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愛的是智慧,是要將其學到為己所用,而不是傻傻地崇拜,惟命是從。——坤鵬論
毋庸置疑,古希臘人創造了各種假說。
這些假說在提出時可能很幼稚,但是,經過提出者以及後人的不斷完善,它們逐漸發展成了西方哲學的各種門派,一直影響到近現代。
不得不承認,古希臘人擁有無窮的想像力,就對於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絕大部分現代人都無法匹敵,只能望其項背。
如果你不服氣,就想想「全部西方哲學傳統都是對柏拉圖的一系列註腳」這句話吧。
而且,事實證明,古希臘人的不少假說在多年之後都變成了說得通的理論。
同時,他們還發現了數學推理和演繹的方法。
他們所發明的幾何學深刻地影響了近現代科學。
不過,古希臘人對於理性的偏執也對後人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他們根據現實進行推理、演繹,如果得出的結論與現實不符,他們會認為現實錯了。
後世沒少被這種片面的觀點帶入歧途。
因此,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拋棄偏見和先入為主。
我們該秉承的認知是,只要能夠在歷史留名的哲學家,他們必然有其過人之處,具有智慧;同時,這個世界不可能有十全十美,沒有一種哲學理論是白璧無瑕的。
另外,哲學,愛的是智慧,是要將其學到為己所用,而不是傻傻地崇拜,惟命是從。
還有朋友說,我怎麼覺得他們每個人都說得很有道理呢?
這也正常,初入門,甚至是中期階段,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首先,哲學沒有標準答案,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其次,凡是史上留名的哲學家和哲學思想,你我能讀到的,都經過了成千上百年時間的考驗而屹立不倒,自然不是隨隨便便就被你我駁倒的。
坤鵬論的建議是,學其論證分析,通過思考內化,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思想,並也能如此這般這般如此地推演出來。
只要慢慢地耐心積累,你心中的孰是孰非,自然也就逐漸清晰起來了。
一、什麼是悖論?
悖論也稱為佯謬或詭局。
特指一種導致矛盾的命題。
通常從邏輯上無法判斷正確或錯誤稱為悖論,似非而是稱為佯謬。
有時候違背直覺的正確論斷也稱為悖論。
悖論的英文paradox一詞,來自希臘語,本意是「未預料到的」、「奇怪的」。
悖論就是,如果承認它是真的,經過一系列正確的推理,卻又得出它是假的;
如果承認它是假的,經過一系列正確的推理,卻又得出它是真的。
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論,它們震撼了邏輯和數學的基礎,激發了人們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來許多思想家和愛好者的注意力。
解決悖論難題需要創造性的思考,悖論的解決又往往可以給人帶來全新的觀念。
二、芝諾的主要策略
芝諾為巴門尼德辯護的主要策略是:
老師的理論既不荒唐,更沒有錯,荒唐的和錯的是這個世界所謂的常識,正是它們蒙蔽了人們的心靈,無法看懂老師揭示的真理,從而才產生了更為荒唐的意見。
絕大多數人憑著感官和常識認識世界,他們認為世間萬物因分離而區別,所以,世界充滿了運動和變化。
但是,巴門尼德和芝諾堅持認為,我們的感官沒有為我們提供關於存在的任何線索,它們給我們的只是關於表象的線索,因此,感官不可能提供可靠的真理,而只提供了意見。
芝諾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如果將一粒黍米的種子扔到地上,不會聽到任何聲響,但是,如果把半蒲式耳(相當於13.6公斤)的黍米的種子倒到地上,就會有聲音。
由此,芝諾認為,我們的感官欺騙了我們,因為要麼哪怕只有一粒種子落下時也有聲音,要麼即使許多種子落下時也沒有聲音,二者必然居其一。
芝諾用其辯證法論證、捍衛了巴門尼德最主要的兩個觀點:
存在是「一」,而不是「多」
存在是「靜」,而不是「動」
據柏拉圖的《巴門尼德篇》記載,當芝諾談到自己的著作《論自然》時說:「由於青年時的好勝著成此篇,著成後,人即將它竊去,以致我不能決斷,是否應當讓它問世。」
公元5世紀的評論家普羅克洛斯在給這段話寫的評註中說,芝諾從「多」和運動的假設出發,一共推出了四十個各不相同的悖論。
可惜他的著作已經失傳,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和辛普裡丘的《<物理學>注釋》是了解芝諾悖論的主要依據,此外還有少量零星殘篇可提供佐證。
現存留存的芝諾悖論至少有八個,其中最著名的是關於運動的四個悖論。
在《芝諾,巴門尼德的最強戰士》坤鵬論講過,芝諾發展出了與眾不同的辯論方式——客觀辯證法————不通過別的東西去指出某個命題的不真、錯誤,而是到它自身那裡去指出它的不真、錯誤。
也就是說,如果你認為是這樣,那我就從你認為的這樣進行論證,證明它是錯誤的。
所以,要想最有力地回擊那些質疑巴門尼德的批評,自然從世人的常識入手是最佳選擇。
芝諾通過客觀的辯證法將那些常識論證構造成悖論的形式——從暫時接受它們開始,然後揭示出從中產生的悖論,由此得到的結果實際是如此得荒唐,以至於常識的觀點再也不像表面看來那麼合理了。
結果,兩相對比下來,反而是巴門尼德關於「一」的觀點似乎倒是對世界更合適的解釋。
芝諾悖論看似違背常識,卻又讓常識無從辯駁。
人們在直覺上感到它們一定是成問題的,但是,在邏輯上卻又不得不接受它們每個步驟的推論。
這說明芝諾悖論觸及的絕不僅僅是常識範圍內的對錯之爭。
而是涉及常識與普通邏輯本身的一些根本性前提,局限在常識與普通邏輯框架內的人是無法駁倒它的。
另外,芝諾悖論在根本上是一個哲學問題,而不是數學或邏輯學的問題。
任何人要想真正討論它,都必須先反思一下提問的層面是否合適,是否首先經受住了芝諾對常識的挑戰。
三、存在是「一」,而不是「多」
這是芝諾做出的關於物質的辯證法,直到今天還沒有被反駁掉,我們還沒有超出他的論證,這個問題仍處於不確定中,並成為了千古之謎。
雖然許多後人對其進行了多方面的拆解,並取得了很有價值的思想成果,但始終沒有一種清晰、明了、根本性的拆解,更不要談什麼破斥了。
所以,談論芝諾關於運動的四個悖論者多,講「多」之悖論者寥寥。
芝諾關於「存在是『一',而不是『多』」的悖論,其中之一被辛普裡丘至少是部分地逐字逐句記述在其《<物理學>注釋》中。
不過,由於沒有像關於運動的悖論那樣經過了後人或多或少的修改,它顯得並不太好理解,但是,卻更接近於芝諾的原話。
芝諾認為,如果存在是「多」,它就是無限小,同時又不可不是無限大。
顯然,一個東西既無限小又無限大,這是矛盾的。
因為,「多」,顯然指的是將很多很多單元集合起來的,而單元則意味著不能分割。
而不能分割的東西,則意味著沒有體積,沒有厚度,沒有質量(註:這個需要重點理解一下)。
那麼,無論集合多少這樣的單元,也不能組成一個有體積、有厚度、有質量的東西。
這說明「多」是無限小。
與此相反,如果組成「多」的單元還能夠再分割成兩個以上的部分,每一個部分,又能夠加以分割,如此這樣,分割、再分割……以至於無窮。
像把這樣無數的部分集合而成的「多」,豈不是無限大嗎?
另外,芝諾還指出,如果「多」是大的,那麼它在體積上就會大到無限——超出那作為無差別的限制的多,進而成為無限。
但是,無限既不再是大,也不再是多,無限就是「多」的否定。
另一個針對「多」的悖論論述則見於芝諾的著作殘篇:
在這個悖論中,芝諾證明的是:「多」在數量上是矛盾的。
因為,「多」可以說是有限的,也可以說是無限的。
為什麼說是有限的呢?
它所包含的單元,定然是有一定數量的。
為什麼又說是無限的呢?
因為要想區分單元和單元,就不能沒有第三單元,要想區分第三單元和別的單元,就不可以沒有第四單元,如此下來,永遠沒有際限,存在的數量則是無限的。
坤鵬論提醒大家注意,巴門尼德、芝諾的理論和辯證法都有一個大前提——事物不可能同時具有兩個相反的性質,他們認為這是邏輯矛盾的,是不真實的,錯的。
顯然,幾乎與巴門尼德處於同時代的赫拉克利特對此是不認同的。
他認為任何事物的存在就在於它本身包含著矛盾,對立促成和諧,萬物永流,永遠處於對立轉換過程中。
後面,坤鵬論會介紹同樣深刻影響了柏拉圖的赫拉克利特。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