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石獅老街,品不盡的人間煙火。從泉州到石獅,自駕不到一小時車程。選擇來到城隍街菜市場,感受一下時光倒流裡的煙火味道。
地點|導航石獅城隍街,或石獅城隍廟。停車|老街無法停車,可停鎮中路中駿商城。就在老街馬路對面。有人說,菜市場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是城市最地道也最溫情的風貌。在我看來,這裡是一條或許被時光遺忘的角落,它仍舊保留著很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風貌,有很多兒時的回憶。很多特色的小吃店也就隱匿在巷子裡。
這裡曾是一條古驛道,從隋朝開始,往來於此的商人,為便於中途停歇,集資建了一座石頭路亭「現為觀音亭」,供奉觀音菩薩塑像,廟前並列排放一對石獅子,供過往商旅行人祈求神明庇護。由於商旅行人常常約定在這裡碰面、買賣,逐漸形成了集市。可以說,石獅的繁榮始於這裡,興於這裡,從這裡走向世界。
自己嘗了幾家特色特色小吃店,給大家推薦。
金輝煎稞店。我點了兩個炸糯米糰。外焦裡嫩,都是現場炸,蓬鬆酥脆的口感。
王川花生湯。十分滿分,兒時的味道。地方不太好找,在主街需要拐進一個小路,不過可以問市場攤位的人,都知道這裡。花生湯味道特別濃鬱,用湯水衝蛋,喝下湯汁,嘴裡會留有碎末和蛋花,咀嚼一下賊香。
福記阿明海蠣煎。我不太吃海鮮,所以沒敢嘗試,據小夥伴說鮮香撲鼻。
無名炸面線。就在花生湯旁邊,走過去的時候,那香味就誘人的很。跟花生湯一起下肚,絕配。
馬腳橋肉羹,慕名前來的遊客和當地人混在一起排著隊。一碗肉羹,還可以加肉丸,魚丸等,料那是相當足,再來一碗鹹飯,實在美味。
DAY 2:這天的風味依然密集,要經過13個站點
第1~2站
早餐:承天巷油條、阿玲花生湯
起床第一頓,我一般是這個路線:先去油條店買兩條新鮮炸出的油條,然後去阿玲點一碗花生湯。
這家油條,打遍泉州無敵手,炸得酥脆而沒有油腥氣,內裡帶一點點綿糯,是一口有層次的油條!
天氣冷了,這家還會炸一些蒜茸枝賣,因為蒜茸枝表層的糖霜化會粘粘的,所以冬天製作能保持最佳狀態 。
配花生湯吃,絕了!飽滿的花生,粒粒煲煮得軟糯,入口自帶綿潤感。
泉州人喜歡吃當地產的紐仔豆花生,小粒而味香,自帶著油潤感。
也可以往花生湯裡打個蛋,變成花生蛋花湯。
小小一碗花生湯,鋪頭隱秘地躲在鐵門後,味道卻撫慰了泉州人30年,最簡單的食物裡,都能找到情懷寄託。
啃完油條,喝完花生湯,過個馬路,對面就是的始建於南唐的承天寺。
論千年古剎的密集程度,泉州稱得上南中國之最。
與附近幾座古剎相比,承天寺不是恢弘大氣的路線,反而有種親和氣質,穿過幽幽的步道,便是雅致的園林寺廟,逛下來很舒服。
第3站
小吃:候阿婆 燒肉粽
逛完寺廟有點餓了,就想吃侯阿婆熱fufu的燒肉粽啦~
軟滑濃腴的三層肉,還塞滿雞蛋、香菇、乾貝、海蠣、蓮子等食材。糯米經滷湯與蔥頭油炒過,染上一層醬色,看起來就很誘人。
特調的醬料,像是花生醬、芝麻醬和一點沙茶醬的混合體,濃鬱醇厚,味道層次很豐富。
來都來了,必須點一碗牛肉羹,是加了薑絲的清湯派,對於肉粽是不錯的中和。
第4站
奶茶:壺見
吃過肉粽之後,來杯奶茶消消膩吧。
壺見是泉州的本土奶茶品牌,為了發揚本地特色,所以招牌的飲品都是以福建茶為主。試了正山小種奶茶、壺見觀音奶茶,茶香較濃,咕嚕咕嚕就囤了一整杯!
季節限定的紅柚小茉莉也不錯,酸酸甜甜,特別解膩。
第5站
小吃:五叔公土筍凍
如果問泉州人哪裡有好吃的土筍凍,他們一般回答:在安海啊。
害,我當然知道這個晉江小鎮的土筍凍最知名,但也想在泉州也過過嘴癮嘛。
很幸運地找到這家小店,土筍凍有三種規格可選,越貴的,沙蟲就更肥更多。
土筍凍吃的就是一口冰涼嫩滑,灑上了蒜蓉醬油,風味更加獨特,堪稱閩南人的布丁。
第6站
小吃:小時候味道
滿煎糕是很有代表的泉州小吃,但是最多人排隊的老字號其實不一定好吃,找到這家小時候味道,人少,出品也快,拿到手都是熱乎的。
裡頭是滿滿的烏糖,那粘糯感,嗯,這才是滿煎糕真正的水平!
這家還有另一個推薦的小吃,名叫甜油 。旁邊的老泉州人說:「這個我們從小吃到大,很好吃的!」
將信將疑地買了一份,真香了!有點像在咬一口油炸糯米餈,酥酥糯糯地就啃完一整個,唇上全是細細的糖霜,舌頭繞一圈滾個乾淨~
泉州小吃就是有這種第二眼美人的魅力,經得起時間考驗。想把它們都迎娶回家。
吃完一堆小吃,旁邊就是始建於唐代的開元寺,也太順路了吧……
現在紅葉正美,是最好看的季節,記得去逛逛。
如果時間充裕,還可以去到院落後庭的古船陳列館走走,裡面有一艘迄今發現體積最大,年紀裡老的宋代古船。
第7站
茶室:白水皓兮
泉州近年開了好些茶室,畢竟大福建就是出好茶的地兒!
這家新開數月的白水皓兮,是泉州茶友的推薦,店內清一色只賣福建茶。
茶葉都來自福建核心茶區:福州,武夷山和安溪。試了福州茉莉和小赤甘,搭配的甜品小點,很是精緻。
上茶時,還會把茶葉留起來,方便你自行添水煮茶。
整棟建築從古厝改建而成,還刻意保留了老房的部分結構與牆面, 沒有粗暴的拆改,或者照搬網紅店的風格打造,細節經得起審視。
從店裡還能俯視整條西街,近望雙塔,落日時分也太美了~
坐著喝茶看風景,老舒服了,一不小心就過了一個下午。
第8站
午餐:阿山薑母鴨
泉州的薑母鴨有多好,吃過的都懂吧?城中最知名的幾間,這次重溫都有點可惜,也許因為遊客較多,水準明顯下降。
整體最穩的要數阿山薑母鴨。這家番鴨選得大,不會因長時間的猛火煮製而變得乾柴縮小。
外皮微微橘紅,是火侯足的表現。輕輕一咬,肉質便鬆脫,軟滑而香氣十足。
其實薑母鴨最好吃的是這片老薑,慢慢燉煮至紅糖色,辣味收斂許多,吃起來滿口醬香焦香。
第9站
小吃:Color Corner
此行發現了一家很有網紅勢頭的芋頭餅!
其實嘛,這是一家茶飲店,特色是以店家自己手工作的芋頭餅作搭配。
小小一間店,做茶飲的想法不少,例如我就喝到了一款油甘汁,以油甘果榨汁調味,口感酸甜,比檸檬茶還要開胃。
嘗一口芋頭餅:蔥油餅夾著飽滿的芋泥,外層鋪滿芝麻,一口下去,先是餅乾的酥脆,再到芋泥的綿密,天,有了它,哪還用得著去排隊一小時買莊阿姨?
第10站
咖啡:巴浪魚咖啡館
泉州的咖啡店裡,最喜歡的要數巴浪魚。豆單更新快,做特調也很有想法。
他們很擅長在創意咖啡裡融入本地元素,比如用承天巷油條做油條阿芙加朵,還有加入本土石花膏做拿鐵,細節上巧思十足。
近期的冷萃,入口是濃濃的龍眼蜜香,甜中透著輕盈的酸,好喝。
第11站
晚餐:新秀餐館
如果要為這裡找到一間小神店,我認為是這一家:新秀餐館。
小小的門面,只有七張桌子,點菜要鑽到廚房的海鮮池前。看到這猛火大鑊的畫面,就很篤定:這樣的店,肯定好吃。
廚師就是老闆,炒菜時身後站著4個人,彼此沒有任何交流,卻合作無間。
能有這樣行雲流水的後廚,因為這是一間家庭小館,爸爸炒菜,家人打下手,用33年培養出的默契。
先來一鍋苦瓜蜆湯,蜆仔下得毫不吝嗇,苦瓜選得好,不哭,自帶甘甜,所以湯頭非常清甜。
閩南人愛吃鯊魚,這次試試鯊魚皮,本體長這樣,看著是不是不像會好吃的樣子
但是做成這道炣鯊魚皮之後,讓人拍案叫絕,這綿軟滑溜的口感,咬起微微彈牙,明明是快火猛炒的,卻有一種經醬汁久煮而成綿糯感。醬汁 有種說不出的馥鬱香氣,不配個打滷面合適嗎??
還有一道泉州人在這個季節最愛吃的芥菜心,看起來像瓜一樣的蔬菜,平常是直接水煮氽燙著吃,這次用來炒,口感介於冬瓜和之間,非常妙。
只有一個遺憾,人太少,胃容量不足,沒有點到其它招牌菜,例如組合清奇的梭子蟹炒菜花,下次還要來!
第12站
燒烤:串味好美味燒烤
終於到了激動人心的宵夜環節!
先從這家深得我心的燒烤開始。很垂青這家的選品,海鮮從魚類到貝類選擇不少,一些燒烤店少見的蛙和豬腦,也陳列在櫃前。
實在吃不下太多,隨便點一點排骨、鰻魚、豆腐、豬腦、雞蛋、海螺吧。印象最好的是豬腦,表層覆上一層店家自調的醬料,烤出來帶著微微起焦,像在吃烤豆腐!
烤鰻魚,醬汁較重,烤出來是汁水派,而不是平常的脆香派。
搭配上也有趣,拿了一隻生雞蛋,烤的時候放在撻皮殼裡,還加一個文蛤在裡面,所以雞蛋是帶有鮮味的。
這海螺也不得了惹,上面還塗了一層花生醬,味道有點妙啊。
大樹下,小湧邊,吃燒烤可爽咧!
第13站
面線糊:吳淑珍面線糊
本次旅程的最後一站,還是以面線糊作結吧。
泉州的面線糊分為晨間派和夜間派。夜間派要在晚上10點後出攤,有名的大多集中在百源路,小小一條商業街,就有三家面線糊鼎立:婷婷、海龍、吳淑珍。
百源路白天是條正兒八經的商業街,但一到面線糊出攤的時候,瞬間把人行步道擠個滿滿當當。
夜間派的面線糊,配菜要更加豐富濃烈一些,但最受大家歡迎的,其實還是老幾樣:大腸、醋肉、油條,堪稱面線糊的鐵三角。
這三家"巨頭"裡面,婷婷曾是我心中的面線糊Top 1,也是名氣最大的一間。但這次再嘗,湯頭淡了,面線稀了,而且小鐵兜換成了紙盒,整體都不是那味兒了。
紙盒吃熱騰騰的面線糊,你良心不會痛嗎.gif
三家嘗下來,最平衡的要數 吳淑珍 。醋肉剛炸好沒多久,吃起來還帶點脆香。
面線糊以大骨頭作底,清甜,加入醋肉、大腸,還灑上一點滷汁,暖fufu香噴噴,這樣的面線糊,才是深宵的安慰,睡前的晚安嘛。
來源:十元老大爺、企鵝吃喝指南註:本文/本圖片僅供交流學習,若信息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