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點子教育,說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更好溝通法則

2021-01-18 子佩悠悠

習慣簡單粗暴的家長

家庭教育中經常會出現事與願違的情況,明明是想為孩子好,最後卻搞得一團糟的例子屢見不鮮。究其原因,是教育者太過「簡單粗暴」了。

4.1 注意你的潛臺詞

家長「簡單粗暴」的表現之一,就是只關注自己說了些什麼,沒關注這些話傳遞的信息是什麼。

比如有的家長看到孩子把玩具弄壞了,說「你不愛惜玩具,就送給別的小朋友吧」。且不說「愛惜玩具」的要求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什麼是愛惜,讓那個玩具乾乾淨淨地擺在那裡就是愛惜嗎?被孩子拆卸弄壞了就是不愛惜?

更糟糕的是,這句話所傳遞的信息,或者說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有以下幾點:

我是個不愛惜玩具的人,媽媽對我不滿意;媽媽要把我的玩具送人,是對我的懲罰;誰也別想碰我的玩具,我可不想送人;

如果你經常這麼說,孩子就會經常接收到這樣的信息,長此以往,如果你發現孩子出現故意損毀玩具、自尊感不強、不願意分享玩具等情況時,千萬不要驚訝,這幾乎是必然的。

教育可不是一件簡單的告知與被告知的事情,因為人都有對信息進行處理和加工的能力,兒童尤其對背後傳遞的信息比成人更敏感。因為兒童的意識比較純淨,就像一面乾淨的鏡子,更容易照出真相。從學術的角度來說,兒童的大腦處理和加工系統還沒有被過分擾亂,所以能更敏銳地捕捉到成人的潛臺詞。

比如吃飯的時候,家長會經常說這樣的話:

「寶寶是好孩子,媽媽一叫,就馬上來吃飯。」——潛臺詞:如果你不立即過來,就不是好孩子。「好孩子都是自己吃飯,不用別人喂,讓媽媽看看你是不是好孩子。」——潛臺詞:你經常讓媽媽餵飯,所以你不是好孩子。「你不喜歡爸爸媽媽了嗎?怎麼不過來和我們一起吃飯?」——潛臺詞:不和我們一起吃飯,就是不愛我們了。

在這樣的語境中,家長把孩子吃飯的表現和「好」、「壞」以及與父母的感情聯繫起來,讓孩子倍感壓力。依天性,兒童都想討好父母。所以,最初我們這樣說時,孩子會努力迎合父母,努力讓父母滿意。

這樣一來,孩子吃飯就不是為了吃,是為了討好父母,吃飯就變成一個任務。而且這個任務天天有,頓頓有,孩子無論如何也無法回回讓父母滿意。

孩子在父母的持續「激勵」之下,就會開始出現愧疚,對自己的否定,對吃飯這件事的排斥等負面情緒,然後吃飯這個事情就變得一團糟了。

對潛臺詞的注意,實際上就是對自己養育信念的檢查和升級。什麼樣的信念說什麼樣的話,什麼樣的信念做什麼樣的事,這是必然的。

4.2 有脾氣沒教育

很多家長總是喜歡發脾氣,並且習慣把脾氣歸咎於孩子不聽話,或者孩子的行為太氣人,認為自己發脾氣是不得已而為之,是為了教育孩子。這也是「簡單粗暴」的表現之一。

壞脾氣造成的後果是什麼,給大家大概描述一下。

輕度後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後果:孩子成年後脾氣暴躁、愛抱怨或抬槓,為人苛刻;重度後果:抑鬱症、性變態、神經障礙;

所以,說壞脾氣是教育的死敵,人生的陷阱,並不為過。對於壞脾氣帶來的後果,大多父母其實心裡也都清楚,只是做不到。經常是痛下決心要改,臨到事上,火氣上來,怎麼也控制不住了。

如果你脾氣很差,那你童年經歷中要麼身邊有個愛發脾氣的人,要麼內心經常有委屈感。這兩種情況都會為以後脾氣差埋下隱患。所以,脾氣差也是事出有因。只不過我們作為成年人,不能拿過去的經歷當藉口。過去的經歷我們無法更改,但對現在的自己,你總是可以控制的。

脾氣總是和理性思考成反比的。你如果能有意識地去思考問題,理解情形,尊重情形,把問題想透之後,你往往就不會發脾氣了。

堅持做練習,可以提升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升級自己的養育信念,就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你經常發脾氣的狀況。

至於發脾氣前先數10個數,或者想辦法轉移注意力,積極暫停等做法也可以用,當時應該會有效。可要想達到長期效果,還得從你的理性思考能力和對事情的信念上入手,努力成為更理性的自己,這也正是「理性養育」的價值。

4.3 講道理、嘮叨和體罰

4.3.1 講道理

把「講道理」當成教育,幾乎是「問題家長」的通病。

孩子當然需要教育,但以大道理壓人,強迫孩子接受來自家長口頭的「道理」,這是在使蠻力,是簡單粗暴,也是思維懶惰和粗糙的表現,不但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更加複雜。

否定說教,並非否定言語教育的必要性,而是強調口頭教育的適度性和行為教育的重要性。給大家提供兩個建議:

講道理一定要心口一致;你說的道理你自己得信,而且是確信。比如有的家長明明對孩子的成績在乎地要命,偏偏想知道:在孩子沒考好時,如何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他不要在意分數?不要把「如何說」僅僅理解成為說話技巧,而要多想想,你自己到底是如何想的?說不如問,問不如聽;有效的教育背後的邏輯一定是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從這一點出發,啟發式地去問孩子問題,引導孩子主動思考,主動得出結論,要比告訴孩子結論,要高明得多;同樣,你認真地傾聽孩子說話,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分析和總結,而且傾聽還可以讓關係更融洽,可謂一舉兩得。

4.3.2 嘮叨

什麼是嘮叨?嘮叨就是那些隨口而出的、不斷重複的、總給人帶來負面情緒的話。特點是:負面、無效、重複。

嘮叨往往沒有惡意,確實一種惡習,一種簡單粗暴。最可怕的是經常性的嘮叨,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就像鈍刀子割肉,一點點削去孩子體內的正面成長力量,如好奇心、自信心、責任感、判斷力等等。

4.3.3 體罰

至於體罰,就更是簡單粗暴了,同時也是成年人黔驢技窮的表現。

試想,一個成年人得多沒辦法才會使用體罰啊?!誰不知道體罰的結果一定是孩子被搞定,畢竟體力上的巨大落差擺在那裡。

但凡有一些理性思考能力的成人都不會使用體罰。有的家長會說,孩子的表現很頑劣,不打記不住。沒錯,打了確實能記住,只不過是記恨的記。

孩子一定不是從小就這麼頑劣,合理的做法是耐心找原因,從和孩子的關係入手,慢慢去矯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也不可能指望一頓打就把冰化開。

相關焦點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最好的關係從溝通開始
    就單純的溝通來說,很多家長奉行「我說你聽」的模式,導致無論父母怎樣說,孩子就是不願意聽,父母與孩子之間很難順暢的交流溝通,已經成為很多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最大障礙。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好的親子關係都是從溝通開始的。
  • 質量人必備:三明治溝通法則
    在辦公室,跟老闆匯報工作,一張口就結結巴巴,留下一個邏輯不清的壞印象;在酒局飯桌上,你感覺如坐針氈,總是插不進話,只好尷尬埋頭吃飯;跟客戶聊天,越說越尬,一個月下來業績墊底;在家裡教孩子,你循循善誘,曉之以情,最後「熊孩子」依舊蹬鼻子上臉,
  • 孩子網癮,好的教育方式,事半功倍!告訴你9種世界最頂級的教育法則
    掌握科學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使孩子在成長裡少走彎路。   以下9種世界最頂級的教育法則,也許能讓你找到教育最正確的打開方式。   心理學家伊恩·萊斯利說:在未來,有好奇心的人會受到青睞。   父母需要明白的是:凡事有好奇心,比凡事不出錯重要。   最健康的教育是,放手任孩子思考,讓興趣成為最好的老師。
  • 教育孩子必備的十條黃金法則(一):魚缸法則
    對此,人們議論紛紛,有的說可能是噴水泉的水是活水,利於魚兒的成長;有的說噴水泉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促進了魚的生長;也有的說,這魚可能吃到了什麼特殊的食物……一時間眾說紛紜。但是,有一個不變的前提是:那就是噴水泉要比魚缸大得多!
  • 讓孩子往東他偏往西?家長試試用「4C法則」,勝過吼罵和棍棒教育
    他對實驗對象說,不可以在心中想像一隻白熊的樣子,結果每個實驗對象越是不去想像,反而心目中的白熊形象就越清晰。在育兒中也是如此,家長越不讓孩子做什麼,他反而越是躍躍欲試。所以說家長對於孩子的管控要有一個度,過度了就會起到反作用。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家長們需要慢慢參透。
  • 熊孩子屢教不改,父母巧用「費斯汀格法則」,教育孩子事半功倍
    熊孩子屢教不改,父母巧用「費斯汀格法則」,不做無用功齊女士有一個5歲的兒子,從小就被家裡嬌生慣養,一直都是無法無天,對於這件事情齊女士也是非常無奈,對於一個媽媽而言,沒有什麼能比得上孩子的教育更重要,但是每當孩子淘氣不聽話的時候,齊女士單靠說教,根本沒有辦法震住孩子,
  • 叛逆期的孩子難管教,比起喊破喉嚨式的管教,魚缸法則更有效
    父母不妨試試魚缸法則,能夠更好的管教孩子。家長在管教孩子時,儘量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學會魚缸法則,比你打罵孩子更管用。當孩子正處於叛逆期時,不妨嘗試魚缸法則,那到底什麼是魚缸法則呢?後來你把魚缸裡的魚放到噴泉池裡面,短短兩個月,魚就長到一尺長,這種現象就被大家稱之為魚缸法則。這個法則可以運用到教育孩子中,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需要有一個充足的發展空間,這樣才能讓他更好地成長。那究竟家長應該怎樣去打破魚缸,去拯救家中叛逆的孩子呢?
  • 巧用「55387」定律,不吼不叫就讓孩子聽話,打開親子溝通新方式
    久而久之,孩子就很可能會形成討好型人格,在面臨相似的處境時,就會為了事情表面的解決而互相討好,做出不順心的決定。孩子會學到錯誤的教育方法小時候被父母大吼大叫,想必幾乎每個人心中都冒出過「自己不能這樣對待孩子」的想法,但事實上,父母對我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形成的。
  • 吼叫式教育對孩子危害極大,讓孩子乖乖聽話,巧用低聲教育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情緒常常也會十分暴躁,不會仔細思考說話內容,例如孩子一道數學題自己已經講了很多遍,但是孩子在考試的時候還是錯了,於是很多家長就會大吼大叫的對孩子說,怎麼這麼笨?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變得十分不自信。3,孩子會學習到交流方式。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嗓門大,那麼孩子也會學會這種講話方式,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 三明治溝通法則,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
    所以,可見溝通的程序很重要,由此我們就歸納出親子溝通最重要的一個實用方法。簡稱「三明治溝通法」。 什麼叫三明治溝通法?什麼叫三明治,兩塊麵包夾一塊肉,這叫三明治,所以啊,溝通要分三步,要兩塊麵包夾其中一塊肉。在西北地區,也叫肉夾饃式溝通法,你看,兩塊膜夾一塊肉,所以呢,我們跟孩子講話第一步要怎麼做?
  • 3個黃金教育法則,家長要知道:想要孩子優秀,棍棒教育可不行
    導語:「教育的意義不在於教授孩子技能,而在於激勵和鼓舞……」家長是孩子認識世界,學習新知識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孩子的身心發展也往往與其父母有關。在撫養孩子父母,大多數的父母都是合格的,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許多父母仍然要走很長的一段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管教孩子。 在這個世界上,為人當父母不需要通過考試,不需要獲得任何學歷或證書……許多家長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媽媽,面對孩子他們也是懵懂無知的。
  • 萌口少兒英語,讓二三線城市的孩子也能接受到一流的英語啟蒙教育
    眾所周知,  一線城市經濟  發達人才密集,在教育方面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師資力量,都是佔盡優勢走在國際的前端,而在二三四線城市,特別是孩子的英語教育方面,方法陳舊師資缺失,直接導致了三四線城市與一線城市教育不均衡的現象,也是很多非一線城市家長內心的痛點。那麼,如何改善這一現狀呢?二三四線城市的孩子如何與一線城市的孩子拼教育?
  • 心理學分享:面對直男,最有效的溝通法則
    大家好,我是才子,可能大家會比較關心的話題就是面對直男的時候,最有效的溝通法則是什麼?我們解讀男人心理就是指在解剖一些男性在做些事或者說一些話的時候的心理狀態,當女性了解了這些之後,了解了男女思維差異之後,就能更好地去經營好感情。
  • 溝通太累?學會運用三明治回應法則,讓你輕鬆提升職場人氣
    所謂的「三明治回應法則」,管理學經典《一分鐘經理人》中對此有精彩的描述:「三明治回應法則」的基本概念是:如果你在一開始先表揚(第一片麵包),人們會更容易接受你的反饋。接下來給出那些令他們不快的信息(批評),最後再提醒他們你有多看中他們的優點(第二片麵包)。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不妨試試「魚缸法則」,比你吼一萬句都有用
    在這三個時期中,父母應該給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間,父母要學會善用「魚缸法則」,比你吼破喉嚨還要管用。那什麼是"魚缸法則"?首先來看看孩子要經歷的三個叛逆期,然後再來告訴大家!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生理變化迅速,更渴望獨立與自由,希望與父母同等的地位,常常為因為不被理解而拒絕溝通,而故意做出很多叛逆的行為來。「魚缸法則」是什麼呢?
  • 熊孩子屢教不改,家長巧用「費斯汀格法則」,不做無效溝通和打罵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都說小孩子是被送下人間的天使,這是乖巧時候的小孩,當他們開始調皮起來,那就是一個小惡魔。在孩子發育尚不完全的時候,孩子的思想觀念還不完善,這個時候孩子特別容易闖禍。
  • 《野性的呼喚》:你怎樣教育孩子,外人就給他怎樣的「棍棒法則」
    到第二任主人因沒了工作,不得已把它們都賣了,巴克遇到了對它使出棍棒法則的那個短暫主人。棍棒法則對巴克很有效,它不得不屈服棍子的威力,它變得順從,拖著沉重的步伐拉著雪橇往目的地淘金地走。很累,它想休息,但是棍子會如雨點般落到身上,巴克懼怕,只能往前走。
  • 教育孩子困難重重,靠吼沒用,學會「南風效應」,親子溝通更輕鬆
    問我說如果孩子不聽話,到底應該用嚴厲的手段還是溫和的方法?於是我建議她試著用「南風效應」教育孩子,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她的意見。在那之後有一天,鄰居下班回家,看到家裡的老人追著孩子餵飯。而孩子在屋裡四處亂竄,一點也沒有好好吃飯的想法。這時鄰居沒有生氣,而是讓孩子停下來,讓他坐在飯桌前,並對孩子說:「你喜歡玩這點媽媽能理解,但是你不能在吃飯的時候跑來跑去。
  • 你的「金點子」將成為發展的「金鑰匙」!靜安區人民建議徵集工作...
    你的「金點子」將成為發展的「金鑰匙」!於勇在致辭中表示,靜安區委、區政府一直高度重視人民建議徵集工作,廣泛深入傾聽群眾呼聲,挖掘群眾智慧閃光點,將群眾的「金點子」變成發展的「金鑰匙」,努力推動政府部門改進工作、提高服務水平,助推城區高質量發展。
  • 「費斯汀格法則」的作用:改善孩子的「熊」脾氣,讓孩子變乖巧
    家長們不妨嘗試下"費斯汀格法則",說不定會得到意外的驚喜。"費斯汀格法則"的定義大致為: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只有10%是由事件本身屬性決定的,其餘90%是由你因這件事產生的反應導致的。這個法則的產生是源於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的一本書中的故事,這則故事可以簡稱為"卡斯丁鬧心的一天",這天所有意外的產生都只是因為卡斯丁將手錶遺忘在了洗漱臺。那麼"費斯汀格法則"的優點到底在哪裡,才說它能夠幫助家長管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