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無魚不成宴,無酒不成席,魚和酒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頭三尾四,脊五肚六」,河南酒規矩之多,之繁雜,絕對讓人眼花繚亂。很多外地人來河南做客,非常想弄清楚一個問題 ——
一條魚到底要喝幾杯酒?
河南酒風彪悍,這是無數外地人的共識和慘痛教訓。
有位南方朋友吐槽說,他每次來河南,基本上只有兩條路線,從機場到酒場,從酒場到醫院。
這位朋友驚悚地表示,以他的酒量,基本上輪不上上熱菜就會喝倒,更讓他懵圈的是魚頭酒,什麼頭三尾四腹五背六高看一眼唇齒相依,至今他都沒弄清楚,一條魚該喝幾杯酒。
近幾年被改寫了無數版本的《河南歸來不喝酒!》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法學院張海斌副教授有過這樣一段描述:「記得有一次清蒸魚端上酒桌,我率先夾了一小塊,尚未入嘴,便被當地的朋友逮住,他斷喝一聲:魚頭酒三杯。聞得此言,我不禁肝膽俱裂,只好入鄉隨俗,浮一大白。這就是河南人喝酒的『霸道』」。
「魚頭酒」不僅令外地人肝膽俱裂,也讓不少酒量不佳的河南人聞風喪膽。不停有人在網絡上搜索關於魚頭酒的規矩以及應對之策。而搜索的結果更是讓人肝顫——在河南,一條魚能喝108杯。
在河南酒桌上,「頭三尾四」是基本逃不了的。一條魚端上來,主要不是為了吃,動筷子前有很多說道。魚頭對準誰,誰就是今天的貴客,先喝三杯酒。魚尾對準誰,喝四個酒。
大多數情況下,酒桌上的人們對這一規矩是認帳的,因為魚頭所指基本都是主賓席——最德高望重的長輩和遠道而來的貴客,頭三表示敬重。而魚尾所指,基本也是埋單對象或年齡最小之人,喝四個是要表達歡迎或誠意。
三和四後面還有五和六。魚肚子對著誰,喝五個酒,魚背對準誰,喝六個酒,這叫「腹五背六」或「脊五肚六」。
接下來則更具文化特色:喝魚頭酒的客人先動筷子將魚眼挖出放在左右兩側主陪的盤中,意為「高看一眼」,一條魚兩隻眼,六杯酒……
如果有人把魚臉給你,你得喝兩杯,此謂「賞個臉面」,魚左右兩腮便是四杯酒。
獲得魚背鰭的要喝三杯,表示「一帆風順」,獲得魚尾的便是「委以重任,娓娓動聽」,需喝兩杯。
得到魚唇必喝一酒,意為「唇齒相依」,得到魚肚子同飲兩杯,意為「肝膽相照」。
有時為了湊熱鬧,把魚肚皮所指處,定為「心腹之人」,脊背方向是「背靠大樹好乘涼」。 「望子成龍」、「早生貴子」、「多子多福」等都用魚做文章的行酒令,都是從魚肚子裡夾出一塊肉來送與別人。
魚肚下面的魚翅夾給誰可謂「展翅高飛」,又是三杯,如能把四個魚翅都打發出去,便是十二杯。
凡此種種的說辭和門道,一條魚吃完,據說最多可喝108杯。
河南人為啥在意魚頭酒?
在中國,沒有任何一個省像河南一樣如此重視魚頭酒,即便相鄰的山東和安徽等部分省份也喝魚頭酒,但基本都是從河南學來的,或從河南喝酒歸來後推廣出來的。
河南人一直在樂此不彼地研究和推廣著魚頭酒的規矩與講究,並在不斷探究魚頭酒到底咋來的。
目前關於魚頭酒的起源,至少有四個說法。其一是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了魚頭酒的記載。據說在商朝第四代帝王太甲即位時,後世因廚藝封神的宰相伊尹獻上陶製魚頭形佳釀一壇,高聲頌道:「魚頭酒,與王共享!」這是最早的版本。
第二個版本和唐太宗李世民有關,話說玄武門事變之前,李世民手下大將都試圖勸說李世民除掉隱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但李世民遲遲下不了決心。後來程咬金端給李世民一碗魚湯,裡面只有一個魚頭和一條魚尾,並說「不吃掉這一頭一尾,你咋能太平?」李世民猛然明白其意,於是有了後來的奪權之舉。
第三個版本說的是宋太祖趙匡胤,說其黃袍加身的前一天,趙匡胤請來謀士趙普、弟趙匡義等人商談軍機大事並喝酒驅寒。正談在興頭上,廚師端上一條油煎鯉魚,那金黃色的魚頭正對著趙匡胤,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離座祝賀說:「吉兆、吉兆!鯉魚跳龍門,魚頭當先,一定能旗開得勝,殺敵有餘(魚)!」這次魚頭酒喝完,有了後來的大宋王朝。
以上三個版本,都附會帝王而生,但都缺乏嚴謹考證,不足為信。目前較為可信的版本是第四個,即魚頭酒起源於信陽一帶,與康熙微服私訪有關。大意是康熙由吳士友陪同在一偏僻小鎮上吃酒,店小二無意將魚頭正對康熙,康熙認為不吉,而吳士友則解釋被魚頭所指,定是吉相。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周全德認同魚頭酒起源信陽說,並考證認為,信陽人擺宴最講究客人「酒要喝好」,有「怪酒不怪菜」之說,若不喝醉幾個客人就覺得不盡人意,為此想方設法敬酒。
擅長吃魚的信陽人,上整魚時將魚頭對著首位的客人,此人必須喝魚頭酒,魚尾所指的人則要陪喝魚尾酒。魚頭酒不下肚,喝魚頭酒者不在魚身上動筷,他人不得先行動筷吃魚。
無論哪種說法,都在說明一個道理——只有長者和貴客才有資格喝魚頭酒,而所有的說法,也只有一個目的——勸客人多喝幾杯。
河南人喜歡魚頭酒,不是因為「恏酒」,而是因為「恏客」。
寫出《河南歸來不喝酒》一文的張海斌,比較透徹地回答了河南人為啥在意魚頭酒的問題:河南人之喝酒有某種程序主義的色彩。每次敬酒與被敬,都有著具體而微的程序,有板有眼,敬者與被敬者都深諳其味,行動如儀。這種儀式背後隱藏著深厚的禮俗文化,古樸凝重,令人肅然起敬。
魚頭酒其實沒那麼可怕
魚頭酒風行河南的原因,無非是它的助興功能,其演變過程中,花樣也越來越多。甚至根據現場情況隨機應變,臨時編就。為的是烘託氣氛,讓在座的朋友多喝點酒高興而已。
不得不承認,河南人勸酒浸染著一股藝術的氣質與善良的霸氣,而且有板有眼,循循善誘,沒有絲毫討價還價的餘地。恍如軟刀子殺人,於蘊藉融和之間,讓人酩酊大醉。
網上甚至一度出現搜索「魚頭酒敬酒詞大全」的高潮,比如
對領導:魚頭酒香飄萬裡,喝一杯抬頭見喜,水在流,魚在遊,領導不喝沒理由。風在吹,雨在下,想請領導一下。
對diù們:天有情,地有情(戰友情,哥們情)喝了這杯行不行,千山萬水都是情,這杯不喝可不行。
對女士: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
對老同志: 酒是魚頭酒,不喝沒理由,酒是福酒是壽,喝了健康又長壽。
簡直無力還嘴,甚至有一種被套路的感覺。
有人把魚頭酒視為樂趣,也有人把魚頭酒視為糟粕。另外的人,則看到了機會。
上世紀九十年代,時任商丘地委宣傳部部長、虞城縣委書記的夏林和掛職副書記李宏偉基於魚頭酒源於太甲的說法,敏銳地覺察到了魚頭酒背後的文化附加值,虞城縣的「魚頭酒」橫空出世,「上樓上高樓;喝酒喝魚頭!魚頭酒貴賓的享受----河南虞城!」關於「魚頭酒」的這句廣告詞曾經火遍大江南北。
後來擔任過河南省文化廳副廳長、河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的夏林,與掛職前擔任人民日報教科文部辦公室副主任的李宏偉都是典型的學者型官員,文化底蘊深厚,思維活躍超前,二人親自披掛上陣推出的魚頭酒,成為酒類文化營銷的典型案例。
雖然虞城的魚頭酒已經不復存在,但網絡上的求購者依然很多,一定意義上,魚頭酒甚至成為虞城甚至商丘人的鄉愁。同樣用「魚頭酒」作為品牌的白酒企業,還有安陽的一家酒企。
而阿五黃河大鯉魚的創始人樊勝武,在去年年底推出自家的定製酒時也想到了這點,「河南人講究宴之有鯉,河南的魚頭酒文化更是源遠流長,要是有一款合適的白酒配著我們的大鯉魚就好了!」
不必害怕,108杯魚頭酒只在傳說中出現過,近年河南現實酒局中,基本是頭三尾四到高看一眼便打住了,所謂腹五背六唇齒相依的說法只不過為了調節氣氛,象徵性喝兩杯表示即可,被嚴格執行的概率偏低。
也有招架不了頭三尾四的主賓想出了另外一種辦法,如果魚頭指向自己,便用筷子捅捅魚嘴,表示「大家通通都喝」。或者直接用筷子叨片菜葉蓋上魚眼——「一概(蓋)不論」,即大夥都不喝。
我的那位南方朋友後來也學能了,他總會上菜之前悄咪咪地交待服務員:「一會兒把剛點的那條魚頭尾都剁下來,做湯!」
阿五鯉魚燴湯甩雞蛋
( 文章轉載自yujimedia 豫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