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簡單粗暴的家長
家庭教育中經常會出現事與願違的情況,明明是想為孩子好,最後卻搞得一團糟的例子屢見不鮮。究其原因,是教育者太過「簡單粗暴」了。
4.1 注意你的潛臺詞
家長「簡單粗暴」的表現之一,就是只關注自己說了些什麼,沒關注這些話傳遞的信息是什麼。
比如有的家長看到孩子把玩具弄壞了,說「你不愛惜玩具,就送給別的小朋友吧」。且不說「愛惜玩具」的要求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什麼是愛惜,讓那個玩具乾乾淨淨地擺在那裡就是愛惜嗎?被孩子拆卸弄壞了就是不愛惜?
更糟糕的是,這句話所傳遞的信息,或者說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有以下幾點:
我是個不愛惜玩具的人,媽媽對我不滿意;媽媽要把我的玩具送人,是對我的懲罰;誰也別想碰我的玩具,我可不想送人;
如果你經常這麼說,孩子就會經常接收到這樣的信息,長此以往,如果你發現孩子出現故意損毀玩具、自尊感不強、不願意分享玩具等情況時,千萬不要驚訝,這幾乎是必然的。
教育可不是一件簡單的告知與被告知的事情,因為人都有對信息進行處理和加工的能力,兒童尤其對背後傳遞的信息比成人更敏感。因為兒童的意識比較純淨,就像一面乾淨的鏡子,更容易照出真相。從學術的角度來說,兒童的大腦處理和加工系統還沒有被過分擾亂,所以能更敏銳地捕捉到成人的潛臺詞。
比如吃飯的時候,家長會經常說這樣的話:
「寶寶是好孩子,媽媽一叫,就馬上來吃飯。」——潛臺詞:如果你不立即過來,就不是好孩子。「好孩子都是自己吃飯,不用別人喂,讓媽媽看看你是不是好孩子。」——潛臺詞:你經常讓媽媽餵飯,所以你不是好孩子。「你不喜歡爸爸媽媽了嗎?怎麼不過來和我們一起吃飯?」——潛臺詞:不和我們一起吃飯,就是不愛我們了。
在這樣的語境中,家長把孩子吃飯的表現和「好」、「壞」以及與父母的感情聯繫起來,讓孩子倍感壓力。依天性,兒童都想討好父母。所以,最初我們這樣說時,孩子會努力迎合父母,努力讓父母滿意。
這樣一來,孩子吃飯就不是為了吃,是為了討好父母,吃飯就變成一個任務。而且這個任務天天有,頓頓有,孩子無論如何也無法回回讓父母滿意。
孩子在父母的持續「激勵」之下,就會開始出現愧疚,對自己的否定,對吃飯這件事的排斥等負面情緒,然後吃飯這個事情就變得一團糟了。
對潛臺詞的注意,實際上就是對自己養育信念的檢查和升級。什麼樣的信念說什麼樣的話,什麼樣的信念做什麼樣的事,這是必然的。
4.2 有脾氣沒教育
很多家長總是喜歡發脾氣,並且習慣把脾氣歸咎於孩子不聽話,或者孩子的行為太氣人,認為自己發脾氣是不得已而為之,是為了教育孩子。這也是「簡單粗暴」的表現之一。
壞脾氣造成的後果是什麼,給大家大概描述一下。
輕度後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後果:孩子成年後脾氣暴躁、愛抱怨或抬槓,為人苛刻;重度後果:抑鬱症、性變態、神經障礙;
所以,說壞脾氣是教育的死敵,人生的陷阱,並不為過。對於壞脾氣帶來的後果,大多父母其實心裡也都清楚,只是做不到。經常是痛下決心要改,臨到事上,火氣上來,怎麼也控制不住了。
如果你脾氣很差,那你童年經歷中要麼身邊有個愛發脾氣的人,要麼內心經常有委屈感。這兩種情況都會為以後脾氣差埋下隱患。所以,脾氣差也是事出有因。只不過我們作為成年人,不能拿過去的經歷當藉口。過去的經歷我們無法更改,但對現在的自己,你總是可以控制的。
脾氣總是和理性思考成反比的。你如果能有意識地去思考問題,理解情形,尊重情形,把問題想透之後,你往往就不會發脾氣了。
堅持做練習,可以提升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升級自己的養育信念,就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你經常發脾氣的狀況。
至於發脾氣前先數10個數,或者想辦法轉移注意力,積極暫停等做法也可以用,當時應該會有效。可要想達到長期效果,還得從你的理性思考能力和對事情的信念上入手,努力成為更理性的自己,這也正是「理性養育」的價值。
4.3 講道理、嘮叨和體罰
4.3.1 講道理
把「講道理」當成教育,幾乎是「問題家長」的通病。
孩子當然需要教育,但以大道理壓人,強迫孩子接受來自家長口頭的「道理」,這是在使蠻力,是簡單粗暴,也是思維懶惰和粗糙的表現,不但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更加複雜。
否定說教,並非否定言語教育的必要性,而是強調口頭教育的適度性和行為教育的重要性。給大家提供兩個建議:
講道理一定要心口一致;你說的道理你自己得信,而且是確信。比如有的家長明明對孩子的成績在乎地要命,偏偏想知道:在孩子沒考好時,如何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他不要在意分數?不要把「如何說」僅僅理解成為說話技巧,而要多想想,你自己到底是如何想的?說不如問,問不如聽;有效的教育背後的邏輯一定是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從這一點出發,啟發式地去問孩子問題,引導孩子主動思考,主動得出結論,要比告訴孩子結論,要高明得多;同樣,你認真地傾聽孩子說話,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分析和總結,而且傾聽還可以讓關係更融洽,可謂一舉兩得。
4.3.2 嘮叨
什麼是嘮叨?嘮叨就是那些隨口而出的、不斷重複的、總給人帶來負面情緒的話。特點是:負面、無效、重複。
嘮叨往往沒有惡意,確實一種惡習,一種簡單粗暴。最可怕的是經常性的嘮叨,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就像鈍刀子割肉,一點點削去孩子體內的正面成長力量,如好奇心、自信心、責任感、判斷力等等。
4.3.3 體罰
至於體罰,就更是簡單粗暴了,同時也是成年人黔驢技窮的表現。
試想,一個成年人得多沒辦法才會使用體罰啊?!誰不知道體罰的結果一定是孩子被搞定,畢竟體力上的巨大落差擺在那裡。
但凡有一些理性思考能力的成人都不會使用體罰。有的家長會說,孩子的表現很頑劣,不打記不住。沒錯,打了確實能記住,只不過是記恨的記。
孩子一定不是從小就這麼頑劣,合理的做法是耐心找原因,從和孩子的關係入手,慢慢去矯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也不可能指望一頓打就把冰化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