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歡就放棄
我們沒法學會堅持
你表姐 4 歲學鋼琴,在她 6、7 歲時,有段時間,特別厭惡鋼琴,說她這輩子最不想看到的就是鋼琴。當時,舅媽沒同意讓她放棄鋼琴,只是讓她每天少練一會兒,哪怕每個曲子只彈一遍也行。到她 8 歲時,竟然喜歡上了鋼琴,常常一彈就一個小時。那段時間,舅媽還打電話來,問哪裡視唱、樂理教的好,表姐想要更加系統地學習鋼琴。堅持克服了那段學琴低谷期,表姐整個人也有了很大變化。遇到困難,她不會再輕易說放棄,而是想要怎麼堅持過去。「如果一旦學些什麼都淺嘗輒止、半途而廢,他將來一生可能什麼都可以放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藝術讓孩子學會堅持,比藝術本身還要重要!」其實,不光是學藝術,學習任何東西,堅持的過程都比知識、技能本身,讓你受益更多。如果我縱容了你隨便放棄,那你這一生中,就很難學會什麼叫堅持。為了目標堅持,才是我們作為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喜歡,常常會以假象出現
喜歡又或是不喜歡,它都是大腦反饋我們的一種當時的感受。就像你剛學輪滑時總摔跤,你當時覺得輪滑不適合你,可學會後,你又愛上了那種飛一樣的感覺。生活中很多錯誤的歸因,都是我們的大腦為了逃避痛苦,向我們撒的慌,是大腦展開的防禦機制。桌球女神鄧亞萍,5 歲開始打球,很小就顯現出天賦。之前,鄧亞萍打球,球拍上用的是生膠,這種寶塔形的膠,讓她接球打球都很自如。可 13 歲奪冠後,這種膠皮被禁用了,鄧亞萍開始改打進攻型的長膠。改變打法之初,她也遇到很多困難,當時也懷疑自己不是這塊料。你看,即便是有天賦的體育選手,在遇到困難時,都難免懷疑自己,認為自己不行。所以,當你遇到困難時的不喜歡,可能不是真的,它只是你的大腦開啟地防禦機制,讓你想逃避。記得學習「小貓釣魚」那篇文章時,你嘲笑小貓一會兒釣魚,一會兒捉蝴蝶,三心二意,結果什麼事都做不成。如果你也喜歡什麼就做什麼,稍有不喜歡,就不學就放棄,不跟小貓一樣嗎?如果媽媽也縱容你,那不是媽媽尊重你,而是媽媽的不負責任。正是因為大腦常常反饋給我們「假象」,我們才遇事要多堅持一下,避免一時的厭倦而逃離。三心二意的人誰都不喜歡,你也不願意成為那樣的人,不是嗎?所以,媽媽希望你,遇到不喜歡的東西,先別放棄,停下來想一想:你是不是遇到困難了?這種困難,難到什麼程度?我是真的不喜歡,還是被困難打倒了?媽媽相信,你是一個樂於挑戰困難的孩子,所以,不喜歡時,先別急著放棄,想辦法去克服一下困難。從不喜歡到擅長
有兩個小竅門
媽媽小時候,也遇到過不喜歡學的東西,我明白那種枯燥、無味的感覺。媽媽也想給你講講「喜歡」的本質,希望你用好辦法,讓自己精通這件事,做到真正的喜歡。心理學家認為,做一件事,從表象的喜歡,到精通階段,有兩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一個是成就感,就是你能從做這件事中,獲得多少成就。還記得你學騎自行車時嗎?剛學會時,你特別開心,覺得自己很厲害,那段時間,你每天在小廣場騎自行不願停下來。其實,做任何事,我們都可以把它變一變,儘量讓我們多嘗到一點甜頭。比如,你不喜歡的是數學中的計算,但你對思維遊戲很感興趣。一旦你嘗到其中的甜頭,就不會覺得計算有多難了,慢慢也會愛上它。第二個就是意義感,就是能不能從做這件事中,找到讓你覺得有意義的感覺。記得咱們看過的紀錄片《起點》嗎?它紀錄過六個 6-19 歲的孩子,學習芭蕾舞的過程。練習芭蕾,非常枯燥,也非常辛苦,裡面的孩子們,一個彈跳或旋轉動作,可能就要反覆練上幾個小時。他們犧牲了幾乎所有業餘時間,沒有遊戲,沒有度假,幾乎搭上大部分的童年。但裡面 14 歲的小姐姐米凱拉從不畏辛苦,除了吃飯睡覺,她就是在練功。米凱拉出生在西非,她出生時父母就被叛軍殺害,叔叔把她送到孤兒院,最終她被收養,來到美國。米凱拉在孤兒院時就見過一張芭蕾舞演員的海報,她明白學習機會的來之不易,那是她終身的夢想。因為覺得學習芭蕾舞很有意義,所以米凱拉從不畏辛苦,練得非常出色。孩子,你心中一直有很多美好的願望,你期望長大後做醫生,解決更多人的病痛。可你知道嗎,你今天所有的學習,都是在為你成為醫生鋪路。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世上所有的事,都是一點點努力積累來的。所以無論是你現在學知識本領,還是你在興趣愛好上的持續努力,都是很有意義的事。這樣一想,即便有點不喜歡的事,做起來也就有動力多了。媽媽希望你能記住這兩個小竅門,將來遇到不喜歡卻又不得不學的東西時,用他們來試一試,你會驚喜的發現:大多數喜歡,都不是發現來的,而是我們在深入學習它的過程中,掌控了它,才真正覺得它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樹媽說:
文章之後,還有件事情要跟大家說一下,咱們開通視頻號啦。
好多媽媽提過沒時間看文章,後續我會在這裡,用短視頻的形式,跟大家分享我的有趣日常、心得、經驗……
大家掃描下方二維碼就能關注,歡迎來坐坐!
掃碼關注「成長樹」
▼
掃碼關注「小樹媽媽」
▼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
更多精彩原創,點擊圖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