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文客,一個展示原創作品的平臺,一個文學愛好者交流的天地!
投稿郵箱:1191403341@qq.com
馬蘭站的最後一班崗
文 / 張高陵
朗誦 / 張高陵
1978年3月,我在馬蘭與星星一起站了最後一班崗
看曦光微微拭亮槍刺,向東方行過軍禮,開始回營……
黎明的軍號聲和急促緊迫的腳步聲響起
戰友們開始繼續在警衛團操場列隊操練
一支熟悉的軍歌,一縷大路上的煙塵,一彎下哨時的明月
奏響貯藏在我的記憶中的交響樂……
淡淡的,一吹就破的光亮,如一汪水滴落在黑暗上
慢慢地,慢慢滲洇開來,濡溼著,融化著巨大的夜幕
像橡皮擦修正練習薄上的錯誤,一點點將黑夜擦掉
我在馬蘭站了最後一班崗
偉大的軍營具有千篇一律的氣質
監獄的格調,衙門的風度
公園的肅靜與整潔,幼兒園的生活節奏
一種被管束的精神充實著軍營的每個角落
軍營就是軍營,全世界的軍營也都毫無例外的是軍營
而我們,與別的軍營既相同又特殊
警衛團、通信團、汽車團、防化團、工兵團……
我們在戈壁深處、我們在樓蘭古城、我們在博斯騰湖、我們在羅布泊……
我們與馬蘭相伴、我們與紅山相伴、我們與永紅相伴……
胡楊樹給了我們精神、蘑菇雲給了我們力量、馬蘭花給了我們獻身的熱血
我在馬蘭站了最後一班崗
無論是士兵還是將軍,都會忘不了入伍的第一夜
鄉情被道路拉長,眷戀為豪情替代
當了兵,眼前就是一個嶄新的世界
七天七夜的悶罐車像有意安排的懸念
突然間,南疆、大漠、戈壁、立著雄關的瀚海……
展現在我們面前
讓我們試一試自已的臂力、氣魄
試一試我們的意志、韌性、機智、胸懷
給我們一個人生的沙場,目的就是:勝利!
或者不再失敗……
我在馬蘭站了最後一班崗
今天我與我的許多戰友都脫去了軍裝
見面不是握手仍還是軍禮
馬蘭悄然融進了我們的血液
馬蘭在我們的雙腿上留下了一種幹練、果斷的步伐
馬蘭在我們的瞳孔裡留下了時刻準備著的警覺
馬蘭在我們的一生中永遠留一幅出擊著的雕像
挺起槍刺般的脊骨,寧折不彎,是意志的鋼鐵
我怎麼也忘不了在馬蘭站的最後一班崗
註:馬蘭,即馬蘭基地,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核試驗訓練基地,是中國上世紀60年代核試驗的研究中心之一,最早代號為永紅0673部隊,後改為永紅8023部隊,再後改為永紅89800 部隊,中國核武器的搖籃,曾經在地圖上無法找到的神秘地方。馬蘭基地位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有較多軍事遺蹟,是「兩彈」研發的軍事紀念地。2011年被國家發改委列入國家紅色旅遊項目第二批經典名錄。
【作者簡介】:張高陵,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政黨政治、國家非傳統安全、社會工作和社會組織。中國集團公司促進會執行副會長。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中國人才研究會理事,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理事,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執行委員,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一帶一路」產業合作智庫專家委員,中國工業報社特聘專家。曾參與清華大學「一帶一路」背景下政府與企業(商會)發展課程開發。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出版有大量近現代史類著作,並有部分作品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搬上了影幕。主要作品有《徐向前兵團徵戰記》、《希特勒親歷記》、《再生之獄—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長徵》(上、中、下)、《艾森豪親歷記》、《第一野戰軍》、《橫空出世》、《南昌起義的元勳們》、《金三角揭秘》、《大決戰》、《西南大剿匪》、《傳世金言》、《中共領導人與中國現代化》、《記憶·臺灣·啟示——臺海往事和臺灣「二·二八」事件》、《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工作》、《責任與情懷——中國當代社會若干問題聚焦》等。《中共領導人與中國現代化》被選入中國共產黨黨建百科全書。
長按識別 關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