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電影為何難以在中國影院立足?

2021-02-18 新華網思客

為啥電影院裡看不到經典藝術電影

作者/方瑾

美國的藝術電影放映之路

  在舊好萊塢時期,八大電影製片廠控制了整個電影業,它們同時進行發行和放映,擁有自己的大批影院,構成一個垂直的製片、發行、放映系統,這個時候的「院線」都附屬於製片公司,沒有獨立出來。它們擁有的影院佔據了太大的市場份額,導致數目眾多的小影院的強烈不滿。1946年美國司法部根據新修改的「反壟斷法」,下令派拉蒙公司中止電影院放映網的經營權,這一命令對其他各家兼營放映的公司同樣有效。派拉蒙判決中的這些反壟斷規定徹底改變了美國電影業的結構,打破了電影公司製作、發行、放映的一體化垂直壟斷。可以說,而時至今日,這些規定仍然為獨立放映商所用,用來制衡大院線控制市場的力量。同時,美國官方並不要求影院必須加入院線,反而鼓勵獨立影院的存在,以促進市場的多樣化。

  正是由於美國對壟斷的限制,對合理競爭的保護,促進了更加追求藝術表達的獨立電影的繁榮,同時也保護了小眾藝術電影的放映端——獨立影院的生存空間。現如今,獨立影院、藝術院線(如Landmark和Sundance)和大型院線的特別放映是構成美國藝術影片放映的三個主要模式。藝術電影(包括大量的獨立電影)主要放映於獨立影院;而通常只有獲得奧斯卡提名的藝術電影才可能進入藝術院線;大型院線旗下的特別放映,一般都是放映在藝術影院反響很好的影片,是影院拓寬放映影片類型,開展多元化經營的舉措。

  儘管擁有一批固定的,高素質的觀影人群,只有為數不多的影院能夠繼續靠放映盈利,大部分藝術影院的運作資金都不是通過票房,而是靠捐款、基金會、政府部門,如藝術委員會等資助來支撐。

中國的電影放映現狀

  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年前,中國電影走的還是「製片廠——中影公司——各省級電影發行公司——市、縣電影發行公司——電影院」的「統購統銷」、「層級發行」的計劃經濟模式,2001年12月18日,國家廣電總局頒布《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推進形成以資本或供片為紐帶,加快結構調整,形成由一個發行主體和若干影院組合的院線,院線制對近十年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繁榮功不可沒,但隨著產業發展縱深化和市場需求的全面激活,這種依靠行政手段發展起來的院線制已經顯露出弊端。

  國內目前的現狀是商業院線過度膨脹,藝術影院不論是票房還是數量都少的可憐,放眼內地,目前能稱得上藝術院線雛形的只有兩家,一是上海藝術電影聯盟,包括四家院線,10家影院。根據上海市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提供的數據,2014年該聯盟共放映40部藝術影片,總場次3350場,票房約500萬元。另一家則是北京的「惠民特色影院」,它有3個加盟影院,由中國電影資料館提供片源,每周提供一個影廳進行兩場藝術電影的放映。粗略估算,這兩家聯盟一年的票房收入也許才剛剛抵得上如今在商業院線裡兩周的成績。其他城市的情況就更加可悲了,有很多城市一家藝術影院都沒有。

  而強制要求商業經營的影院必須加入院線的行政規定,以及院線統一與發行商交涉的行業慣例,導致影院幾乎沒有選擇放映的自由,於是便出現了走遍全中國的影院,同一時間都在放同一部片子,同質化十分嚴重。

  佔據絕對壟斷地位的商業院線能夠很好的滿足觀影人群的需求了嗎?顯然不是,近兩年來,全國的一二線城市出現了許多私人影院,觀影人群以90後為主,運作模式多採用o2o,線上社區+線下觀影,私人影院排片中,藝術電影佔據了相當份額。根據愛沐私人電影聯盟的ceo全珂表示,兩年前,中國私人影院可能只有200多家,發展到現在已經擁有1000多家,未來在中國可能有10萬家私人影院,這是一個很龐大的市場。儘管私人影院一直受到版權和放映主體資質的質疑,但私人影院的迅速崛起,從市場需求的角度說明現今毫無差異可言的商業電影放映機制,已經無法滿足多層次的市場需求,市場需要差別化競爭。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