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獨家專訪的嘉賓是「米機王」詠春拳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念怡。出身武術世家的黃念怡,從小受父親黃滬芳薰陶研習詠春拳。他表示設立拳館是想紀念父親,同時亦要把父親的技藝和武德精神發揚光大。
□本報記者 孔祥勇
▲黃念怡(中排右)舉行收徒儀式。
詠春拳是南拳的代表之一,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在廣東一帶流傳甚廣,後來更因李小龍而聞名於世。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黃滬芳拜師黃禎門下,後在原佛山詠春拳的基礎上,糅合南北諸家拳術精華研創出「米機王」詠春拳。關於「米機王」這個名字的由來,當年在中山大學畢業的黃滬芳到糧食加工廠做會計。由於昔日廣州人將糧食加工廠稱「米機」,故將黃滬芳稱為「米機黃」,因「黃」與「王」在廣州話中同音,便成了「米機王」—黃滬芳的拳藝名。
黃念怡是非遺項目「米機王」詠春拳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師從父親黃滬芳,自幼隨父練習詠春拳,練就一身武藝。黃念怡擅取眾家武術之長,吸收了南派十三家武術以及搏擊、散打等武術套路,獨創出以實戰為主的詠春拳法,動作簡單實用,短巧精準;勁力柔化至剛,靈變厚實;有著「守中用中,腰馬合一」的特點,能發揮雄厚的長勁、短勁功力,有著搏擊秘訣中「一指半步,分秒必爭」的威力。
聲屏報:從小跟父親學拳,那時候知道自己有責任要繼承他的武藝嗎?
黃念怡:(笑)他以前曾經學過很多功夫,但覺得詠春拳最為獨特,有很強的邏輯性,自我懂事後,他只是想讓我學來強身健體,並沒有向我灌輸要接班的理念。我記得在五六歲時,父親平時在廣州工作,到周末才回南海跟我們共聚天倫。那時我對於父親回家是既開心又害怕—開心是因為他會從廣州帶回很多好吃的糖果,害怕是他會在晚飯後督促我扎馬步練甩腰,一練就是一個小時。到了高中時,有一次我看到同學被別人欺負,於是出手仗義相救,但無奈我平時只練套路拳法,從未在現實中靈活運用,結果反被對方打至頭破血流。出於年少氣盛,與心中的忿忿不平,我每天回家後都會對著木人樁苦練招式,閒時還與師兄弟切磋一番,領略到詠春拳的巧勁後,才逐漸地愛上詠春拳。
聲屏報:直到1998年,你開設「米機王」詠春館,向普羅大眾教授詠春拳,原因是什麼?
黃念怡:其實我在畢業後曾經做過不少生意,例如服飾買賣、汽車零件等,希望賺到錢後能孝順父母。可惜我並不是做生意的材料,一路上盡遇荊棘,父親還在1998年去世了。他生前曾講過「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於是我就決定開設「米機王」詠春館來紀念他,讓父親「米機王」的武術俠義精神持續不滅。
聲屏報:父親在你的武術生涯中起到什麼重要的作用?
黃念怡:最重要的當然是啟蒙及薪火相傳,尤其是後者。父親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山大學的第一屆商科畢業生,平時有寫筆記的習慣。有別於其他學武之人聽完師傅講解後只記在腦裡,父親會把招式寫在記事本上,還附上畫圖、幾何、物理等知識來證明其邏輯性。這些珍貴的資料流傳至今成為了「武功秘笈」。
聲屏報:學有所成並設立拳館後,你曾多次率領徒弟參與武術比賽並摘金奪銀,哪次參賽讓你印象最深刻?
黃念怡:一次是在1986年,當時我參加廣州市唯一一屆自由搏擊公開賽,那次我自問實力可以能把所有對手技術性擊倒,但最後我卻得到第三名。原因是那次我輕敵,沒有用盡全力去賽出水平,結果在半決賽中以點數之差輸給了對手。那次之後,我吸取了教訓,以後絕對不能自以為是。另外一次是我開館兩年後,即2000年,佛山舉辦了首屆禪港穗精武「玫瑰園杯」詠春黐手邀請賽。為了支持主辦方,以及讓徒弟們有更多比賽經驗,我率領館內54人去參賽,佔總參賽人數的四分之一。結果那次我們拳館贏了7枚金牌,總金牌數是第一位。其實我平常十分鼓勵徒弟和學生們多出去參加比賽,不能閉門造車,因為在實戰中可以領悟到詠春的巧勁與奧秘。就算輸了也沒關係,屢敗屢戰才是真英雄。
▲黃念怡(上圖中)曾在佛山首屆禪港穗精武「玫瑰園杯」詠春黐手邀請賽中勇奪金牌。
著名演員甄子丹在2008年憑藉一部《葉問》,在華人世界掀起一股詠春拳電影熱潮,更把詠春拳這門武術推廣至世界各地。其後在2013年,同樣講述詠春拳題材,由王家衛指導、梁朝偉主演的電影《一代宗師》,先後獲得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影片、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金雞百花電影節最佳影片等獎項。談到這些影視作品將詠春拳推至更廣,黃念怡說:「我自己在戲院看時也是熱血沸騰。」
聲屏報:聽說你曾經為一些電影提供武術指導?
黃念怡:在2010年推出的電影《李小龍我的兄弟》中,劇組在開拍前聯繫上我,想讓我為李治廷和吳樾指導一下詠春拳的基本功。後來他們特意來廣州,我在拳館內跟他們交流一番,也希望他們能通過作品來推廣詠春拳。
聲屏報:是否有很多人因為這些影視作品而前來學拳?
黃念怡:(笑)的確有很大的宣傳作用,特別是小朋友對於甄子丹那句經典對白「我要打10個」十分崇拜,覺得他很厲害。
聲屏報:作為行內人,你看到這些電影後有什麼感覺?
黃念怡:哈哈,在戲院看的時候當然是熱血沸騰,尤其看到華人被欺負時,心中那種民族鬥志油然而生。在眾多作品中,甄子丹的第一部《葉問》拍得不錯,能看得出是用心做好作品,因為詠春拳中有不少力學牽引,那部作品能比較寫實地呈現出來,其他那幾部反而是藝術成分居多。
不僅在國內引發「詠春熱」,中國武術在國外更是迷倒不少洋學生。自開館以來,黃念怡的拳館吸引了各國友人前來學藝。據黃念怡介紹,他先後收過來自捷克、波蘭、義大利、俄羅斯、法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比利時、荷蘭等多國的弟子。在他們眼中,個子不高但精瘦結實的黃念怡,光頭長鬚甚具中國古代武術大師的風範。他在授徒時言談幽默,喜歡引經據典,頗具傳統文化氣息。
黃念怡:我應該是行業內首個在網際網路招生的人,早在1999年,我已經為拳館開設官方網站,外國友人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到詠春拳的文化。他們對此十分熱愛,一年兩次特意坐飛機來廣州學武。他們希望學成後回國開設拳館授徒,甚至有些本身就是該國的師傅,為進修來廣州學拳,所以他們學起來都比中國人還要認真。
▲黃念怡的拳館中,徒弟涵蓋各種年齡段。
作為館主,黃念怡既繼承了傳統詠春拳的教學模式,又結合現代社會的特點獨創出一套更科學、更快速、更高效的教學程式,從而使人們更容易掌握詠春拳術的思想體系,更加有利於詠春拳的傳播和發揚。同時身為非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念怡希望人才培養能遍地開花。
聲屏報:對於詠春拳的發展,你期許達到一個什麼樣的高度?
黃念怡:詠春拳的確是一門好功夫。多得國家給予重視,我們會力盡所能,有責任將這種文化繼續傳承下去。但我希望大家不要把詠春拳當作是一門業餘愛好,各大院校最好能更多地配合開展推廣活動,這樣我們才能從當中挑選精英出來接班,達至遍地開花的繁盛境況。
聲屏報:從年幼時開始接觸詠春拳,你成為習武之人已逾半世紀,你的從藝座右銘是什麼?
黃念怡:精益求精,如同學習詠春拳一樣,每個招式都要做到完美。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半桶水」(粵語俚語,意指水平不達標)的師傅授藝,但因其基本功不紮實,練下去會失去詠春拳原本的意義。我希望有能力可以把這些錯誤的東西糾正,並繼承父親的意志,把他的詠春拳技藝和精神發揚光大。
聲屏報:作為代表性傳承人,這個身份會使你感到壓力嗎?
黃念怡:絕對不會。無論是否被認可為傳承人,我本來就是從事這門藝術作為終身職業,致力弘揚中華武學,對此我今生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