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有點出人意料,沒想到能從今年競爭激烈的國慶電影檔裡票房大火的居然是一部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也許有人會說這部電影喜劇大咖太多了,光百億票房演員就有5位,能不火嗎,這話當然有道理,不過是我想說的是,今年的這部主旋律電影你如果細細去看,真的有點不一樣,也正是因為這點不一樣,所以整部電影火了。
《我和我的家鄉》共有5個單元電影組成,今天我首先要給大家分享的是第一個單元電影,也是黃渤,王寶強,劉昊然主要參演,陳思誠主導的《天上掉下個UFO》。
整個故事梗概跟預告片裡講述的差不多,大致就是貴州某地區的一次露天電影上,眾目睽睽之下居然出現了外星人操縱的UFO,由此引來了《走近科學》員的急切關注,反正這些欄目組特喜歡從民間趣聞裡尋找點野路子,於是由王寶強和劉昊然扮演的欄目組的角色,親臨到現場村子調查情況。
他們倆見到了村長和村裡的能人發明家黃大寶(黃渤扮演),然後在不斷探知事件真相的過程中上演了一出啼笑皆非的鬧劇。
黃渤,王寶強都是華語電影市場裡頂級的喜劇流量,所以說這個單元的故事梗也自然是最多的。比如走近科學梗、瘋狂的外星人梗、唐人街探案梗…笑點很多。這個而且結尾沒有煽情過度,伊人款款走來,點到為止,喜劇開頭,喜劇結尾,還是挺引人舒適的。
當然多說一句的話,陳思誠是個很聰明的導演,老秦,小唐的搭配出現不難讓人聯想到《唐三》的馬上上映,借著國慶東風順便給自己電影打了一個軟廣告,而且大結局時的所有角色出來載歌載舞還真是標準的陳式風格呢。
言歸正傳,再回到這個單元電影的最關鍵的主角黃渤所飾演的黃大寶,其實現實當中是有原型的,他就是網絡上非常出名的「泥石流發明家」手工耿。他發明的雷神錘隨身包、菜刀梳子、地震吃麵神器、腦瓜嘣輔助器……數不勝數。原是一名焊工的他,現在擁有數百萬粉絲,以致於後來他居然還被粉絲威脅過:「如果你膽敢發明有用的東西,我就取關。」
當然他還有多個更貼切的稱呼,很多人都喊他刑部尚書,手工樊少皇之類,雖然這裡面不免有些調笑的意味,但是現在對擁有幾百萬粉絲的他來說,他還蠻享受這個稱號的。
面對如此奇人,黃渤還專門找到了手工耿本人,他親自前往手工耿所在的河北保定小院,去探查一番這個能發明出如此之多精妙無比卻有毫無用處的發明家究竟如何神奇,並且隨後在手工耿的小院裡體驗了許多發明——比如健身冰箱鎖,當你想要打開冰箱吃東西的時候,必須先得燃燒一些卡路裡。
後來黃渤也在紀錄片裡感嘆,手工耿確實是個有意思的發明家,不知不覺中就為別人帶來很多想法
我們結合手工耿本人原型再回頭來看這個單元電影裡的故事,就會發現在各大鄉村瘋狂開發各種項目吸引人的搞笑情節背後,藏著的卻是對時代變遷鄉村沒落的哀思,青年群體流失、鄉村經濟沒落,只能想到開發旅遊區,用各種奇招來吸引遊客。
縱觀社會發展,城鎮化是眼下這個時代變遷中似乎不可避免的趨勢,而《天上掉下個UFO》在喜劇搞怪的同時,也在折射在變遷中被遺忘的群體。於是黃大寶的「UFO「除了作為情感聯結物以外,還具有另一重象徵意象,即底層群體」走出去「的渴望,和對於發展和未來的殷切觀望,這是在懷鄉背後的人道主義關懷,是對於群體生存發展的追問。在這樣的意象下,《天下掉下個UFO》也算是超脫了一般喜劇的格調,上升為一種殷切的關懷。
當然僅僅關懷還是不夠的,能夠提出具體踐行的建設方案才更為關鍵,雖然電影中的陳思誠以喜劇的大團圓方式結尾,但是這個如何找到這個踐行的方案似乎還是一個小小問號。
不過在我看來,陳思誠留下的這個問號冥冥之中反而黃渤的紀錄片裡找到了一個可行的方向。
我們細想一下,手工耿本是一個普通的匠人,他所剛開始做的發明勉強自圖其樂,跟發家致富更是毫無相關,如果放在二十幾年甚或十幾年前的鄉村,手工耿做的這些努力還能讓他成為今天的手工耿嗎?我想是不會的,他大概率只會成為自娛自樂的手藝人而已。
但是放到今天這個網絡遍布天下的社會,手工耿便有了跟世界交互的機會,他所發明的看似無用的物件反而用另外一種形式處處有用起來,甚至連黃渤這樣的影星也能夠跟他聯繫到一起,整個世界忽然間就變得扁平化了,城鎮和鄉村的關係也因此拉近了很多,每一個人的發展機會都是令人期待的,而這樣的例子不就是我們如今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嗎?
這是我所從今年這部主旋律電影裡看到的一點不一樣的地方,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