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鬼吹』、胡八一、Shirley楊、王胖子……」《龍嶺迷窟》上線時,該劇導演費振翔曾在拍攝隨筆中留下這樣的文字。近年來,由《鬼吹燈》系列小說改編的電影和劇集層出不窮,其中,梁靜、費振翔以及他們團隊的作品很有代表性:從2017年的《鬼吹燈之黃皮子墳》、2019年的《怒晴湘西》,到今年這部《龍嶺迷窟》(下圖),以及將在明後年上線的《雲南蟲谷》《崑崙神宮》……用梁靜的話說,「想統一用一套演員陣容延續下來,也是保護了一種IP意識」。《龍嶺迷窟》近日入圍環球影視文化傳播2020年度優選網播劇集,製片人梁靜與《環球時報》記者分享了這個經典IP改編的背後故事。
十兄弟的改編凝聚故事「核」
環球時報:《鬼吹燈》系列有很多作品,如何看待這個IP的改編?
梁靜:說實話,我一開始接《鬼吹燈》是有顧慮的。這個IP和胡八一在市場上已經有各種版本。我當時可能也是因為某種自信,覺得應該給大家看一些不太一樣的東西。其實整個過程也是我們學習的過程,比如第一部《鬼吹燈之黃皮子墳》可能改編得過多——把一些我們自認為的好元素加進去,但未必會讓原著粉接受。再加上觀眾也會拿我們與其他團隊之前拍的作品比較,這也激發了我們的鬥志。所以在總結第一部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數據了解原著粉喜歡什麼,接著做了第二部《怒晴湘西》。在這之後我們就在考慮乾脆把整個系列延續下來,統一用一套演員陣容,避免換演員帶來的相互比較,同時也不會讓觀眾看角色時覺得「分裂」。跟平臺方聊了這個想法大家都非常支持,就按照這種方式做下來了。我覺得這種延續某種程度上也是保護了一種IP意識。
環球時報:說到原著粉,大IP如何平衡他們的喜好與作品創新?
梁靜:鬼吹燈IP之所以火,除了它本身精彩的故事,更離不開眾多讀者的支持。我們既然要做這個IP系列劇,如果忽略(原著粉)這個部分,一定是不對的。我們在抓住基礎創作規律後,開始揣摩原著粉喜歡什麼。不過,如果光聽原著粉的意見,肯定做不到《龍嶺迷窟》中十兄弟這種大膽的改編。這個改編凝聚了整個故事的「核」,豐富了層次,包括兄弟情,讓故事很「落地」,這種改編得到觀眾認可。
作為創作者,要大概知道一個方向之後去無限地探尋——在原有架構或有限空間內嘗試創新。這需要勇氣,也是基於對自己原創能力的了解和自信。我們要提煉所有人的喜好,包括原著粉,以及我們創作團隊對於這個作品的喜好。把這些最終融到一起,才是科學的。
環球時報:從創作角度來說,要想把握藝術上的高度,如何同時兼顧商業性上的流行度?
梁靜:這個問題還要基於原著。比如《鬼吹燈》,大家愛看的是啥?就是作品中的探險、奇幻,以及人物關係,這些「核」不能丟。一部十幾集的短劇要拍出電影級別的效果,其實對平臺和創作團隊來說壓力非常大,我們就要去取捨。比如我們剛拍完的《崑崙神宮》中有很多特殊場景很難製作,造價也高。這些場景有可能和觀眾、讀者理解的不一樣,因此就要做很多數據歸攏,選擇在一定開支內儘可能地完成。
劇集和電影都要先立住人物
環球時報:作為電影團隊涉足網劇創作,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最大的區別和變化是什麼?
梁靜:我們當初接《鬼吹燈》時,劇界的很多朋友開玩笑說,「哇,你們電影團隊這是要來碾壓我們嗎?」我說,「沒有,我們是來學習的。」如果一開始憑著是電影團隊便很高姿態地進入到劇集或網劇領域,就覺得一定能取得成績,現實並不是這樣。你必須要做好適度調整的準備。在這個過程中,心態很重要。在《怒晴湘西》時我們做了一部分的妥協,但後來發現這其實不叫妥協,而是一種優化。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劇製作團隊,只要人物立住了,故事結構和人物關係這兩點就都成立了。人物一定是在最先——先把人物立住,人物關係才能呈現;人物關係有了,故事才能成立。在此基礎上,影像的呈現更加分。創作應該遵循這樣的原則,我們團隊是這樣堅持的。
電影的未來越來越類型化
環球時報:由演員轉型到製片人,自己有哪些新感悟?
梁靜:對我個人來講肯定是質的變化。原來只當演員時,只需要把角色演好,那種單純和純粹很享受。不過當演員的路越走越窄時,我的能量釋放的機會越來越少。所以我直接找了個更大的出口,讓體內的能量以不同形態釋放出來。我一直跟所有人說,「我是個學生,我要重新從零開始」。包括去上商學院、去各種論壇,我其實不是去分享,而是去學習的。我還挺願意像一塊海綿一樣,吸收別人的東西然後慢慢放到自己的成長步伐中去。我現在還開始做監製,是電影方面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也一樣能演戲。這些對於我來講,是非常好的一個重生。
環球時報:如今又當監製,還是製片人、演員,這麼多身份如何兼顧?
梁靜:因為這幾件事兒都屬於一個行業,只不過屬於不同環節,所以做起來比較順手。我曾跟別人聊過,關於不同身份的專心度。我想如果作為一個演員還要關注製片,或者還要關注自己監製的作品,說實話會很分心。所以如果真的要演一部戲我應該不會做其他的了,短時間內集中於演員這個身份,把其他職位暫時拋掉,否則的話沒有辦法做好。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抱有這樣的專注度,才可以成功。
環球時報:回到電影這一塊,今年對於國內外整個電影市場來說都是非常困難的一年。對我國影視業現狀和未來,有什麼樣的感受和期許?
梁靜:其實在疫情之前,市場是稍微有點亂的。反而在疫情之後,大家都有機會看清楚正確的方向。我覺得(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有可能越來越類型化,一些輕視效的現實題材作品很有可能會越來越多地通過網絡發行。尤其是對於低成本電影來說,風險非常大。所以說未來(電影市場)可能會這樣區分:重工業的、視效的、戰爭題材的,會繼續上院線,而且會越來越奢侈,票價也可能會高。但小成本作品就有可能往網絡發展。這是我個人猜測的趨勢。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