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作理想、製作手法與結尾模式三方面分析伊朗電影《黑板》

2020-08-23 阿竹讀書

伊朗電影《黑板》,又名《老師的黑板》,是一部伊朗寫實主義電影。顧名思義,這是一部講述教師與學生的故事,這部影片在伊朗的影壇中,佔有重要的位,甚至被許多人奉為教師必看的十部影片之首。

導演莎米拉·馬克馬巴夫,是在電影屆中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身為一名女性導演,尤其是生活在女性沒有社會地位的伊朗,顯得既可貴,又耀眼。


出生在電影世家她,十五歲就離開學校,自學拍電影,十八歲即執導了個人的首部電影,併入圍東京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二十歲,完成了影片《黑板》的製作,並獲得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評審團獎,與金棕櫚獎的提名。

莎米拉·馬克馬巴夫的這部影片,帶有極強的現實主義風格與民族電影的色彩,影片的敘事主體是兩伊戰爭結束後,生活在伊朗邊境地帶的人們。在影片中,導演並未對他們進行過多的刻畫,而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兩個群體,來映射伊朗社會,起到管中窺豹的效果。

影片中,一群流浪教師每個人背著一塊黑板,四處尋找能夠付費學習的學生。其中兩位教師離開這群教師單獨前行,他們面對的孩子,既沒有錢也不想學習。

兩位教師堅持跟隨著這些做苦力的孩子們,利用休息時間為他們講課,可沒有人知道,這些教師,是否有能力改變這群孩子。

在這部時長一個半小時的影片中,沒有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但觀眾仍能在劇情中,感慨這些老師與學生的命運。影片的創作理想、表現手法與結尾模式,是這部影片中三個值得品味的部分。


一、 在伊朗電影審查制度的監視下,導演竭盡全力地實現她「詩意」的創作理想。


影片《黑板》,帶有強烈的詩意現實主義風格,詩意現實主義是一種電影創作傾向,它繼承了印象派和先鋒電影的特點,又十分關注現實生活。導演往往在關注現實,揭露問題的同時,表達一種期望改變的願望,這即是詩意現實主義的特點。

在伊朗這片土地上,電影審查制度尤為嚴格,伊朗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它對於影片內容的管控十分嚴格,影片中不能褻瀆伊斯蘭教、不能出現男女親密的鏡頭、女性出鏡必須黑袍遮身,反映國內問題的內容,更是導演們談虎色變的話題。

可見,能夠看到《黑板》這部寫實影片,是多麼的困難。

在這部影片中,導演借用師生兩個群體,來展現彼時伊朗面對的嚴峻的社會問題,進而引起國家與國際社會的關注。

學生,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學生受教育的好壞,決定了未來國家是否強盛、民族能否復興。少年強則國強,顯然,觀眾在這群生活在伊朗邊境地孩子身上,無法看到國家的希望。

教師,是教授學生的主力軍。而這些教學生的教師,唯一的教學工具竟是一塊隨身攜帶的黑板,有時為了躲避軍閥的追捕,甚至要將黑板抹上泥土隱藏起來。


在整個影片中,黑板被用作晾衣服的架子、抬老人的床板、固定受傷的腿的木材,以至於黑板受到破損,越來越小。在這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細節中,可以看出,教育學生的教師,竟是這樣的生存環境,學生得不到教育,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許多反映社會處於危機的影片中,導演經常著重描寫戰爭的殘酷、人們生活的窮困等方面以刺激觀眾眼球。而在這部影片中,導演藉助了學生與老師這兩個群體,來暗示社會正處於水深火熱中。隱喻,並深刻地表達了自身的創作理想。

這樣做的原因有兩點:

首先,是由於伊朗電影嚴苛的電影審查制度,導演不能一針見血地展現社會問題,只能通過展現學生的命運與教師的命運,進而映射整個民族未來的命運



其次,學生群體具有一定特殊性。學生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未來,可想而知,當一個民族的萌芽被掐斷,那在不久的未來,這個民族一定會衰敗。

借用學生與老師來展現社會問題,看似平淡,實則最能掀起人們心底的驚濤駭浪,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 紀錄片式的製作手法,讓觀眾切身感受到這些學生身處的苦難。


導演用隱喻的方式,完成了她對詩意現實主義的追求,那麼在影片的製作手法上,導演一直在用紀錄片式的方法,來讓觀眾相信,影片中一切的,都不是搬演的,而正在伊朗的某一處正在發生著。


1、 故意製造類似新聞直播似地搖晃鏡頭,以求貼近真實。


影片伊始,十幾位鄉村教師每個人背著黑板,在崎嶇的山路上前行,土石鋪墊而成的道路意味著這裡並不是個富裕的地方。導演在這一段利用了搖晃的鏡頭拍攝,來塑造一種紀實感,通常在電影拍攝時,鏡頭畫面要力求平穩、流暢,以求給觀眾提供一個舒適的觀看效果,讓觀眾沉浸到電影劇情中。

在《黑板》的開篇,我們看到的是一種近乎於新聞採訪時的畫面。眾所周知,新聞採訪時的畫面往往會搖晃、顛簸,正是這種不穩定,能夠讓觀眾感覺到這是記者在現場拍攝,畫面中的一切都是真實可信的,這種由搖晃鏡頭而帶來的真實感,同樣可以遷移到影片《黑板》的畫面中。

這種類似新聞直播的觀感,使得觀眾不僅沉浸於劇情,更能夠在潛意識中為觀眾傳達一種真實可信,畫面即是生活的觀影感受。



2、 大量景深長鏡頭的使用,讓觀眾在連貫的鏡頭中反覆品味每一秒的畫面。


景深長鏡頭,是電影拍攝中一種傳統且富有特點的拍攝方式,諸如賈樟柯、阿巴斯等國內外知名導演,都十分喜愛這種拍攝方式。景深長鏡頭的兩大特點決定了這種拍攝手法具有獨特的魅力。


首先,景深長鏡頭單個鏡頭拍攝時間長,一個鏡頭即可完成數個鏡頭的敘事作用,這可以讓觀眾的思緒在這段相對完整的鏡頭中自由翱翔,觀眾通過不間斷地長時間的注視著一段畫面,陷入對影片故事的思考中,充足的時間可以讓觀眾獲得對影片的獨特理解。


其次,景深長鏡頭中的景深效果,能夠將畫面中縱深層次的景物清晰的展現給觀眾,給觀眾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敘事空間,這也是提升影片紀實感的技巧之一。影片《黑板》中,幾乎絕大部分都利用了景深長鏡頭來敘事。



其中有一個鏡頭,教師穿過逃難的人群去追趕一個孩子,這個敘事場景中,前景與背景都是逃難的人群,主體被這些人夾在中間,整個場景被一個景深長鏡頭所展現的一覽無餘,在展現了畫面層次的同時,導演在暗示著,教師與學生被時代被社會環境所裹挾,無法脫身。


導演所利用的這兩種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既是對她現實主義創作理想的踐行,也引起了觀眾的共鳴。尤其是伊朗的觀眾,這種感同身受的紀視感,對他們的心靈是莫大的衝擊。


三、 開放式的故事結尾,帶給觀眾的對影片內涵的積極思考


《黑板》這部現實主義影片,利用兩個教師與學生作為敘事主體,在影片的結尾,導演為他們安排了開放式的結局。在我看來,這種開放式的結局,起到的卻是一個封閉式的結果,即引導觀眾認為,這些教師的未來幾乎沒有一絲希望,前途一片黑暗。


可以說,導演這種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安排,實為精妙。

影片中,第一位教師扛著黑板走遍了這裡,也沒有找到一份能夠餬口的教書工作,最後只落得一個報酬是四十個核桃,為難民指路的工作,這與他的理想相去甚遠,然而他最後還繼續扛著黑板四處教書嗎?影片沒有講。



第二位教師的結局更是荒唐,一路上,他遇到的學生,全都在為軍閥工作,他們無心學習,只求安全的將貨物送達。他跟隨一個孩子,一路上免費教他,到最後他遇到了孩子的母親並與之結婚。

一路上許多孩子死於槍戰,這位教師是準備同妻子孩子過一個安定的生活,還是繼續他的理想,不得而知。


看完影片後,大家都明白,兩位老師的教學之路已經走到了盡頭。一個迫於生計尋找其他的工作,另一個人已經準備去過安定的生活,而且他的黑板也被破損的所剩無幾。

把電影看到這兒,觀眾心中或多或少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導演明白,與其在影片中將故事結局直白地告訴大家,不如將思考的過程留給觀眾,觀眾通過自身對劇情的考量與品味,進而發自內心地得出一個與導演意圖相符的故事結局。即生活在邊境的教師與學生的命運很難改變,整個社會身處危機之中。

開放式的結局既能夠加深觀眾的觀影印象,也是一個將影片中心思想深刻化的好辦法。這種結尾方式非常貼近生活,正如生活不提供答案,而是需要我們在時間中慢慢尋找,更真實,更具有說服力的結局方式,也是導演追求影片現實化的體現之一。



總結:

可以看出,雖然身處於電影創作管轄較多的伊朗,導演莎米拉·馬克馬巴夫仍能夠為觀眾奉上一個令人滿足的視聽盛宴。達到自己的揭示本國嚴酷社會環境,企圖能夠改變社會,以讓那些身處困境的教師與兒童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意圖。


昔日蔣南翔曾振臂高呼:「華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今天我們看到,在世界的另一邊,仍有許多孩子沒有學習的機會。戰亂的伊朗,容不下書寫未來的黑板,也沒有一張安靜的課桌。無論是對於學生,還是教師,生活在這樣的世界真的是可憐、可怕。

祈願他們能夠走出生活的困境,書寫屬於自己的未來。

相關焦點

  • 《黑板》書寫伊朗的悲情,小電影藏著大格局
    《黑板》(2000)這部投資很小的伊朗電影藏著大格局:伊朗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伊朗的痛苦和悲情……影片榮獲第53屆坎城電影節評委會大獎,19歲的女導演莎米拉·瑪克瑪爾巴夫震驚影壇:才華這個東西沒道理可講,很多電影人努力一輩子也未必能夠達到莎米拉的水平。
  • 用二水編劇創作套表解讀《少年的你》學習電影高潮的創作手法
    二水編劇創作套表,是我自行研發的一種整合編劇創作普遍規律的表格化創作模式。此套表研發之初,主要是為了將學習編劇創作中應該掌握的那些關鍵知識點統一在一起,形成系統記憶。正常文學創作,不應該有套路可言,那樣,只會限制住創作者的思維,使所有的作品都趨向於雷同化。
  • 馬克馬巴夫,與阿巴斯齊名的伊朗電影大師
    如今看來,那或許是屬於伊朗電影的最好的年代。基於年輕時曾因捲入一場政治漩渦而受盡牢獄之災,多年以來,馬克馬巴夫便一直篤信,唯有藝術創作,才是真正的濟世良藥。而電影,便成了他的信仰。縱觀馬克馬巴夫從影三十載,我們似乎很難用簡單的幾個關鍵詞便悉數概括。
  • 《雙峰》的創作手法分析
    本文首發於我的公眾號:輝煌之歡 huihuangzhihuan3345 這是一個關於音樂、電影介紹的公眾號,目前音樂都是blues歌詞翻譯,大多數均是國內首翻,如Robert Johnson、skip james等人的歌詞全集。
  • 伊朗的變態審查,伊朗電影的奧斯卡最佳
    消息傳來,我們電影人羨慕不已,字裡行間都透露著一股酸味,大家開始分析為什麼我們走不上奧斯卡的領獎臺?最後的結論是我們拍不了。那到底是拍不了,還是拍不好?電影審查制度成為我們拿不到奧斯卡最好的擋箭牌,一句「拍不了」成為了某些人義憤填膺的最佳解釋。
  • 伊朗電影是道德與人性的鏡子​——專訪伊朗駐華使館文化參贊阿勒瑪斯耶
    阿勒瑪斯耶:電影在伊朗屬於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一項社會藝術,既有超凡藝術的一面,又有教育和傳達信息的一面,同時,也豐富了人民的娛樂生活。伊朗電影人非常重視電影創作,電影和影院對社會感覺與信息的形成發揮著很好的作用,是了解一個社會文化發展的窗口。伊
  • 從表現手法、敘事視角、開放式結尾,分析影片《送我上青雲》
    故事中,爭強好勝的盛男因為沒錢治病,而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盛男曾經充滿理想的同事如今變成了一個油膩男;落魄的盛男父親和自己女兒的同學搞到一起,沒錢也要給人買名牌包。善良英俊的文藝青年娶了一個粗鄙不堪,無法交流的妻子;在深山中修身養性的李老,看到風韻猶存的盛男母親,竟一下墜入愛河。
  • 從表現手法、敘事視角、開放式結尾,分析影片《送我上青雲》
    導演所用的這種黑色幽默的表現手法,既是對詩句內容的延伸,也會讓觀眾對每個人的生活唏噓不已,觀眾可以笑著看完電影,在回味時,可就沒人再能笑得出來了。仔細想想,影片中的這些人做著被人嘲笑、丟失尊嚴的事。可實際上,這也是無奈之舉,沒有誰願意丟掉自己的尊嚴,也沒有人希望成為別人眼中的小丑。
  • 從《小鞋子》看伊朗電影馬基德·馬基迪的幕後魅力
    有人說,看伊朗電影,是一種心靈與視覺上的享受。影片中風景如畫的伊朗某地,當地人民的生活寫照,故事在此情此景真實發生。在這樣的影片裡,你會思索出某個道理,又或者你會喜歡上某段詩句,進而愛上伊朗電影,愛上這個謎一樣的國家。隨著電影工業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地不同風格影片爭相跳出自己的國家,躍入每個人的視野,伊朗電影便是其中之一。
  • 伊朗電影《計程車》:獨一無二的電影傑作
    伊朗導演賈法·帕納西創作了禁拍時期的第三部劇情長片,史無前例地探討了影像在現代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 《小鞋子》伊朗名導馬基德透露,明年開拍一部中國電影,很可能就在杭州拍
    這次電影沙龍以「唯愛無須高歌:從《小鞋子》到《太陽之子》,兒童視角下被詩意化的生活哲學」為主題,回顧了導演馬基德·馬基迪的電影之路,並就馬基德的電影理念和創作方法等進行了交流。提起《小鞋子》的創作,馬基德導演說那是一段艱苦而難忘的歲月。《小鞋子》和他的其他電影一樣,靈感都來自現實生活。「我是在採風的時候遇到的一個家庭中的兄妹,加上我童年的經歷,很有感觸,就想拍成電影。我是個實幹家,想幹就幹。
  • 迭代「二水編劇創作套表」全面分析 金雞獎電影《地久天長》的創作...
    「二水編劇創作套表」在屢次對經典影片進行創作分析之後,已經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結構體系,同時也衍生出從表格到劇本的一套標準的操作流程。但是,在準備分析《地久天長》這部作品時,卻能感覺到原套表在面對這樣一部「三元齊聚」的作品,產生出深深的無力感。這時,楊健教授著作的《拉片子》裡面曾經提到過的另一種影片類型,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 伊朗電影真的那麼牛嗎?以及為什麼?
    2017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花落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的《推銷員》,而這不是這位45歲、尚處於創作高峰期的中年導演的「第一次」——2012年,阿斯哈·法哈蒂便憑藉《一次別離》斬獲奧斯卡小金人,至於其他的電影獎項,自然也是拿到手軟。
  • 老師好,十部關於老師的經典電影
    今天為大家盤點十部關於老師的經典電影,相信你們都能從中找到自己少年讀書時的身影。看到這個名字你是不是以為講的是鄉間放牛童的故事?其實這裡的「放牛班」指的是一幫「問題」少年,他們所待的學校也被稱為「池塘之底」。一位名叫克萊門特的老師來到這裡,給「池塘之底」的孩子們帶來了希望。他創作音樂作品,組織合唱團,用音樂的方法打開了學生們封閉的心靈。所以叫作放牛班的春天。
  • @三亞 伊朗著名導演馬基德·馬基迪:以兒童視角詮釋電影藝術真諦
    伊朗著名電影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在三亞市海棠灣與青年導演及影迷見面交流。特殊時期的這場分享,更顯得難能可貴。  1998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獎《小鞋子》(又名《天堂的孩子》)讓許多影迷領略了伊朗電影的細膩和人文魅力。此次參加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馬基德·馬基迪帶來了新作品《太陽之子》,並現身影院與影迷一起觀影,分享電影製作臺前幕後的故事。
  • 【導演系:電影導演創作理論】
    2017年電影導演創作理論一丶1-10選擇題,每題2分1  我不是潘金蓮改編自誰的作品無2  電影《爵跡》設定和哪個日本動漫相似度很高巴黎 紐約  洛杉磯C北京 上海 香港 巴黎  洛杉磯D北京 上海 臺北 紐約  洛杉磯5 《路邊野餐》裡面有很多詩,詩的作者是A  顧城 B  畢贛 C  海子 D  莎士比亞6 3D 舞臺劇《白毛女》的導演是A 侯克明 B  陳可辛 C 無D  劉嘉7  殺青一詞來源於A 無 B 製作竹簡
  • 《鬼媽媽》用定格動畫表現手法,講述理想世界隱藏怎樣的危機
    文|溫暖最近愛上了像《殭屍新娘》這類充滿恐怖因素卻又溫馨的動畫電影,在翻閱查找的時候看到了一張很有意思的海報,電影名字叫《鬼媽媽》。看到片名的時候突然想起曾經是看過這部動畫的,劇情設計有趣,看完後甚至還會產生一些小情緒。當我重新去了解這部影片的時候,卻發現了一些不一樣地方,或許是因為觀影年紀的不同,所看到的內容分析角度也發生了變化。
  • 阿巴斯突然去世,亞洲電影的頂梁柱塌了
    這些電影都具有伊朗本土特色,多取自少年題材,運用紀錄片的創作手法,很少使用職業演員,用平實的電影語言捕捉真實人物的生活片段。在上世紀80年代,他拍攝了《小學新生》《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家庭作業》等劇情長片。表面上看,這些影片製作粗糙且情節簡單,但阿巴斯在影片中熔鑄了東方哲學的智慧。
  • 百看不厭的30部伊朗電影
    >方「一品波斯」關注我們,一起去伊朗旅遊電影《白氣球》劇照伊朗電影質樸、細膩、感人,特別是兒童電影,總是那麼的純真今天為讀者們推薦30部伊朗電影,都是波斯語電影,不僅好看,也適合學習語言。喜歡就收藏吧。提示:在嗶哩嗶哩網(https://www.bilibili.com)或優酷網或芒果臺搜「伊朗電影」或「波斯語電影」會出現許多相關資料。
  • 伊朗神劇《一次別離》,教你看懂人生,活在當下
    --阿斯哈·法哈蒂伊朗電影《一次別離》以其優秀的敘事和對人性與現實的深刻反映,贏得了多重好評,它以30萬美元的低成本,橫掃了包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柏林金熊獎&銀熊獎在內的多個重要獎項,獲得2400萬美元的票房,國內評分網站豆瓣電影也將其列入了"Top250榜單",評分高達 8.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