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帶著爸爸去留學》在東方衛視播出過半,隨著劇情發展也引發了一些關於電視劇本身的討論:原本是講親子、教育問題的,怎麼反而情感、婚姻的戲份越來越重?劇情中的離婚、養了十幾年的兒子非親生是否有些過於「戲劇化」?面對種種質疑的聲音,《帶著爸爸去留學》編劇劉珂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部戲要反映的是原生家庭的教育問題,而有些成年人的情感和婚姻狀況,恰恰是原生家庭主要問題的組成部分和影響原生家庭構架的重要因素。「孩子正是表現一個家庭症狀的那個人,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無法與成年人的情感和婚姻割裂開來的。」
更多的是留學背景下,對原生家庭的探討
隨著《帶著爸爸去留學》劇情的推進,劇中幾個留學生的家庭都面臨著不同的危機,黃成棟得知了黃小棟並不是自己親生的,林颯和武翰祥的重組婚姻岌岌可危。對於劇情是否過於「戲劇化」以及爹媽感情「太搶戲」的爭議,編劇劉珂表示,她在寫《帶著爸爸去留學》之前,就對相關的紀錄片和留學生人群進行了採訪,而且她還專門側重於從心理諮詢師的角度去了解留學生人群中的原生家庭問題。
劇中描繪了四組留學生家庭,劉珂表示,劇情中這些人物都是有原型可循的。像劇集前六集,黃成棟帶著黃小棟到美國求學的情景,就是根據該劇導演姚曉峰陪兒子出國面試、求學的親身經歷來創作。「這些事件並不是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我們會經過藝術加工,把我們在現實中掌握的素材進行分類,以原生家庭的模板和模型分為幾類。」
這樣,不同問題的原生家庭會產生出不同類型的孩子,而孩子恰恰是表現一個家庭症狀的那個人。「所以我們是按這樣的一種方式來把四組家庭和四個孩子去類型化和典型化,然後去剖析他當中的問題。我們想表達的更多的是發生在海外留學過程中的原生家庭問題。」劉珂說,「雖然《帶著爸爸去留學》一亮相就被劃定為留學題材電視劇,但相對於留學題材本身,如果讓我給這部戲加一個標籤,我更傾向於它是教育題材,是在探討原生家庭關係,這樣的一個題材之所以選擇海外留學為背景,是因為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跳出我們的舒適區的環境下,會擠壓和暴露出更多的家庭模式的問題,所以我們選取了這樣的一種情境。但實際上電視劇是在講我們關注和想要深入探討和表達的問題。」
女性形象並非反面,而是展現困境
劇中,武丹丹驕橫跋扈,朱露莎自私懦弱,劉若瑜為家庭放棄自我,林颯看似獨立但卻並非獨立,董美玲騙婚……為什麼劇中的女性除了母愛外似乎其他方面展示的都是女性的反面形象?對於這樣的質疑,劉珂回應說,與其說是在展現女性的「反面」形象,不如說在探討青年、中年女性的生存困境,包括在自我成長和獨立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尤其是年輕女性、青少年女性這一塊,她們的原生家庭對青少年女性成長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其實主要關注的是這方面的一個問題。我們是渴望通過像劉若瑜這樣的形象,去探討一個女性自我完成的方向。」
雖然劉珂表示劇中的人物與事件都有原型可循,但劇中兩個女留學生的角色武丹丹、朱露莎被觀眾吐槽「作上天」,有很多留學生觀眾看過電視劇後也表示「很受傷」,覺得這部劇在汙名化留學生群體。對此,劉珂表示,「我們並不是批判年輕人,我知道大部分年輕人並沒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如果有一天你們因為各種原因遇到了問題,我們希望大家能夠看到年輕人背後的原生家庭、各方面環境、人生中的各種境遇對年輕人造成的影響,去真正地看到和理解發生在年輕群體身上的問題。」比如武丹丹屬於放任式的原生家庭,父母在物質上滿足她的一切需求,看似富養,但是在時間、心血、經歷上的陪伴有很多缺失,她的安全感會在某一些特定時期面臨危機,從而影響她的自信,甚至是心理健康。朱露莎雖說是備受父母呵護的小公主,但她在原生家庭中所得到的愛,都是有條件的愛。父母的控制對於孩子是一種很沉重的負擔,孩子不堪承受,慢慢喪失責任感,在很多事情上推卸逃避責任。
想提醒觀眾,留學不要盲目跟風
在劉珂看來,很多父母在確定留學規劃前,對孩子本身適應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孩子本身的成長整體軌跡,包括留學具體會面臨什麼樣的問題,都沒有去充分地設想和了解。「有些人會把留學當成一勞永逸的終點,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會說,將來我要送他出國留學。我們追問一句,然後呢?同時,我們也想說,留學並不是終點,並不是教育的終點,而是一個起點。」
談到創作的初衷,劉珂說《帶著爸爸去留學》當中會有意識地涵蓋了一系列留學孩子出國之後,有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什麼樣的孩子在留學環境下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需要每一個家庭去思考、判斷。「我們也只是針對這個留學的熱潮來提醒大家,要有這樣一個思考和判斷的過程,對於留學熱不要盲目地跟風。」
對於劇中所出現的四組留學家庭類型,劉珂表示沒有哪一組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她所推崇或贊同的,劇集只是借著這四組家庭來展示當下一些親子關係問題。「理想的親子關係,首先是父母本人的人格獨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但是,我們往這個方向去努力、去用力,最終的結果有時候反而會適得其反。與其如此,不如先構建自己一個獨立的人格,這種存在本身對孩子就已經是一個最好的導向。」(本報記者 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