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20日零時
中葡兩國政府在澳門文化中心舉行政權交接儀式,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澳門回歸祖國。
1999年12月19日晚,上海市各界人士匯聚黃浦江畔舉行盛大的慶澳門回歸聯歡晚會。圖為12月20日零點以後,禮花騰空,興奮的人群熱烈歡呼。新華社記者 凡軍 攝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香港所有報紙對這一歷史時刻作充分報導。新華社記者 張燕輝 攝
澳門舉辦「邁向美好明天大巡遊」。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那一年,全國的大街小巷都飄蕩著一首歌的旋律——《七子之歌》。它以赤子深情的呼喚,觸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弦。今天是澳門回歸20周年,這首經典歌曲至今仍然被人們廣為傳唱。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母親!我要回來,母親!母親!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要回來,回來!母親!
這首歌曲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既是與澳門回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連接在一起,也與其歌詞真摯、曲調動人、演唱者的童真演繹分不開。
聞一多歌詞寫於山河破碎的中國
1925年,英帝國主義者屠殺遊行示威的群眾,製造了「五卅慘案」,聞一多憤然寫作了一系列愛國主義詩歌,用擬人化的手法,把中國的澳門、香港、臺灣等七個被割讓、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國母親被奪走的七個孩子,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進而「激勵同胞,振興中華」。
聞一多
《七子之歌》最初發表在《現代評論》第2卷第03期 , 於1925年7月出版。全詩由《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順,大連》七節組成。那時,中國山河破碎,風雨如磐,豺狼當道,列強橫行。1946年7月15日,聞一多發表了《最後一次演講》,當天慘遭特務暗殺。
李海鷹流淚譜曲一氣呵成
1998年底,中央電視臺播放的紀錄片《澳門歲月》中第一次唱響了《七子之歌》。總導演李凱回憶說,他是在翻閱聞一多詩集的時候發現了《七子之歌》,並決定將其作為《澳門歲月》的主題曲:「這首詩,最合適。詩人對澳門的呼喚,正是編導在《澳門歲月》中所要宣洩的情緒,共鳴之處就是中華民族祈盼統一,祈盼澳門回歸祖國的主旋律。」
李海鷹
攝製組找到了作曲家李海鷹,他在一遍遍地吟誦聞一多的詩句後,流著淚完成了曲子。李海鷹曾透露,當年他拿著手寫的《七子之歌》歌詞,一氣呵成,只花了三四十分鐘就將曲子寫就,「而且到最後,一個音都沒改」。由於《澳門歲月》的巨大影響力,這首歌在1999年12月20日被選為澳門回歸主題曲。
不滿9歲容韻琳唱出澳門之聲
1998年底,中央電視臺拍攝記錄片《澳門歲月》專題片,需要找一個能歌善舞的澳門小朋友唱主題歌,不到9歲的容韻琳在澳門幾千名小學生中脫穎而出。容韻琳的媽媽黃月麗說,女兒愛好的是跳舞而不是唱歌,沒想到竟被選中。她的普通話說得不好,演唱時發音不夠準確,將「回來」唱成了「奎來」。可就是這特殊的咬字唱出的童真,作為澳門回歸的標誌之一,在國人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
《七子之歌》伴隨容韻琳長大
在1999年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容韻琳再一次演唱了《七子之歌》。之後,容韻琳就和這首歌緊緊聯繫在一起,經常會有大型演出邀請她演唱《七子之歌》。容韻琳說,她是唱著《七子之歌》長大的,能代表澳門,代表祖國唱《七子之歌》,是榮譽,更是驕傲。
20年前,在澳門地標性建築大三巴牌坊前,300 位小朋友聚集在一起,共同唱起了《七子之歌》。20年時光流轉,為了慶祝澳門回歸祖國 20 周年,央視今年還發布了《七子之歌》的新版 MV。MV 中,大三巴牌坊前站著的是澳門今天的孩子們,其中有一些成年人的身影,他們是 20 年前第一次唱起這首歌的孩子,如今已長大成人,在澳門從事著各行各業。
回歸以來的20年,是澳門歷史上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這片僅有30多平方公裡的「彈丸之地」,本地生產總值從回歸之初的519億澳門元增加到2018年的4447億澳門元,人均GDP躍居世界第二位。
網友評論
○小時候聽只覺得旋律好聽,現在來聽,第一句就讓人熱淚盈眶。
○一顆芝麻糕~不吃我真行~
○這首歌真的是耳濡目染,也沒有刻意學過,那時候還很小,後來的日子裡總能脫口而出。
○「一國兩制」是解決歷史遺留的澳門問題的最佳方案,也是澳門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祝福澳門,祝福祖國越來越繁榮昌盛!
祝福澳門!
來源:藝綻
記者:王廣燕
監製:賈薇
編輯:王廣燕
流程編輯:孫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