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話題
音頻
文學
視頻
問答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劉櫻姝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2355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
當年,央視老版《水滸傳》裡,「李逵喪母」那一段,刻畫的十分虐心:李逵母親命喪虎口後,抱著宋江那聲嚎啕「俺鐵牛沒娘啦」,叫多少電視觀眾都看得淚奔:瞧瞧,連李逵這麼橫的人,都是個大孝子哩!
也許是受經典的影響,往後許多水滸題材的影視劇,也都把李逵往「孝子」人設上塑造,力圖以此展現這「黑旋風」的人性光輝。那在《水滸傳》原著裡,李逵真的是這樣一位令人潸然淚下的大孝子嗎?當然不是!
通過閱讀思考我們會發現:李逵的真實行為與「孝道」大相逕庭。
一、李逵「不孝」三宗罪
其一,李逵從小就是個問題少年,讓母親操碎心。作為整條gai上最愛惹事的仔,就連同鄉朱貴都知道「李逵自小兇頑」,可知其惡名在外。成年後李逵更不省油,殺人逃亡在江湖。按照孔子說的:「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李逵顯然和聖賢教誨相差甚遠(他也沒讀過聖賢書)。他一去十年從不給家裡捎消息(作為逃犯也不方便和家人聯絡),讓母親日夜思念兒子,甚至哭瞎了雙眼。
而且李逵對「落草」之事從沒猶豫過。不像史進、楊志、宋江等人怕玷汙清白身家,影響父母名聲。他甚至是積極主動求落草,有酒有肉有金銀,何樂不為?所以說李逵只能是「貽親羞」,談何「孝」?
其二,未嘗盡到贍養之責。《禮記》中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能養」。是對為人子女孝道的最起碼要求。李逵沒有能讓親人受到天下人尊敬的能力,也不能讓母親避免受辱(殺人犯的母親),就連贍養母親的責任都不曾承擔。
也許有人會說,那是因為李逵淪為了逃犯,想贍養母親卻沒能力。可李逵在江州做牢子時,不說大富大貴,卻也是大碗喝酒的快活日子,有一丁點想起娘嗎?非要到上梁山落草後,看到人家都接來家人了,這才眼淚汪汪:我還有個娘。
李逵逃走後,這十年贍養母親的責任完全落在當長工的哥哥李達身上。李達收入微薄,「止博得些飯食吃,養娘全不濟事。」因此李媽媽過得十分清貧。李逵未盡贍養之責,還瞧不上哥哥的能力,「如何養得我娘快樂?」他潛臺詞是:讓娘過上幸福生活還得靠俺李鐵牛的本事。但他終於沒有能讓母親過上一天享福日子。
其三,李逵對母親照顧不周,枉送其性命。李達雖然能力有限無法讓娘過上好日子,但日子倒也平靜。換作李逵,自認為有能力讓母親頤享天年,殊不知他性格的缺陷就已註定這場悲劇的發生。
朱貴早就提醒李逵不要走小路,容易遇見老虎和強盜。可是李逵一意孤行,前番為趕路抄小道已經遭遇過剪徑的。現在又背老娘從小道走,殊不知老虎已經在不遠處流口水。當然這也有客觀原因,李逵害怕哥哥帶人來抓他,所以「只望亂山深處僻靜小路而走。」
其實越是鋌而走險,越要一百個小心。李逵一貫大條行事,毫無安全意識。母親口渴難耐,他跑到遠處去找水,「盤過了兩三處山腳」,獨自讓母親等待。找到水後又費時間去找容器盛水。等一切搞定,老虎把老娘吃得只剩下條腿了。雖然李逵怒殺四虎為母報仇,但人死不能復生,有些錯誤一旦犯下永遠沒機會更正。
二、李逵所理解的「孝」
當年李逵殺人逃走後,害得無辜的哥哥李達「披枷帶鎖,受了萬千的苦。」李達見到分別十年的弟弟,絲毫沒有兄弟重逢後的喜悅,取而代之的是破口大罵:「你這廝歸來則甚?又來負累人!」在親兄弟眼裡,李逵就是個「拖累」,不在家反倒清淨。
李逵的母親對他的態度與李達截然不同。兒子再不爭氣也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現在她雖然看不到李逵模樣,但聽到兒子的聲音就已十分振奮。
母親對李逵一直抱有幻想,幻想有一天他能改邪歸正,王者歸來,讓自己過上童話裡的幸福生活。母親日日念佛,也一定是為保佑不知去向的兒子平安順遂。
可是李逵沒有受過教育,不可能從事仕途經濟;也沒有經商頭腦,無法掙下偌大家業;靠蠻力氣吃飯又想發達,只能從事「土匪」這份有前途的職業。李逵也果然上道,入夥的是江湖最大山頭,還是領導身邊的紅人。現在的李逵過得是大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銀的日子,隨便一出手就是能嚇哥哥一激靈的「一錠五十兩大銀」。李鐵牛我出人頭地了,榮光必須與親人分享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李逵所理解的「孝」就是接老娘上山,「取他來這裡快樂幾時也好。」再說其它兄弟都搬取家眷,梁山的福利不佔白不佔。
不過李逵知道無法如實對母親說明自己的職業。「我若說在梁山泊落草,娘定不肯去,我只假說便了。」於是編謊說是「鐵牛如今做了官,上路特來取娘。」既能讓母親欣欣然隨他同去,又能滋潤母親乾涸的心靈。
三、李逵「孝」的多面性
李逵是作者塑造極為豐滿的人物。「孝」在他身上也隨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
李逵的「孝心」也曾靈光一閃,他也有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善念。當聽說李鬼有九十歲老母要贍養時,李逵饒其性命,還給了李鬼十兩銀子做改行的本錢。書中說「李逵雖是個殺人不眨眼的魔君,聽的說了這話,自肚裡尋思道:『我特地歸家來取娘,卻倒殺了一個養娘的人,天地也不容我。罷,罷!我饒了你這廝性命。』」這是李逵唯一一次動惻隱之心,饒恕別人,只因看在「孝心」的份兒上。誰知李逵的這次騷操作被人騙了。得知真相後,他不但殺了李鬼,還把人家的腿肉做了燒烤。這與後文中老虎生吃李母腿肉呼應,是不是有些報應不爽的意思?
李逵殺虎報母仇也不完全出於悲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氣憤:「我從梁山泊歸來,特為老娘來取他,千辛萬苦,背到這裡,卻把來與你吃了。」李逵本來就嗜殺成性,和他不相干的人他都亂砍一氣,何況有血仇的老虎。李逵本意接母親去享福,沒成想倒成了為母親收屍。他「收拾親娘的兩腿及剩的骨殖,把布衫包裹了,直到泗州大聖庵後掘土坑葬了。李逵大哭了一場。」這件事就此完結。
等李逵回到梁山泊後,母親之死在他心中早已衝淡。他給眾人們「訴說取娘至沂嶺,被虎吃了,因此殺了四虎。又說假李逵剪徑被殺一事,眾人大笑。」看來親娘慘死的故事遠不如殺李鬼的段子聚有人氣。然後李逵的「孝心」就在眾人們的笑聲中收場,酒泉下的李母不知還會不會被兒子惦記?
參考資料:《水滸傳》
往日文章精選:
《水滸傳》中一種特殊職業,大將軍都懼怕三分,不同的人做卻結局迥異
朱元璋時期的一樁大案,給明朝滅亡挖坑,至今影響中國考生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