在當代中國大姓中排名第14位,總入口近兩千萬。古帝顓頊(zhuan xu)的玄孫陸終有6個兒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賜曹姓。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封安的後裔曹俠在邾建立邾國,附庸於魯國。邾國又作鄒國,亦稱邾婁,有今山東費 、鄒、滕、濟寧、金鄉等縣地。
  • 國家梨產業體系崗站聯合助推利川市砂梨產業發展
    近日,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樹體管理機械化崗位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何雄奎教授團隊聯合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武漢綜合試驗站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胡紅菊研究員團隊、利川市農業局在湖北省利川市南坪鄉營上村開展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研發成果「砂梨高效液體授粉技術」培訓現場會,利川市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技術骨幹
  • 專訪舞劇《流芳》總導演張珅:從演繹夢到築造夢
    「我們去村裡採風的時候,一些扶貧幹部,一說起自己的經歷就哭,有的是因為自己的家人生病去世了、沒見到最後一面,有的是丈夫不理解自己……很多事情,都是扶貧幹部們每天所經歷的、都市生活裡的人完全體會不到的。他們的生活真的太苦了。」
  • 一起看那流芳的天空!紅河州歌舞團舞劇流芳在全國公演紀實報導
    流芳》在全國公演。 吳麗芬《一起看那流芳的天空》一起看那流芳的天空! 《紅河州歌舞團舞劇流芳(下半場 茶歌)》 《紅河州歌舞團舞劇流芳(下半場 困境)》 《紅河州歌舞團舞劇流芳(下半場 圓夢)》 《紅河州歌舞團舞劇流芳(下半場 流芳)》■ 中央數位電視攝影頻道紅河站
  • 專訪舞劇《流芳》總導演張珅:從演繹夢到築造夢
    「我們去村裡採風的時候,一些扶貧幹部,一說起自己的經歷就哭,有的是因為自己的家人生病去世了、沒見到最後一面,有的是丈夫不理解張珅說起《流芳》主創團隊在實地採風的一些見聞,言辭懇切,那些長期生活在城市裡的人難以想像卻十分感人的事件,他雖未曾經歷,但似乎也能感同身受。「所以你相信你所塑造的人物是足夠動人的?」編排舞劇,最基礎的要素之一在於能立人物。扶貧攻堅,是當下的熱點,但熱點之下難有新意,而一看就「偉光正」的題材之下更是難出立體多面的人物形象。
  • 老河口政協辦公室冬子:走進溫崗「滿月」記
    發布時間: 2011-04-13 11:39   來源: 荊楚網   進入電子報   走進溫崗:「滿月」記  冬子  3月13日下午16時,「三萬「活動工作隊走進竹林橋溫崗,入住農戶家中。轉眼滿一個月了。  在以往的記憶中,只聽說過溫崗,但不認識。
  • 朱氏出自曹氏,以沛國一派為嫡系大宗,傳承至今,綿延不息
    他的兒子有遷徙到沛國相邑,其後裔孫逐漸繁衍壯大,形成後世朱氏重要的一支——沛國朱氏。由於朱夷鴻的影響很大,所以後世大多數朱氏都尊他為朱氏肇氏大始祖,尊其子為相縣始遷祖。 邾國故城遺址 沛國朱氏嫡系大宗 世上朱氏以沛國一派為嫡系大宗,到漢魏之際,沛國朱氏日益強大。
  • 韓國90後小花金泰梨,演技碾壓,表現力卻是「老天爺賞土吃」
    韓國90後小花金泰梨,演技碾壓,表現力卻是「老天爺賞土吃」和我們國內新晉小花旦遍地的情形不同,韓國新一代值得盤點的女演員並不多,其中拿到獎項的更是寥寥。要說到韓國90後演技小花,或許了解的人馬上就會想到金泰梨,她的代表作《小姐》和《陽光先生》都是值得一看的作品。
  • 【採風專刊·2019第3期】原平市老年新聞文化學會梨花節同川採風活動紀實(總第253期)
    但使人間春景好,冰心一片記當初。十六已誤東風第一枝,花容曼展更情痴。春深最是清明後,梨韻攜來好賦詩。十七九轉春光到嶺頭,桃花開罷續風流。天工造物鍾神妙,吟嘯三疊已忘憂。十八切切尋春入故林,梨花無愧是知音。寧隨風雨飄然逝,不叫枝頭染垢塵。
  • 河南話土嗎?NO! | 豫記
    然而,儘管河南話越來越流行,「土味」一詞卻始終跟在後面。河南話真的土嗎?土到深處自然雅!你可知道,土味十足的河南話,其實都是「有聲化石」。王又又 | 文 河南話流行起來擋都擋不住! 但奇怪的是,無論如何流行,河南話總也逃脫不了「土味」一詞。 就以最近的事情來說,還是那則爆紅的村支書喊話,儘管網友對此十分喜愛,但還是免不了被冠上「土味兒」一詞。 我就奇怪了,咋著,河南話真的土嗎?為什麼會有人覺著河南話土? 嗯,有點土。
  • 馮天瑜 | 「採風」與「詩諫」
    社會相對寬和的周制,有一種溝通上下,使信息暢達的舉措,這便是「採風」——朝廷派專人到民間採集反映民情的「風」。風的本義是空氣流動,引伸為風俗、風教,具體指承載民俗民情的民歌。「採風」便是搜集反映民俗民情的歌謠。無論古今中外,包括古代的清明治世和現代民主制,社會的上下層總是存在距離、難免隔閡的。
  • 專訪舞劇《流芳》主演李曉慧:如青藤破土不斷向陽生長
    她像個鄰家女孩兒似的認真地回憶自己在排練過程中的經歷,遇到不太會說的地方,會很直截了當地告訴記者自己需要先用手機記下來,理一下思路,然後再落落大方地在鏡頭前複述自己的想法。毫不掩飾,毫不做作。何止是剛接觸《流芳》時的李曉慧難以理解,大多數常年生活在城市的年輕人光看到「扶貧」這兩個字,心裡恐怕都是會默默將自己劃出一道界線的。
  • 中央電視臺《記住鄉愁》攝製組採風江萬裡故裡 拍攝我族冬至《祭祖》活動
    同時,欄目組成員全程拍攝了《祭祖》活動,進行實地採風。此後,欄目組成員並兩次來到陽峰鄉林塘村南宋丞相江萬裡故裡採訪,先後在陽峰鄉府前村、江萬裡紀念堂、江萬裡陵園取景,並拍攝冬至做米粑、江氏族人祭祖、講述江萬裡事跡等。
  • 桓仁採風-22 ∣ 桓仁舊事:那些有名無名的英雄
    時任日本關東軍副參謀長的崗村寧次後來回憶道:他在視察北滿的4天內,就在飛機上3次看到大隊行軍的抗日義勇軍戰士,還看到了2名被抗日義勇軍重傷的日軍高級軍官。義勇軍牽制和消滅了大量日軍。1931年至1932年日本用於東北戰場的精銳關東軍就有5萬多人,1932年秋又迅速增加到6個師團、15萬餘人,以後一直保持5個師團的兵力。
  • 沛國公,你若知道孟靜嫻是這個下場,還會把文犀闢毒筷給甄嬛嗎?
    而能讓槿汐能看得上眼的其中就有沛國公府家送來的文犀闢毒筷。在之前果郡王和甄嬛的對話中可以知道,沛國公家家世顯赫但是是沒有實權的。首先,國公在清朝不是職位而是爵位。甄嬛也說,「用毒之人最狠毒無比,防不勝防,到底是沛國公有心思。」甄嬛如今坐的越高,視她為眼中釘的人便越多,人人送禮都挑貴重的「沒用」的東西送,偏偏沛國公送給甄嬛這樣一雙筷子,提醒甄嬛在享受榮華富貴要小心周遭的暗算,可以說是十分用心了。
  • 第九十四期:祖德流芳籌資辦學百年歌!
    呂可夫先生題:蘭陵美酒源家釀,詩社雅風因祖傳第九十四期:祖德流芳出題:蕭天秀         祖德流芳,意思是祖宗的聖德百世流芳。這包含著對祖宗高尚德行的炫耀,也包含著對自己和後世的鞭策。流芳千古,美名永傳於後世。
  • 張高陵:馬蘭站的最後一班崗
    馬蘭站的最後一班崗文 / >張高陵朗誦 / 張高陵 1978年3月,我在馬蘭與星星一起站了最後一班崗看曦光微微拭亮槍刺,向東方行過軍禮,開始回營…… 黎明的軍號聲和急促緊迫的腳步聲響起戰友們開始繼續在警衛團操場列隊操練一支熟悉的軍歌,一縷大路上的煙塵,一彎下哨時的明月奏響貯藏在我的記憶中的交響樂……淡淡的,一吹就破的光亮,如一汪水滴落在黑暗上慢慢地,慢慢滲洇開來,濡溼著,融化著巨大的夜幕像橡皮擦修正練習薄上的錯誤,一點點將黑夜擦掉我在馬蘭站了最後一班崗
  • 持續近30年的《彤管流芳》藝術展如約而至
    「彤管流芳,丹青妙筆」,《彤管流芳》作為江蘇地區有特色的展覽品牌之一,堅持舉辦了近30年,成為了中國美術界獨樹一幟的女性藝術家盛會。  「彤管」即桿身漆朱的筆,「彤管流芳」指女子文墨之事。二十多年前,古都金陵一群才華橫溢的女畫家自發舉辦「三月畫會」,以「彤管流芳」為主題,揮毫灑丹青,彤管記芳華。今日,《彤管流芳》已成為展示江蘇當代女藝術家的藝術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