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大數據時代之國際動畫電影發展論壇於昨日在圖書館一樓報告廳順利舉行!出席本次會議的嘉賓有我校校長高福安、我校副校長嚴翔、我校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院長朱方勝、中國動畫協會會長餘培俠、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孫立軍、中國數字藝術專家委員會秘書長謝清風等以及全國各高校有關專業教師和遠道而來的東京大學教授河口洋一郎、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中心首席研究官七丈直弘、日本東京動畫杉並美術館館長鈴木伸一、美國的製作人、編劇Joe Parker(喬 派克)。
開幕式上我校副校長嚴翔簡單地介紹了到場的嘉賓,然後由我校校長高福安致辭,高校長首先對嘉賓們的到來表示了熱烈的歡迎並且表達了各地精英集聚於此的榮幸,「中國動畫電影的不斷發展推動著電影業的發展,國人對動畫的關注度增高,所以我們也要重視起來。」他這樣說道。
最後,全體與會人員合影,論壇開幕式就此落下了帷幕。
首屆大數據時代之國際動畫電影發展論壇正式開始,首先由中國動畫協會會長餘培俠教授演講。他用幾個數據總結了一下2015年動畫的發展和國產動畫電影的進步。當中國動畫電影進入新常態時,他提出要在快速轉變中抓住機遇,在跨業態融合中擴大市場。
日本首席研究官七丈直弘帶來了信息技術下動畫革新可能性的演講,他說明了日本動畫的製作現狀以及日本動畫發展目標,他會研究如何提高效率,從手繪著手電腦製作,實現合成方式多樣化,和動畫製作效率化。從而做更多創新且高質量動畫,他也提出希望加強國際合作共同進步。
日本東京動畫杉並美術館館長鈴木伸一闡述了從動畫史的角度看動畫革新和技術的關係,他說日本動畫起源於手繪漫畫,而故事是很重要的支撐部分,動畫製作的技術對動畫影響程度很深,為節省精力曾研製出不動動畫。
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孫立軍對於現在動畫的發展提出三點憂慮,中國創造動畫產業值佔全值比重少,動畫的發展湧現出的水平參差不齊,創意少。所以要加大產值,提高質量增加創意。
東京大學教授河口洋一郎展示了他諸多動畫與藝術結合著重於生命性的CG作品,他時不時的微笑很可愛呢。他說以自然界做參考物很重要,也透露了他想把中國傳統舞蹈與CG動畫融合,針對兒童運用CG做成小孩對未知世界的認知工具的想法。現場他可愛地佩戴了CG作品圖案的圍巾並且展示了服裝,氣氛頓時熱鬧起來。
午間在行政樓309召開了江蘇省高等學校動畫-數字媒體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大會。由我校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院長助理黃淼主持進行。到場的嘉賓有李軼南,盛瑨,王方,朱方勝,袁曉黎,鄭曦,胡中節,殷俊,王憶雯,張寧,丁蕾,項鎮等全國各高校教師。
我校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院長朱方勝簡單發言後正式宣告江蘇省高等學校動畫、數字媒體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
緊接著舉手表決了高等學校動畫、數字媒體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要成員名單。
最後委員會主要領導都表明齊心協力共創南京動畫業美好未來。江蘇省高等學校動畫-數字媒體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大會在成員們的希冀中落下了帷幕。
隨後,會議又回到主會場。首先是製作人Joe Parker分了享從失敗中汲取的經驗和去加州談文成公主動畫片合作的經歷。成都大學美術學院動畫系系主任孫哲做了對當前電影創作現狀分析,隨著技術發展不斷變化思維,動畫需要強大的造型基礎,展示了中國動畫史發展以來的許多動畫作品。強調美學一定要接近市場,也提出了讓中國電影走出世界的希冀。
武漢理工大學動畫與公共藝術研究院院長朱眀健介紹了媒介發展的歷程,他說要動畫大國走向動畫強國,創造性思維的開發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創造性思維的開發是從藝術實踐中產生的創造性想像,造型藝術對動畫思維有很大的作用,吸納多方位人才也很重要。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鄭虎帶來新媒體趨勢下的電影生態的演講。他說院線電影的風生水起和網絡電影的暗流湧動讓中國電影進入黃金十年。他人為當中國熒幕電影重工化的時候,在網絡電影方面可以有所作為。
浙江工業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常虹談了一下動畫在藝術表現方面的局限性。首先動畫表現不出微小的差別,其次不適合特別多的人物和非常大的場景,需要比較大的成本。並且不適合表現短期和剪輯式。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曹意強闡述了藝術智性與動畫產業的聯繫,他強調不能放棄藝術本身,重視藝術的作用。藝術與科學本來就是一體。
《當代電影》雜誌社社長、主編皇甫宜川以你在,故我在為題說明了大數據時代之電影觀眾新觀察。他認為電影比其它藝術更能反應精神,要針對觀眾的年齡和性別特點制定不同的策略。隨著觀影習慣的改變和網絡社區化,更需要對這些社區的掌控。最後他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大數據開創自己的人生。
接下來進行了校企合作揭牌儀式,由我校高福安校長揭牌,和各企業交換人才培養基地和實習實踐基地。
並和我校副校長嚴翔一起為在場的演講者頒發了客座教授聘書。
首屆大數據時代之國際動畫電影發展論壇圓滿成功,來自各地的動畫精英不僅交流了各自的想法,同時加強了合作的意識,共著中國動畫的美好明天。
文字:郭力嘉
圖片:楊子博、劉博聞
編輯:蔡勇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