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奇異髮型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居然和一個女人有關係
所謂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其不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如今更是早已成為了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列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不知道參觀過兵馬俑的人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其中一部分武士俑,頭上盤有一種罕見的髮髻,它偏向頭頂一側,與歷代漢人的裝束習慣大相逕庭,那麼,這種奇異的髮型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呢?經過學者們的種種分析,這很有可能和一個女人有關係。
不得不說,作為一種民間習俗,古人對頭部的各種裝束,歷來都給予高度重視,就秦人的衣冠服色而言,從來都是崇尚儉樸、反對奢華的,在《荀子強國》中,有「應侯問孫卿,入秦何見?孫卿曰:……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服不挑」的記載。
按照這種說法,秦俑頭頂一側,梳起一個歪髻,確是一種典型的奇裝,歪髻的形象,往往是和丑角聯繫在一起的,在我國西南省份,有的面具藝人,會將古代先人捏成「頭梳歪髻、斜眉扯眼、歪嘴咧牙、五官失調」的樣子。
雖然不能說梳「歪髻」的人群本身真的屬於「醜類」,但它至少能反映出他們與漢人之間,確實存在某些風俗習慣上的重大差異,不管怎麼講,「歪髻」這種奇特的髮型,在幾千年來整個漢文化的發展演變史上,是找不到多少痕跡的。
經過學者努力的探索,終於有了新的發現,他們在《皇清職貢圖》一書上,找到了「土人結髻於右,漢種結髻於中」的明確記載,所謂的「土人」,是指生活在邊遠地區的一部分被稱為「土著」的少數民 族。
也就是說,頭頂偏於一側的「歪髻」的真正源頭,應該是漢民 族之外的「土人」或者與「土人」有血統關係的人群,換句話說,如果要找秦俑「歪髻」的根,就要從「土人」或者與「土人」有血統關係的人群中去找。
沒過多久,學者就從《貴州通志卷七》中,找到了鎮遠等地的苗民中,有梳「偏髻」的記載,在吳家萃的《苗族服飾》一書中,關於貴州的「歪梳苗」人,就有各種「歪髻」的文字和圖形資料,看來「歪髻」的發源地,就是在這裡了。
在《楚文化考古大事記》一書中,有「湖北江陵馬廠一號楚墓中,發現墓主人梳有偏髻」的記載,「該墓的墓主人……頭髮烏黑,梳有偏髻,仰身直肢葬,手腳用錦帶捆縛。」這裡的「偏髻」和「歪髻」意思是相同的。
另外,在湖南羅子國羋姓楚人的墓葬中,也發現了梳有「偏髻」的陶俑頭像,而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曾出土過梳著偏髻、束冠、身著長袍、腰系寬帶的陶俑,在山西省長治市,也曾出土一件陶舞俑,其頭頂左上方梳著「偏髻」。
陝西省銅川市出土的一尊泥俑,頭上亦梳著「偏髻」,由此可見,這些「土人」特有的「歪髻、偏髻」,在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內,是由苗人推向楚人,由楚人推向楚地,再由楚地推向四方的。
果不其然,「歪髻、偏髻」在秦都鹹陽露面了,陝西歷史博物館中收藏的一個男性玉人,頭頂梳的就是「偏髻」,另外,出土於阿房宮遺址內的一批男性玉人,頭上也梳著「偏髻」,與其一起出土的還有各種王家禮器。
而從阿房宮「北司」遺址發現有「羋」字的銘文看,頭頂梳有「歪髻、偏髻」,和楚地的習俗密切相關,眾所周知,楚地的少數民 族,主體是三苗的遺裔,其中的羋姓家族,一直是楚人的構成核心。
秦惠文王的愛妃羋氏恰恰是楚人,她也是秦始皇曾祖父秦昭王的生 母,據《漢書》記載,阿房宮由秦惠文王修建,未成而亡,隨後,羋氏也就是秦宣太后執掌朝政長達四十一年之久。
大量王室玉器以及楚苗式樣「歪髻、偏髻」玉人的出土,都暗指阿房宮的工程是由秦宣太后主導續建的,因此,學者們普遍認為,秦俑坑中梳著奇異髮型的武士俑,必然與這位秦國太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