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累了,我不想學」:三流父母放棄,二流父母硬逼,一流父母……

2021-02-07 小樹媽媽

他數學不是很好,最初還肯好好配合,昨天突然鬧起脾氣,讓做題也一百個不情願,還反問:媽媽理解你的困惑,平時一直說應該尊重孩子的人是我,每天逼你完成假期計劃的人也是我。媽媽決定給你寫這封信,跟你聊聊,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要去學一些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不喜歡就放棄

我們沒法學會堅持

你表姐 4 歲學鋼琴,在她 6、7 歲時,有段時間,特別厭惡鋼琴,說她這輩子最不想看到的就是鋼琴。當時,舅媽沒同意讓她放棄鋼琴,只是讓她每天少練一會兒,哪怕每個曲子只彈一遍也行。到她 8 歲時,竟然喜歡上了鋼琴,常常一彈就一個小時。那段時間,舅媽還打電話來,問哪裡視唱、樂理教的好,表姐想要更加系統地學習鋼琴。堅持克服了那段學琴低谷期,表姐整個人也有了很大變化。遇到困難,她不會再輕易說放棄,而是想要怎麼堅持過去。「如果一旦學些什麼都淺嘗輒止、半途而廢,他將來一生可能什麼都可以放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藝術讓孩子學會堅持,比藝術本身還要重要!」其實,不光是學藝術,學習任何東西,堅持的過程都比知識、技能本身,讓你受益更多。

如果我縱容了你隨便放棄,那你這一生中,就很難學會什麼叫堅持。為了目標堅持,才是我們作為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

喜歡,常常會以假象出現

喜歡又或是不喜歡,它都是大腦反饋我們的一種當時的感受。就像你剛學輪滑時總摔跤,你當時覺得輪滑不適合你,可學會後,你又愛上了那種飛一樣的感覺。生活中很多錯誤的歸因,都是我們的大腦為了逃避痛苦,向我們撒的慌,是大腦展開的防禦機制。桌球女神鄧亞萍,5 歲開始打球,很小就顯現出天賦。之前,鄧亞萍打球,球拍上用的是生膠,這種寶塔形的膠,讓她接球打球都很自如。可 13 歲奪冠後,這種膠皮被禁用了,鄧亞萍開始改打進攻型的長膠。改變打法之初,她也遇到很多困難,當時也懷疑自己不是這塊料。你看,即便是有天賦的體育選手,在遇到困難時,都難免懷疑自己,認為自己不行。所以,當你遇到困難時的不喜歡,可能不是真的,它只是你的大腦開啟地防禦機制,讓你想逃避。記得學習「小貓釣魚」那篇文章時,你嘲笑小貓一會兒釣魚,一會兒捉蝴蝶,三心二意,結果什麼事都做不成。如果你也喜歡什麼就做什麼,稍有不喜歡,就不學就放棄,不跟小貓一樣嗎?如果媽媽也縱容你,那不是媽媽尊重你,而是媽媽的不負責任。正是因為大腦常常反饋給我們「假象」,我們才遇事要多堅持一下,避免一時的厭倦而逃離。三心二意的人誰都不喜歡,你也不願意成為那樣的人,不是嗎?所以,媽媽希望你,遇到不喜歡的東西,先別放棄,停下來想一想:你是不是遇到困難了?這種困難,難到什麼程度?我是真的不喜歡,還是被困難打倒了?媽媽相信,你是一個樂於挑戰困難的孩子,所以,不喜歡時,先別急著放棄,想辦法去克服一下困難。

從不喜歡到擅長

有兩個小竅門

媽媽小時候,也遇到過不喜歡學的東西,我明白那種枯燥、無味的感覺。媽媽也想給你講講「喜歡」的本質,希望你用好辦法,讓自己精通這件事,做到真正的喜歡。心理學家認為,做一件事,從表象的喜歡,到精通階段,有兩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一個是成就感,就是你能從做這件事中,獲得多少成就。還記得你學騎自行車時嗎?剛學會時,你特別開心,覺得自己很厲害,那段時間,你每天在小廣場騎自行不願停下來。其實,做任何事,我們都可以把它變一變,儘量讓我們多嘗到一點甜頭。比如,你不喜歡的是數學中的計算,但你對思維遊戲很感興趣。一旦你嘗到其中的甜頭,就不會覺得計算有多難了,慢慢也會愛上它。第二個就是意義感,就是能不能從做這件事中,找到讓你覺得有意義的感覺。記得咱們看過的紀錄片《起點》嗎?它紀錄過六個 6-19 歲的孩子,學習芭蕾舞的過程。練習芭蕾,非常枯燥,也非常辛苦,裡面的孩子們,一個彈跳或旋轉動作,可能就要反覆練上幾個小時。他們犧牲了幾乎所有業餘時間,沒有遊戲,沒有度假,幾乎搭上大部分的童年。但裡面 14 歲的小姐姐米凱拉從不畏辛苦,除了吃飯睡覺,她就是在練功。米凱拉出生在西非,她出生時父母就被叛軍殺害,叔叔把她送到孤兒院,最終她被收養,來到美國。米凱拉在孤兒院時就見過一張芭蕾舞演員的海報,她明白學習機會的來之不易,那是她終身的夢想。因為覺得學習芭蕾舞很有意義,所以米凱拉從不畏辛苦,練得非常出色。孩子,你心中一直有很多美好的願望,你期望長大後做醫生,解決更多人的病痛。可你知道嗎,你今天所有的學習,都是在為你成為醫生鋪路。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世上所有的事,都是一點點努力積累來的。所以無論是你現在學知識本領,還是你在興趣愛好上的持續努力,都是很有意義的事。這樣一想,即便有點不喜歡的事,做起來也就有動力多了。

媽媽希望你能記住這兩個小竅門,將來遇到不喜歡卻又不得不學的東西時,用他們來試一試,你會驚喜的發現:大多數喜歡,都不是發現來的,而是我們在深入學習它的過程中,掌控了它,才真正覺得它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樹媽說:

文章之後,還有件事情要跟大家說一下,咱們開通視頻號啦。

好多媽媽提過沒時間看文章,後續我會在這裡,用短視頻的形式,跟大家分享我的有趣日常、心得、經驗……

大家掃描下方二維碼就能關注,歡迎來坐坐!

掃碼關注「成長樹」

掃碼關注「小樹媽媽」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更多精彩原創,點擊圖片



相關焦點

  • 三流的父母靠要挾,二流的父母談條件,一流的父母…… | 伴讀
    本想上前關心一下,這時鄰居大姐推門出來,沒好氣地說:「再哭再哭,我真把你丟這兒了!」 可能是被驚到了,小男孩立馬認慫停住了哭聲,拍拍身上的雪,幾乎哀求道:「我不堆雪人了,我想要吃草莓。」 大姐瞪了孩子一眼:「不聽話,吃什麼草莓?」男孩不依不饒,「我就想吃嘛,你給我買!」
  •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二流父母縱容孩子,而一流父母都在做什麼?
    人民日報曾經發表文章說:「教育好孩子,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給孩子裝上什麼硬體,孩子就會擁有怎樣的內核。父母給予孩子什麼教育方式,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個孩子未來的成就與高度,都與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
  • 三流父母做保姆,二流父母做教練,一流父母做...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三流的父母靠要挾,二流的父母談條件,一流的父母……
    這種讓孩子乖乖就範的籌碼是很多父母百用不厭的「金科玉律」。但對孩子來說,沒有一種絕望比得過「爸媽不要我了」。 養育孩子不是訓練貓狗,三流的父母靠要挾,二流的父母談條件,只有一流的父母才讀懂孩子。  看綜藝節目《超級育兒師》時,對3歲的嘉嘉印象深刻。
  • 真相太殘忍,10歲女孩上課衣服滲血:三流父母用拳頭,二流父母用嘴巴,一流父母用……
    二流父母李賀漲紅了小臉:「不進就不進,這個家,誰愛呆誰呆,我再也不回來了。」當時蕭雲覺得自己這麼做是對的,絲毫沒有掩飾自己的憤怒,心想:我怎麼能跟乞丐一起吃飯呢!蕭雲以為我走開了,她爸爸肯定要跟過來,結果爸爸紋絲不動。甚至沒有回頭看我一眼,就繼續在原來那個地方吃他的飯,津津有味。很多年以後,蕭雲突然意識到,實際上,當年在那個飯館,她爸爸是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她。
  • 三流公司人拖人,二流公司人拉人,一流公司?(乾貨原創)
    三流公司人拖人,二流公司人拉人,一流公司?:—說問題,總是先從自身開始查找—找原因,總是先從自身開始查找—擔責任,總是先主動站出來說「在這件事情上,我哪些方面做得不到位,我一定會檢討我自己,以後絕不再出現」—遇問題,總是積極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我們一起討論下如何?
  • 三流看自己,二流看用戶,一流看用戶的用戶
    那二流化妝師關心什麼?二流化妝師心裡裝的不是技法,而是模特本人。所以,張泉靈老師說:三流化妝師,關注自己;二流化妝師,關注用戶;一流化妝師,關注用戶的用戶。 因為心中裝的核心存量不一樣,你所能解決問題的程度就不一樣。
  • 不累,是我對自己和父母相處的最高期待!
    JJ:如果還是他們倆是我父母的話,我不會期待,因為如果要改變的話,我必定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可能會受到更多的困擾或者傷害。我其實不想改變,說白了,我只想逃離而已。我的孩子以後可能也會不理我,也會跟我冷戰,我跟他說大道理的時候,他也會很煩……也許,就像我媽說的,等孩子做了父母,就懂了。陳瑜:你媽在教育你的過程中,如果有三點是你完全不想傳下去的話,是哪三點?
  • 「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一流媽媽給...」:毀掉一個孩子,跟家長的選擇有直接關係!
    孩子已經長大了:「媽,我快考試了,沒時間玩。」「媽,我還要陪我女朋友呢,沒時間玩。」「媽,我在出差呢,沒時間玩。」後來,你後知後覺,發現孩子環繞在膝下的時間,總共也就那麼幾年。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你願意犧牲你的時間去陪他,他就會抽出空來陪你。當我們錯過了陪孩子的成長時光,便真的錯過了!
  • 三流媽媽嘴勤快,二流媽媽手勤快,一流媽媽…
    三流媽媽嘴勤快有的媽媽經常將孩子與別家孩子比較,經常對孩子說「你怎麼那麼沒用?真是豬腦子!你看看人家小孩.」媽媽們一時憤怒說出來的話,像是輕輕的抱怨,但是落在孩子心裡,就是個刀片。不好好說話,對孩子實施語言暴力的危害有多大?
  • 三流的爸爸「沒樣子」,二流的爸爸「做樣子」,一流的爸爸……
    作者
  •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這位媽媽的回答,讓無數父母震驚羞愧
    然而,面對記者的採訪,男孩媽媽一臉苦笑,無奈地說道:「孩子今天突然對我說:『媽媽,我不想學習了,學習太累了,隨便做點什麼都行,要不我幫你下麵條吧。』我聽後很生氣,因為我們開飯館很辛苦,我不想讓孩子以後走我們的路。
  • 學琴需要堅持,離不開父母的「藤條」
    所以學琴往往堅持不下去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家有兒女》裡就有這麼經典的片段,劉星對媽媽說:我不願意學您就不讓我學啊?我不懂事難道您也不懂事兒嗎?您就應該從小逼著我學呀……媽媽啞口無言。而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相同的情況正在上演,當孩子說出那句「當初為什麼沒有逼我一下?我現在什麼特長都沒有」的時候,父母一定是最悔恨的。
  • 從一流的大學畢業,我卻想過「三流」的生活
    《三流之路》,豆瓣8.7分。講述了沒錢沒背景,過著配角人生的男女主人公,嘗試衝破束縛闖出一番天地的勵志(虐狗)故事。 它的劇情設定沒有前世今生,沒有霸道總裁傻白甜,有的只是平庸的主角,過著三流的生活。就連劇裡好不容易出現的高帥富,最後也被證實是個可恥的渣男。
  • 那一瞬間,我忽然覺得父母老了
    為了多賺點錢,我在朝陽公園「噴火」,在動物園馴獸。為了省錢,我每天自己帶飯,碰上下班晚的日子,我就去樓下蒼蠅館子,吃10塊錢的菜。去年五一,我媽跑來北京看我。為了讓她驕傲,我在舞臺上用盡全力和動物互動,逗得臺下觀眾哈哈大笑。
  • 質量最好的爛片,一流演員二流導演三流編劇
    導讀:昨天和老公一起看了這部電影,《風平浪靜》光看名字,是不容易知道這到底是怎樣一部片子的,首先我兩看完觀點就不一致。他覺得很好,我覺得很差!導致爭議這麼大的原因為什麼呢?包括豆瓣上的評分,評一兩星的人和評四星的人,雖說不是勢均力敵的,但總的來說還是歸於3星這個大眾普遍的感受了。
  • 為人父母,最怕一邊望子成龍一邊自我放棄
    你媽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你得好好學習,替咱們家爭口氣。」說完,朋友把二條打了出去。 小傢伙才讀二年級,口齒伶俐,反駁媽媽:「我爸說,我現在的學習成績比你小時候強多了。」朋友生氣道:「你就這點出息啊?快進去寫作業。」說著,朋友把手下的麻將洗得譁譁響。小傢伙吐了吐舌頭,轉身去玩遊戲了。 很多父母都是如此,一邊望子成龍一邊自我放棄。
  • 「爸,媽!下輩子,讓我做你們的父母!」
    「爸,媽,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成為那個不幸的人,不幸地離開了你們,離開了這個世界,下輩子,我希望我們還是一家人!但是下輩子,我不想再做你們的女兒了,我要做你們的父母!像你們疼愛我一樣,毫無保留地給你們我全部的愛,不求回報。」
  • 什麼樣的父母才是最成功的父母?(深度好文)
    來來回回跑了十幾分鐘,累了,想找媽媽,可電影院太黑,沒看清在哪裡。 於是,孩子開始大喊,喊了三聲,沒人應,原來他媽媽正在旁若無人地和她老公談論劇情。 一中年男子直接來了句:「你媽走了,不要你了!」
  • 真的,我的朋友圈屏蔽了父母
    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上了大學以後,慢慢地有了更多屬於自己的空間,很多煩惱和心事不想給父母分享。但我更多是「怕」,怕他們囉嗦。我喜歡在朋友圈矯情,很怕被父母看見,因為讓他們看到又會和我說這說那,感覺很煩,然後和他們解釋吧又白說,很多事情他們也不是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