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春嬌與志明》,我覺得春嬌這個角色特別真實
終於把《春嬌與志明》看完了,說句實話,我個人不喜歡香港的愛情電影,出發點小,男女主人公過於寫實,典型的爆米花電影,似乎不需要在電影院呈現。
所以我是無法理解春嬌志明系列為什麼總是被提起,更無法理解「張志明」這個角色為什麼被捧的如此高(畢竟餘文樂的警察系列精彩太多)。後來我才意識到,彭浩翔是對的。一部電影就像是一本書和一首歌,引起情感共鳴才是最關鍵。餘文樂早期訪談講過,他不是張志明,他替彭浩翔演了張志明,這在電影裡有跡可循。彭浩翔對於男主角太「偏愛」了。他為張志明的所有偏差行為找了不同的藉口,讓觀眾認為是可以接受的。
而春嬌的種種反應也象是為張志明的幼稚自私洗了白,但張志明是典型的渣男,不是嗎?這裡說的典型,不是說他渣的徹底,而是渣的有代表性。90%的當代男性都具備張志明身上的所有弱點,簡稱為「入門渣」。所以觀眾的共鳴感當然是強烈的。男生們在電影裡看到了自己,進而覺得自己的劣根性和張志明一樣帥(由此可見選角的重要性,換成嶽雲鵬試試)。女生們的心態則有些複雜,志明和春嬌的相處模式或多或少發生在每段感情中。
張志明,迴避型依戀人格;春嬌,焦慮型依戀人格。一開始因為差異化,互相吸引,雙方感情上是互相依戀的。只不過在相處的過程中,春嬌不斷給予和表達,讓志明迴避型人格不斷凸顯。他害怕的不是壓力,他也喜歡春嬌,但他清楚地知道,他的情感反饋不可能像春嬌那樣直白和熱烈。他從小到大搭建的安全區域似乎被春嬌侵略了,所以他迴避了,而春嬌越來越焦慮,她感受不到被愛,她就不斷提問不斷質疑想要證明這段感情。
不斷博弈的過程中,最終兩個人都累了,所以春嬌後來會說,唔,工作,行不通。以上,俗稱,相愛容易相處難,而彭浩翔最「狡猾」的一點是,他讓春嬌一次次都原諒了志明。他想證明,即使幼稚自私如他,也是值得被原諒值得被等待的。那麼直接抓住了觀眾的另一個共鳴,就是潛意識相信自己的「張志明」也會長大,也會迎來美好結局。畢竟愛而不得的人最渴望「苦盡甘來」和「喜劇收尾」。所以十個男觀眾十一個都覺得自己是還沒有長大的張志明,十個女觀眾十五個都覺得自己是等候張志明長大的餘春嬌呀,彭導,狡猾。
我陸續看過第一部的幾個片段,對於第二部印象深刻的也就只有春嬌電話留言的那個片段。我也說過很類似的話,所以覺得春嬌這個角色特別真實。分手其實很正常,只是年輕的時候往往比較激烈,當時對於感情的重視,缺乏經驗,對於分開的不習慣和恐懼,總是會讓人在當下失去判斷,甚至彼此傷害。其實是很可惜的,後來回想起來,也曾真實的快樂過,也曾真實的真誠過,也曾彼此依靠過。
那麼有些隨著時間沉澱沒有說出來的話,也一度是遺憾的。但田馥甄唱的好,所有的遺憾都是應了那句生命無常。所以,愛和喜歡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呢?或許愛比喜歡更迂迴一些,再平和的愛中,總有互相傷害,傷害後的無奈,無奈後的不舍,循環往復。而喜歡呢,更多的是感覺吧,不斷複製,稍縱即逝。欣賞楊千嬅,在人世間千千萬萬種偽裝的人格裡,坦誠真摯難能可貴。也理解張志明,對於新鮮感帶來的自由無法抗拒,但內心又渴望有一個人無論如何都包容他,一份獨屬於他的歸屬感。弱者群居,才有了芸芸眾生,所以張志明到底是不是水瓶座?
今日話題:
你喜歡春嬌嗎?喜歡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