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至19日,為期兩天的首屆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合作與治理國際論壇成功舉辦。此次論壇備受重視,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原主席王欽敏致開幕詞,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致歡迎詞,聯合國秘書長特別顧問法布裡奇奧·霍奇爾德、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趙厚麟發表視頻致辭,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司長許倞、外交部國際經濟司司長王小龍、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朱秀梅發表主旨演講。
此外來自國際組織、政府、高校、研究機構、企業、媒體等領域60多家機構的70位嘉賓應邀出席會議,共同探討,超過200位嘉賓應邀在線聽會並參與互動。各國嘉賓就AI治理、AI可持續發展、國際協作、數據安全與數據治理等多個重要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以期在達成更多國際共識的前提下,共同探索AI向善之路。
後疫情時代,數據治理需更加務實
此次論壇中,無論是國內外學者,還是國內外的企業代表,都紛紛指出AI和大數據等技術在疫情期間發揮的巨大作用,這些技術不僅幫助我們在特殊時期建立安全防線,更是在危機中催生了新的經濟模式,如線上、無人化場景的催生。同時,大家也提到,後疫情時代的到來,會產生更多數據,比如企業自身運營數據、商業數據、個人數據等,這對AI治理、數據治理都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因此,全球需要在這方面加強務實工作。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在致辭中表示,數字時代,數據以指數級速度激增,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存在濫用數據和侵犯個人隱私等風險。我們必須謹慎,確保人工智慧可以推動人類發展,避免加劇不平等或產生新的挑戰。
白雅婷致辭
針對數據治理議題,12月18日,圖靈獎得主、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在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合作與治理國際論壇上表示,在AI和大數據的時代我們必須要有高質量和可信的數據。姚期智院長通過兩個例子,說明可以用密碼學來設計可信算法,同時多方安全技術尤其重要,這一技術能夠在加密數據上進行計算,也就是說數據可以用而不能看。最後,他建議把一系列可信算法和相關的真實機構結合起來,用合作建立可信數據治理的基礎。
姚期智發言
除了技術層面的建議,北京師範大學吳沈括教授在19日的討論中提出了制度上的呼籲。他認為,首先我們需要建立國際共識,構建全球法律框架,比如數據侵犯國際公約,進行系統建設,同時提供司法協助等;其次,需要了解最佳實踐,技術進行技術和機制建設,特別是在網絡信息分享方面建立框架。
數據科學家Joy Dantong Ma(麻丹彤)也認為,我們要為數據安全劃下紅線,需要全球有共同的紅線,才能有意義地進行數據治理維護數據安全。
中國實踐取得長足進步 全球標準需全球合作
數據科學家Joy Dantong Ma同時指出,在數據安全方面,中國取得了長足進步,在個人數據保護的方式上和國際做法是非常一致的,無論是技術提供者還是技術消費者,中國都是最大的市場,因此中國努力探索與全球趨勢接軌的治理標準,是非常有意義的。
論壇中,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名譽院長傅瑩表示,中國對人工智慧的發展、應用乃至治理都是高度重視的,在治理和立法方面也邁出實際步伐。例如,2018年中國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發布《人工智慧標準化白皮書》;2019年國務院頒布了《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信息保護;2020年經全國人大通過頒布的《民法典》中對保護個人隱私做出明確規定。她表示,中國在AI治理問題上向國際社會釋放了清晰的合作信號。
傅瑩發言
事實上,AI治理、數據安全與治理,目前均是邊發展邊治理的狀態,在全球制度及標準在不斷探索和制定的同時,也需要技術提供者深入其中,參與、踐行、建言獻策。
媒體採訪中,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院長、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專業委員會主任薛瀾教授提到,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專業委員會去年6月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慧》後,引起了整個社會對人工智慧治理的高度關注,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同時中國很多人工智慧企業根據這個指導原則,發布了在公司內部實施的倫理準則。這能夠推動企業尤其從業者對人工智慧治理問題的關注,同時約束行為,這是非常好的做法。
薛瀾發言
在人工智慧企業中,曠視便是深入參與《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原則》制定的企業之一,同時曠視在去年7月發布了《曠視人工智慧應用準則》,以此約束企業行為,發出行業呼籲。此外,曠視也率先成立了「人工智慧道德委員會」,在AI治理上進行了多維度探索。
據悉,在數據安全方面,曠視也在不斷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機制上努力,積極參與制度制定。2020年6月,曠視獲得了ISO/IEC27701及27001隱私信息管理體系國際認證,是國內首個通過ISO 27701的AI企業。2020年11月,曠視成為《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試點企業之一,充分落實標準要求,將《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合規工作逐步深入到企業管理的各個流程和環節。
曠視在踐行《曠視人工智慧應用準則》的同時,也在呼籲行業加強數據監管機制建設、打造共治共享的數據安全體系。
未來,AI、大數據等技術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質的改變,我們需要全球層面的通力協作,也需要社會各界包括學界、產業界的合力,才能發揮技術真正的價值。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zj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