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是要組團的,它不僅要淘汰很多姐姐,還要在剩下的姐姐裡面選出C位和非C位。很多人是喜歡在團隊中站C位的,當然也有不少人不喜歡在C位。在浪姐裡,喊出我要C位出道的有寧靜、張雨綺和藍盈瑩。其中寧靜姐姐最有技巧,她說「我的團、我的團」,儼然她就是C位,還是來挑人的,浪姐也變成了「靜姐選妃」。張雨綺姐姐最直白,說出了「我就要C位」,那下意識鋪中間位置床鋪的行為也是讓人忍俊不禁。藍盈瑩小姐姐也表示出了要C位的欲望,不論是個人單獨打分的第一水平,還是做隊長時的雷厲風行。但是,大家對她就是喜歡不起來,甚至有些問答題目都讓人感覺不可思議,已經開始上升到面相的層面了,討論藍盈瑩的長相與她不討喜之間的關係。用王校長的話說,也真是我佛了。從心理學角度看,明確表明自己要C位出道,是人的一種攻擊性的表現。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無法接受藍的攻擊性,卻能接受寧、張的攻擊性呢?
一、攻擊性是優秀者的內在動力
何為攻擊性?它是人內在的一種追求他人認可的心理能量。優秀的人往往都是內含攻擊性的。我好好表現,取得第一,是為了獲得眾人的認可與豔羨,我從他人對我的認可中滿足我的自戀之愛。從這個角度說,每個人都有攻擊性。畢竟,大家做事情都想做好,都想讓別人覺得還過得去。
和諧的蘭花草團裡全是實力派
二、寧靜與張雨綺的攻擊性並不大
攻擊性大小的問題,是由人的能力與欲望之間的匹配程度決定的。能力高的人有高欲望,我們能接受,就是因為能力與欲望之間的正相關關係,因此我們認為,這種人的攻擊性反而是不大的。比如寧靜姐姐和張雨綺姐姐。她們二人都是非常好的演員,都有自己的代表作。當她們表達她們欲望的時候,不僅她們自己是自在的,作為觀眾的我們也是自在的,沒有絲毫違和感。
三、藍盈瑩的攻擊性相對要大一些
當人的能力與欲望不匹配的時候,既能讓當事人產生極大的動力,也能讓人產生一種骨子裡的不安全感(或者說自卑),這種不安全感中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攻擊性。拿藍盈瑩來說,她有一定知名度,但是人們對她的認知大部分還停留在《甄嬛傳》中的浣碧上,她的演技、她的實力還需要更多的作品來證明。當她個人表現第一時,給了觀眾很大的驚喜。但是,當她喊出我就是要如何如何時,觀眾還是感覺到了一種接受困難。為什麼?就是因為她的唱跳實力、名氣與欲望之間的不匹配,產生了比寧靜、張雨綺兩位小姐姐更大的攻擊性。人對高程度的攻擊性,是懷有畏懼的。因此,她的不討喜具有某種客觀必然性。
相信共情力這個能力 藍盈瑩小姐姐慢慢會具有的
四、藍的攻擊性中表現出了更多的自戀之愛,而不是分享之愛
由於寧靜、張雨綺姐姐本身底氣足,因此在她們當隊長的時候,能讓隊員感受到更多的來自領袖的愛,這種領袖之愛代表的是一種分享的意願,代表她們願意分享她們作為隊長的光環與優秀。寧靜姐姐不用說了,她可以說是徵服了不少姐姐。鄭希怡啊、阿朵啊、袁詠琳啊,還有白冰啊、王霏霏啊,我們都能看到,她們之間的互動是很有愛的、很放鬆的。張雨綺的霸氣中帶著公正與威嚴,既收服了李斯丹妮,更是有了伊能靜、張含韻等一眾小姐姐的芳心。
藍盈瑩由於她自身的不安全感,自身處於一個過於緊繃的狀態,某種程度上無力去給與這種分享之愛,她展現出來的是一種自戀之愛。她無法共情白冰對她的心意,選擇了吳昕。她在與黃齡、吳昕組隊時,要求吳昕在幾天內學會貝斯,吳昕直接崩潰了。我傾向於認為,藍並非故意為之。她給自己定的高目標,自己承受的高壓力,的確深深影響到了她的共情能力。當一個人自己都照顧不過來的時候,又怎麼能期望她去照顧她人呢?人只能先自愛,然後才能愛他人。因此,藍盈瑩小姐姐還是有很大潛力去愛他人的。
人生不易,祝願每個人都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既能收穫自己想要的目標,又能不錯過沿岸美麗、溫暖的風景。而且,每個人都是會成長的,對嗎?
原創,覺得好的,點個關注吧,非常感謝。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