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他們離我們遠去

2020-12-25 新京報

2020年即將過去,這註定是刻骨銘心的一年。

在這個被新冠疫情的陰雲籠罩的一年中,我們經歷了許許多多的「失去」。因為疫情,我們被迫遵守嚴格的隔離規則而失去自由行動的空間,我們為許多生命的消逝感到痛心卻束手無策。在這一年中,我們也不得不和許多偉大的思想者告別,他們無法抵抗時間的無情,卻為人類文明留下了不朽的豐碑。

新冠疫情對世界的改變廣泛而深刻,在新的一年裡,我們註定與更大的不確定性共存——好在,我們還能從這些作家、學者的作品中看見思想的力量和人類的尊嚴。在即將邁入新的一年的時刻,我們希望用對他們的紀念,開啟充滿希望的眾多未來。

整合 | 劉亞光

喬治·斯坦納

美國文學批評家

2020年2月3日去世,享年90歲

猶太裔美國文學批評家、散文家、小說家和教育家,寫過大量關於語言、文學和社會關係的著作。1969年任職於劍橋大學、1974年開始擔任日內瓦大學比較文學與英語文學教授。《衛報》曾將斯坦納描述為一個「通曉多種語言和博學的人」。斯坦納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比較文學,其作品《巴別塔之後》對翻譯研究領域影響深遠。此外還著有《託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悲劇之死》《何謂比較文學》等作品。斯坦納同時也尤其關注二戰時期納粹大屠殺對人類精神狀況的影響,在《語言與沉默》中,他提出有關偉大的藝術是否可能與野蠻並行的嚴肅問題。

我們是大屠殺時代的產物。我們現在知道,一個人晚上可以讀歌德和裡爾克,可以彈巴赫和舒伯特,早上他會去奧斯維辛集中營上班。要說他讀了這些書而不知其意,彈了這些曲而不通其音,這是矯飾之詞。這些知識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對文學和社會產生影響?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對從柏拉圖到阿諾德的時代幾乎成為定理的希望一一希望文化是一種人性化的力量,希望精神力量能夠轉化為行為力量、產生影響?那些公認的文明傳播媒介(大學、藝術、書籍),不但沒有對政治暴行進行充分的抵抗,反而經常主動投懷送抱,歡迎禮讚。為什麼會這樣?在高雅文化的精神心理定勢和非人化的誘惑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尚不為人所知的紐帶?是不是在文明內部生長出來的那種十分厭倦和過度抽象的觀念,為野蠻的肆虐鋪就了道路?

——《語言與沉默》

饒平如

作家

2020年4月4日去世,享年99歲

中國抗日戰爭老兵、繪本作家,曾在出版社做編輯。1946年,饒平如與毛美棠結婚。1958年9月,饒平如被認定為「反革命」,被送至橫浜橋的勞動教養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獲得平反,此時,饒平如與毛美棠已經兩地分居長達20餘年,期間主要靠寫信交流。1992年,美棠因腎病引發糖尿病和尿毒症,2008年3月19日不幸離世。此後饒平如一直創作繪本,記錄他和美棠相處的時光。2012年,他的孫女把這些畫作發布到微博上,引發眾多網友關注。2013年5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將繪本整理成《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出版。2015年10月,該書亮相法蘭克福書展。

碎裂山河恨不平,東南處處有啼痕。

十年磨礪青鋒劍,壯志何愁事不成。

——自題詩,摘自《平如美棠》

葉永烈

作家

2020年5月15日去世,享年80歲

中國科普及傳記作家。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生前為上海作家協會專業一級作家,曾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和香港海外文聯名譽主席。1978年8月發表了中國在「文革」之後的第一部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初版即行銷160餘萬冊,在當時中國的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反響。此外,葉永烈還曾寫作多部名人傳記,並出版長篇都市小說「上海三部曲」:《東方華爾街》《海峽柔情》《邂逅美麗》,也是中國經典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

當今,各「界」之間互相滲透,何況「界」之上的天、「界」之下的地本來就緊相連、互相通,大可不必「隔行如隔山",老死不相往來。越界讀書,使我受益無窮。

——《越界讀書》

學科間的互相交叉,說明科學是一個整體,是互相關聯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它要求每一個科學工作者決不可孤陋寡聞,決不能「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只有博採眾長,才能巧織科學之網。

——《交叉》

舒昌善

翻譯家

2020年7月6日去世,享年80歲

德語翻譯家,畢業於南京大學德語系,德國哲學博士、德語翻譯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教授。舒昌善先生半生躬耕不輟,致力於茨威格作品的翻譯與研究,曾譯介了《人類的群星閃耀時》《昨日的世界》《良知對抗暴力》《蒙田》《鹿特丹的伊拉斯謨》等多部茨威格的作品。2019年,舒昌善在舊版《蒙田》基礎上,補充了十篇蒙田隨筆。

拿破崙因在關鍵時刻重用了謹小慎微、唯命是從的格魯希而兵敗滑鐵盧,從而結束了自己的政治 生命。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繼續存在了將近一千年的東羅馬帝國,由於一座被忘卻的城門——凱爾卡門沒有重兵把守,而被奧斯曼土耳其人從這裡突破攻克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一舉滅亡,歐洲歷史從 此揭開新的一頁。 一九一七年三月,列寧獲悉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武裝起義取得勝利,但政權卻落到臨時政府手裡。 正當俄國革命面臨緊急關頭的時刻,列寧把自己的榮辱毀譽置之度外,毅然決然乘坐一節封閉的車廂,取道敵國——德國——返回祖國。七個月後,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這趟風馳電掣的封閉列車猶如一發 炮彈,摧毀了一個帝國、改變了整個世界。以上這些看似關鍵時刻的偶然因素卻決定了世界歷史的發展。

人們不禁要問:歷史究竟是由無數的「偶然性」決定還是由唯一的「必然性」決定?——這是史學界、哲學界爭論了千百年的「玄奧」問題,可能永遠不會有公允的結論。或許人們有時還會問:假如拿破崙當年不重用格魯希,滑鐵盧戰役的結果又將會如何?假如那座被忘卻的城門——凱爾卡門沒有被奧斯曼土耳其人發現,東羅馬帝國是不是就不會那麼快滅亡?假如列寧當年不乘坐封閉的列車返回俄國,俄國的十月革命是不是就不會爆發? 不言而喻,在已經逝去的歷史中不可能還會有什麼「假如」,但在以後的歷史中倒可以根據歷史經驗防患於未然。這或許是讀罷《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之後應有的一種感悟吧。

——《人類群星閃耀時》譯者後記

雪兒·海蒂

性教育家

2020年9月9日去世,享年77歲

美裔德國性教育家、女權主義者。生於美國,1967年,海蒂從普林斯頓大學拿到了歷史學碩士學位,隨後進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社會史學博士,但並沒有完成,她後來回憶說是因為當時哥倫比亞的保守氣氛與她的女權思想格格不入。1995年,她放棄美國國籍,加入德國籍。海蒂主要研究領域是女性性學研究,出版過著名的暢銷性學讀物《海蒂性學報告》,自1976年出版以來,該報告已售出5000多萬冊。該報告基於3500名女性的觀點,揭示許多女性並不會因為性插入獲得刺激,從而挑戰了男性對性的假設。該書還大力鼓勵女性掌控自己的性生活。作家朱莉·賓德爾曾評論:「海蒂的工作具有開創性意義,在20世紀60年代所謂的性革命慘敗之後,她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女性性革命。60年代,女性從未感到自己有權享受性快感。她第一次把女性的性快感放在首位」。

如果男人私下會質疑自己的生活,為什麼他們不會更快地改變?第一,許多男人認為改變——允許感情在他們的生活中佔據比較重要的位子—— 意味著傾向「女性」化,而且必須永遠溫文爾雅。男人害怕他們必須捨棄所有舊的理念:力量、擁有權力、控制自己、行動等等。事實上,這是錯誤的,我們的理想是男人和女人都可以強壯、有權勢,而同時又有能力感覺自己的脆弱,以及需要安慰和協助。第二,許多男人遲疑著不去改變他們的生活,是因為他們害怕如果他們不堅守舊有的男性刻板形象,其他沒有改變的男人——或許是他們的僱主——將不再尊敬他們,不再與他們結交。

——《海蒂性學報告》

鄭克魯

翻譯家

2020年9月20日去世,享年81歲

中國文學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39年出生於澳門,其曾祖父是晚清啟蒙思想家鄭觀應。1962年,鄭克魯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攻讀研究生,師從翻譯家李健吾,畢業後留在中國社科院外文所工作。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武漢大學法語系任系主任併兼任法國問題研究所所長,1987年調至上海師範大學工作。譯有《茶花女》《悲慘世界》《基督山恩仇記》等多部法國文學經典,此外,他也是法國著名女性主義理論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重要作品《第二性》的譯者,鄭克魯憑藉這本譯作獲得第四屆傅雷翻譯獎。譯作之外,他編寫的教材《外國文學史》也受到廣泛的歡迎,是國內高校中使用率最高的外國文學史教材。

「我會翻譯到不能再翻譯了,恐怕也不是很久遠的事。我只不過就是沒事幹,用翻譯來充斥時間的流逝。生命就是你給世界留下了什麼東西,不留下什麼東西就什麼也沒有。人總是要死的,但我想留下一些東西。 我認為翻譯中『信』最為重要,因為作者是在闡述他的觀念,譯者要將他的觀點確切而充分地表達出來,而意譯往往會改變原意,所以能不用意譯就儘量不去意譯;『達』,就是要有文採,沒有文採也不行,白開水不能譯成白開水;『雅』是達到一種美學標準。我的大部分作品,『信』與『達』是做到了,至於『雅不雅』,這得交由讀者來評價。」

——《鄭克魯:生命就是你給世界留下什麼》

《文匯網》採訪,2018年4月15日

露絲·巴德·金斯伯格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2020年9月18日去世,享年87歲

美國法學家,金斯伯格於康奈爾大學取得學士學位,並與同校的馬丁·金斯伯格結婚,在成為母親後進入哈佛大學就讀法學院,之後轉學至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在畢業後進入學術界,任教於羅格斯大學法學院,主要教授民事訴訟,成為該領域少數的女性之一。曾獲時任總統比爾·柯林頓提名,擔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直至其去世,繼桑德拉·戴·奧康納之後最高法院第二位女性大法官,也是首位美國猶太裔女性大法官。金斯伯格在其任內曾為多個著名案件撰寫意見,包括1996年的合眾國訴維吉尼亞州案、1999年奧姆斯特德訴L.C.案和2000年地球之友公司訴萊德勞環境服務公司案等。金斯伯格法律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用於倡導性別平等和女權進步,她通常被視為美國最高法院持自由派立場和較為溫和的大法官之一,也因其堅定的自由主義立場而受到美國流行文化關注。

仔細察看便會發現,婦女被置於其上的至尊寶座實際上是個囚籠。女性獲得權力時,壁壘就會崩塌。當社會目睹女性的能力所及,當女性目睹女性的能力所及,就會有更多女性各盡其能,而我們所有人都將因此受益。

——金斯伯格語錄

王家範

歷史學家

2020年7月7日去世,享年82歲

中國歷史學家,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早期從事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上世紀80年代起轉向以明清江南為中心的社會經濟史研究。同時長期從事中國通史的教學與研究。他以執教中國通史課程的講義為基礎寫就的《中國歷史通論》已經成為了經典之作。該書最新的增訂版與錢鍾書、李澤厚、陳旭麓等人的著作,一同被出版社收錄於二十冊的「當代學術」文集,此外還著有《史家與史學》《明清江南史從稿》《漂泊航程:歷史長河中的明清之旅》等。

假如文學催人產生愛憎,哲學要人思考「存在」,那麼歷史則是教人學會冷峻。離開了故事不會有真實的歷史,但閱讀歷 史絕不只是講故事、聽故事,更需要冷靜思考這些故事是怎樣發生的,為 什麼會發生,對當時以及後人有什麼樣的影響。歷史學不同於社會學,對 於社會歷史的變遷,關注過程重於計算結果,辨析過程的個性重於辨識理 論上的共性。藉助於這兩種方法,歷史學常常能顯示出某種觀察的「冷峻」或判斷的深刻性。所以,請大家相信,讀歷史還是有用的。

——《時間,空間與經濟理性——<大學中國史>序論》

邵燕祥

詩人

2020年8月1日去世,享年87歲

詩人、散文家。1946年開始發表詩歌、散文和雜文。1958年初被錯劃成「右派」分子,至1979年獲平反。出版詩文集70餘種。他的詩集《在遠方》、《遲開的花》分獲第一、二屆全國優秀新詩(詩集)獎,雜文集《憂樂百篇》、《邵燕祥隨筆》分獲第一屆全國優秀散文雜文獎、第一屆魯迅文學獎。

我是歷史,奔跑在古驛道上,

多少星霜。天天踐著晨霜上路,

直跑到西山山影落在東山上。

清冷的星鬥篩進馬槽,

秦時明月漢時關,歷盡興亡。

奔跑過多少烽臺堠望,

驛站荒涼。荊棘蔓草

長滿了當日的迷宮阿房。

我叩問人民;秦贏政

怕不如一曲民歌壽命長。

驛道上,也曾有鮮荔枝飛馳而往,

紅塵飛揚。百姓長年陷身於水火,

而華清池四季溫湯。

李隆基,我不忍呼你為淫棍,

你早年曾是個有為的君王。

永遠是如此行色倉皇,

漏夜奔忙。說什麼關山難越悲失路,

負重致遠的才是民族的脊梁。

從來草野高於廟堂,

莽蒼蒼,一萬裡關山風起雲揚。

——《雲南驛懷古》

大衛·格雷伯

人類學家

2020年9月2日去世,享年59歲

美國人類學家,無政府主義活動家,曾師從人類學家馬歇爾·薩林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以對官僚主義、政治和資本主義的尖銳描寫而聞名。20世紀90年代後期,格雷伯開始積極參與政治活動,是2011年佔領華爾街運動的關鍵人物之一。2011年11月,《滾石》雜誌稱讚格雷伯為佔領華爾街運動提供了主題:「我們是99% 」,儘管格雷伯在《民主項目》中寫道,這個口號「是集體創造的」。格雷伯著有《狗屁工作:一個理論》(Bullshit Jobs: A Theory)和《債:第一個5000年》(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等暢銷書。格雷伯在研究中發現,現代社會約有6%的人認為他們的工作毫無意義,但是依然感到快樂,這種快樂來自別的地方,比如他們在工作中會遇到喜歡的同事等等。所謂「狗屁工作」不見得是「糟糕的工作」,它們可能光鮮亮麗,待遇極佳,但卻缺乏實質性的意義和貢獻。假如「狗屁工作」消失的話,我們的生活不會變得更糟,甚至可能變得更好。

地獄就是一群人都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完成一件他們不喜歡、也不太擅長的任務上。比如說他們被僱傭是因為他們是優秀的櫥櫃製作工匠,之後卻發現他們得花很長時間在炸魚上。這項任務實際上也不需要做——至少,需要炸的魚的數量非常有限。但不知為什麼,每當他們想到自己的同事可能比他們花了更多的時間做櫥櫃,沒有公平地承擔炸魚的責任時,就會陷入憤恨的情緒。不久,作坊裡就會堆滿炸得很差勁的魚,這是每個人做的唯一的事。我想,這其實相當準確地描述了我們的經濟的道德動力。

——《論狗屁工作現象》

簡·莫裡斯

作家、歷史學家

2020年11月20日去世,享年94歲

原名詹姆士·莫裡斯,英國著名記者、遊記文學作家、小說家、歷史學家。1926年出生於英國威爾斯,二戰期間入伍,戰後曾擔任《泰晤士報》與《衛報》記者多年,曾報導多個重大新聞。1953年,莫裡斯作為隨行記者獨家報導了英國探險隊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的新聞。1960年,他在報導聯合國大會時目睹赫魯雪夫脫下鞋子拍打桌子以示抗議。1961年,他在以色列旁聽並報導了對艾希曼的審判。莫裡斯早年受性別認同障礙困擾,最終於1972年在卡薩布蘭卡接受了變性手術,從此成為一名女性,並改名為「簡」,開始專職寫作。她的著作超過30部,包括小說、歷史與旅行文學作品,還曾以編輯身份整理出版維吉尼亞·伍爾芙的旅行隨筆。莫裡斯的作品中,《威尼斯》獲得了海涅曼文學獎,小說《哈弗的最後來信》(Last letters from Hav)曾入圍布克文學獎。2008年,莫裡斯被《泰晤士報》評選為二戰後英國最偉大的15位作家之一。

從開始到結束,從青春期的新聞報導到文學上日漸老去的努力,我在半個世紀中遊歷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陸,觀察許多歷史事件,描寫大多數大城市,採樣世界上的許多文化,從骨子裡感受某些劃時代的改變,並一直記錄著世界對自己的影響。我擁有一段絕妙的時光,我希望,不論我的判斷多麼荒謬,或者我的任性多麼討厭,至少我生命中的歡愉感染了我的文字。因此,這是我工作成果的實質。

——《世界:半個世紀的行走與書寫》

約翰·勒卡雷

小說家

2020年12月12日去世,享年89歲

本名大衛·約翰·摩爾·康威爾(David John Moore Cornwell),英國著名諜報小說作家。勒卡雷18歲到瑞士伯恩大學攻讀外文文學,之後進入牛津大學林肯學院,1956年畢業後,在伊頓公學任教。1959年,開始進入外交部工作。此後被MI6(通稱「軍情六處」,英國對外情報機構)吸收。任職期間,勒卡雷寫下生平第一本小說。上世紀50年代,因機構中存在蘇聯間諜,蘇聯竊取了大量英國情報。勒卡雷用小說影射了這一現象。冷戰期間,他主要負責招募、管理和監視「鐵幕」之後的間諜。勒卡雷的作品也不斷被搬上大銀幕,他的名作《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於1979年和2011年被翻拍成電影。

2016年,勒卡雷的個人回憶錄《鴿子隧道》出版,他在書中呈現了自己和父親之間疏離而複雜的情感以及對間諜身份的多重反思。

我聲稱自己從未踏足過情報世界的說法,聽起來也一天比一天虛偽。這都要感謝我那些前同事,他們簡直毫無保留地四處吹噓我的身份。一旦碰上這種問題,我也只能無力地反駁說,我只是個作家,只不過碰巧當過間諜,並非搖身變成作家的間諜。結果,我收到的明確回應卻是,別想了:一日間諜,終身間諜。我自己不相信自己虛構出來的小說,但其他人卻相信了,所以——接受現實吧。

——《鴿子隧道》

黃宗英

演員、作家、編劇

2020年12月14日去世,享年95歲

曾出演過許多經典的黑白電影,如《幸福狂想曲》(1947年)、《烏鴉與麻雀》(1949年)、《麗人行》(1949年)和《武訓傳》(1950年)等。黃宗英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撰寫電影劇本,後來發展成為一位著名的報告文學作家,曾憑藉《大雁情》《美麗的眼睛》《橘》和《小木屋》等作品而三度獲得中國作家協會所頒發的「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黃宗英總共有四段婚姻,其中與第三任丈夫趙丹的婚姻持續了32年,直至趙丹於1980年去世。2005年,黃宗英與趙丹共同被選為「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而他們的愛情故事也被導演彭小蓮拍攝成電影《上海倫巴》。

大哥叮囑我常記一句禱詞:「Take it easy.」(隨它去)。我真算想得開的了。記得小學六年級時老師命題寫有關過年的作文。同學們寫歡歡樂樂,我寫父親遺像前的一對白燭。彼時從來自擬是「天下惆悵女」,把個「葬花詞」「祭妹文」默寫得跟金剛經似的。往後年復一年,淨輪到我碰上些小說裡、戲劇裡、電影裡都沒有的悲劇情節,我便愈來愈無緒去愁了。勞勞塵世,如今倒數秒不知從哪個壽數往回磨蹭,於是給自己定下個天曉得守不守得住的守則:

只做別人無法代替你做的事,少做或不做人人都能做的事。

——《賣藝黃家》

傅高義

社會學家、漢學家、中國問題專家

2020年12月20日去世,享年90歲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榮休教授,精通日文,能說漢語。著有多部關於中國、日本和亞洲研究的著作。傅高義於1958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並在1967年至2000年間於哈佛大學任教,曾擔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被認為是美國唯一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在哈佛更是有著「中國先生」的稱號。他曾多年在香港研究廣東及廣州,關於中國研究的主要著作《共產主義下的廣州》《先行一步》和《鄧小平時代》均已在中國出版。此外,還著有《日本的新中產階級》《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亞洲四小龍》等研究作品。

雖然鄧小平身材矮小,但擔任最高領導人的他在房間一露面,就能展現出奪人的氣勢,自然而然地成為眾人矚目的中心。有不止一位觀察家說過,他似乎能給房間帶來電流。他在解決重大問題時專注而果斷,既有戰時軍隊司令員那種天生的沉著,又有半個世紀裡接近權力中心處理重大問題養成的自信。他經歷過官場沉浮,在妻子兒女和親密同事的支持下又東山再起,所以對自己的處境已經泰然自若。如果他不了解某事,他隨時樂於承認。吉米· 卡特總統曾評論道,鄧小平跟蘇聯領導人不一樣,他有一種內在的自信,這使他能直奔實質問題。他從不糾纏於過去的錯誤或誰要對其負責。

——《鄧小平時代》

整合 | 劉亞光

編輯 | 石延平

校對 | 趙琳

相關焦點

  • 想哭就哭的日子,終究會離我們遠去……
    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有過哭的經歷——餓了哭,不高興了哭,挨打了也哭……我們是哭著長大的。大概是小時候哭多了,長大了,漸漸地喪失了這基本的本能。許多人肯定已經忘記了自己上次哭是在什麼時候了。除了偶爾酒醉失控之後會哭,其餘的時間,再怎麼難受再怎麼痛苦,都端著。漸漸長大,學會了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叫做「情商」。
  • 用紀念開啟新的未來——2020,他們離我們遠去(組圖)_新聞中心_中國網
    2020年即將過去,這註定是刻骨銘心的一年。在這個被新冠疫情的陰雲籠罩的一年中,我們經歷了許許多多的「失去」。因為疫情,我們被迫遵守嚴格的隔離規則而失去自由行動的空間,我們為許多生命的消逝感到痛心卻束手無策。在這一年中,我們也不得不和許多偉大的思想者告別,他們無法抵抗時間的無情,卻為人類文明留下了不朽的豐碑。
  • 《電波》文藝黨課銘記「四史」:英雄從未離我們遠去
    上海歌舞團的兩位青年舞蹈家不僅在上海郵政博物館演繹了《電波》的精彩選段,還與在座觀眾分享了他們參觀《電波》故事發生地——虹口區黃渡路107弄李白烈士故居所帶來的心靈震撼與藝術啟迪。
  • 萬千星輝不再,TVB的黃金歲月已離我們遠去
    近年來的視帝視後,被港人戲稱為「水帝水後」在小生花旦方面,TVB確實已經青黃不接一幫中堅力量紛紛離巢也許那樣的萬千星輝,已註定離我們遠去
  • 除了《櫻桃小丸子》,這些漫畫也漸漸離我們遠去
    那麼多年過去了,小丸子依舊還是那個9歲的小女孩,而作者櫻桃子已經去到了另一個世界,我們再也無法看到小丸子長大後的樣子了。雖然三浦美紀已經離我們而去,但屬於小丸子的記憶依然在我們心中。不止是《櫻桃小丸子》,很多漫畫都成為了一代甚至兩代人的記憶,它們帶給我們歡笑的同時也陪伴著我們的成長,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的故事也在漸漸離我們遠去。
  • 離別不忍說再見,聊聊那些離我們遠去的聲優們丨盤點
    回望2016這一年,在不知不覺中有很多動畫業界的職人已然離我們遠去就在前幾天,為《哆啦A夢》骨川小夫配音的老牌聲優肝付兼太就因肺炎去世,享年80歲從1979年到2005年,他為小夫連續配了26年的音為無數人的童年增添了一道亮色
  • 離我們遠去的郵政編碼:寫錯了郵件照樣能寄到
    書信往來的年代離我們越來越遠,郵政編碼對於不少人而言成了逐漸遠去的記憶。那麼,郵政編碼到底是可有可無的數字,還是幫助我們準確投遞的有效編碼?在物流不發達的時期,通過六個小小的數字,我們能夠迅速將收件人的位置進行鎖定,而在物流發達的今天,這六位編碼即使寫錯或者寫得十分模糊,我們依然可以收到郵件。  時代雖然在不斷前進,但是通過這六位編碼所傳遞的家書和家的氣息,依然是留存在人們心底最溫暖的回憶,而這六位數字也將伴隨著我們繼續前行。(記者 李環宇 實習生 姚惟怡)
  • 說說那些已經消失或正在離我們遠去的詞語
    通過在網上查找、和父母討論的方式匯總了一些詞彙,下面列舉一下,也是對我們曾經經歷過的年代的回憶。投機倒把這個詞是從網上查到的,如果不是看到這個詞確實我的腦海裡一點印象都沒有。還記得小時候偶爾會在新聞中聽到某某人因犯了投機倒把罪而受到法律的制裁,那時還小,不懂得什麼是投機倒把。等到了成年了,這個詞反而聽到的越來越少,後來根本聽不到了。
  • ...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是什麼歌? 經典老歌《新鴛鴦蝴蝶夢...
    抖音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是什麼歌? 經典老歌《新鴛鴦蝴蝶夢》好聽醉了,時間:2019-04-18 14:45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是什麼歌?
  • 抖音怕你飛遠去怕你離我而去是什麼歌 現場版大魚視頻在哪看歌詞
    抖音怕你飛遠去怕你離我而去是什麼歌 現場版大魚視頻在哪看歌詞  抖音怕你飛遠去怕你離我而去是什麼歌?這首歌最近在抖音上紅透了半邊天,看視頻樣子好像是在中國好聲音上流傳出來的,那麼這首歌肯定是出自好聲音的學員了,下文我們具體看看歌名以及是誰唱的吧!
  • 「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這句歌詞原來出自李白的詩
    「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今日亂我心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明朝清風四飄流。」這句歌詞是黃安的歌曲——《新鴛鴦蝴蝶夢》中的一句。這首歌曾在1993年左右家喻戶曉。李白得知,叔叔不久就要離開宣城,便與其相約同登謝朓樓,設宴為李雲踐行,宴中,他們彼此推心置腹,開懷暢飲,李白便創作了這首詩。此詩雖是李白在謝朓樓為叔叔送別所作,但他既不寫此樓的景色,也不直接寫與叔叔將要離別的傷感之情,而是用慷慨激昂的陳詞,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和對光明世界的嚮往。這首詩滿懷著強烈的思想感情,波瀾跌宕,猶如奔騰的江河,瞬息萬變。
  • 懷念逐漸遠去的炒麥粉
    懷念逐漸遠去的炒麥粉 2020-09-15 15: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最怕有一天你離我遠去那將是我最大的悲劇是哪一首歌 哪裡可以聽
    近日,突然在抖音上面火起來了一首歌,其中的一句歌詞是「最怕有一天你離我遠去那將是我最大的悲劇」,這是首什麼歌呢?據了解,這首歌曲的名字叫《天上人間》,演唱者是還珠格格,一起來看一下。  1、抖音最怕有一天你離我遠去那將是我最大的悲劇是什麼歌  這首歌的名字是《天上人間》,是《還珠格格》的第三部,演唱者是還珠格格的主演們。
  • 詩歌,從未離我們遠去
    (劉巨星) 讓我們走在春光裡,步履不停。老師抓緊排練節目,立正,稍息,開始唱 「我在春天裡」 我漫步到田野上 用詩人的目光向遠方瞭望 地平線處有綠色的火焰在跳躍 活動寄語: 庚子之春,每個人都想發出聲音,只有詩歌沉默,這一定不是我們想要的春天
  • 閃電俠雖已退役 但那個身影未曾離我們遠去
    閃電俠雖已退役 但那個身影未曾離我們遠去 1982年1月17日德懷恩-韋德,在芝加哥出生 2020年1月17日,是熱火名宿閃韋德的38歲生日 03年選秀大會上,熱火用3號籤選中了,來自馬奎特大學的天才後衛韋德 韋德的到來,也被當作了邁爾密的   原標題:1月17日韋德38歲生日快樂!
  • 離我們遠去的那些人,2020年離世的10位香港演藝圈藝人
    歷史似乎註定了2020年的宿命。 2020年的庚子年,很不太平。 天災人禍,疾病瘟疫,不僅導致民生多艱,演藝圈也遭受重創。 僅香港演藝圈,就至少有十位資深藝人離世。
  • 2020年這些文化大咖離我們而去·華人篇
    記者 | 潘文捷編輯 | 黃月1我們終會怎樣死去?所有人都會抵達同一個終點,去往終點的道路則由時代和我們的意志共同鋪就。在今年的逝者中,很多知識分子都在直面自己所處時代的癥結:文學批評家喬治·斯坦納反思了猶太大屠殺、現代生活中語言退化;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直面當代數位化資本主義社會現實;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以他的尖銳描寫,帶領我們思考當今世界工作的意義。
  • 2020年,黑惡勢力已經遠去,那麼校園欺凌,何時才能告別校園
    2020年,黑惡勢力已經遠去,那麼校園欺2020年,黑惡勢力已經遠去,那麼校園欺凌,何時才能告別校園不要詫異,這不是電影橋段,而是真實存在的,這些人有的是早早輟學,有的是正在上學的學生,卻因為年即小,盲目崇拜電影中的某些人物片段,混起了他們所謂的江湖。
  • 多希望你沒有遠去 多希望我們沒有分離
    這是大姐在2020年2月15過生日時照片今夜本已萬籟俱靜可是你的歌聲讓我又想起那個剛剛遠去的倪青原要入睡的我又開始非常的清醒青蔥的歲月往日的時光加上你們的美酒我也是被醉醒倪青同學那時就像大姐一樣領著我們這些小姑娘學習生活教會了我們許多書本上沒有常識也領我們一起走過了那短暫的大學時光我們一起和學校辯講
  • 白金唱片已經漸漸離我們遠去
    作為統計數字的人來說想必並不怎麼喜歡這樣的時代,畢竟如果只有實體唱片的話統計起來要方便的多,而現在,他們——比如 Billboard——必須去創造一套公式,來說明「當一張音樂作品被以數位化的形式消費到某一程度的時候,就相當於賣掉了一張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