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訊 12月19日,由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主辦的第八屆輿情與社會發展論壇暨安徽省第十二屆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論壇正式啟幕,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邀請新聞傳播學領域李良榮、張志安、瀋陽等「學術大咖」相聚「雲端」,圍繞後疫情時代的輿情治理、跨文化傳播、媒介融合等熱點話題,掀開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思想風暴」。
「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給人類社會籠罩了一層厚厚的陰影,人類面臨生存和發展的全面危機,而以5G、大數據、智能算法、雲計算、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智能技術在助力防疫抗疫、維持社會正常運行、創新危機社會治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安徽大學副校長錢家盛教授在開幕式講話中指出,新媒介全方位地影響、改造甚至重塑了社會關係,在拓展新聞傳播學的領域與邊界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嶄新的學術問題,迫切需要大家走到一起,共同研討,尋找「突破」。
新冠疫情帶來了網絡輿情的新生態。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李良榮說,中國網絡輿情已從過去「三低人群」切身的利益訴求型逐步轉向了維護公民自身權利和追求安全、穩定新主題,人們開始重點維護自身的自由表達權和隱私權。現今,中間收入群體與學生群體成為網絡中最大的群體,而這兩大群體也開始主導著網絡輿情的焦點。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李彪認為,在輿情2.0時代,網絡輿論場話語表達機制變成了「客廳式的竊竊私語」,輿論主體變成了「多元力量的糾結對決」,網民主體成為「偏見的共同體」與「行動的共同體」,因而在治理方面,治理思維要著力於「爭取人心」,治理路徑要建構重疊共識,治理對象應從對「個體」表達到對「社群」表達。
天津大學新媒體與傳播學院講席教授陸小華提出,媒體對輿情監測系統的核心需求應當是幫助媒體感知社會中不易察覺的動向,從而預做準備,有所指引。同時,以協同治理的眼光,感知風險、推動應對、參與治理,承擔媒體應有的角色。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張志安則結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報導、快手直播電商助農等應用新聞傳播創新案例,提醒認為,現今的研究仍要保持問題意識,同時避免學科的內捲化,提出的對策要立足現實複雜的語境,不要太過理想化,同時,應超越功利性訴求,做頂天立地的研究。
新媒介帶來的新變革,也引起了很多學者的深入討論。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人民在線副總編輯劉鵬飛高級研究員認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從根本上加速了智能化、場景化、數位化融合傳播時代的到來,在這些技術的應用中,場景化、智能化應用將成為「萬物互聯」的突破點。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瀋陽教授則提出,在未來媒體的發展中,「數字虛擬人」將成為最強數字營銷媒介,短視頻在加速論、指數論和補償論中發展。而今年的新冠疫情,長期的影響是加速新興技術的發展進程,給人們消費方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治理方式等帶來深刻變革,迎來智慧城市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據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姜紅教授介紹,「理論視野,現實關懷」是該院學術研究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新冠疫情發生後,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輿情與區域形象研究中心、大數據與智能媒體發展研究中心迅速組織研究力量,圍繞安徽省新冠肺炎疫情輿情的基本形勢和應對措施進行研究分析,採集涉皖相關信息 266 萬餘條,重點在疫情期間社會公眾心態、虛假信息、縣級融媒體傳播力等方面展開研究,發表 8 篇研究成果,迄今已發布研究報告 60 餘份,多份報告被相關部門採納或獲得省廳級領導批示。
除邀請學術大咖「雲聊」後疫情時代的社會治理之外,本屆研究生論壇還以「智能傳播、風險應對與新聞傳播學研究創新」為主題徵集論文,共收到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碩士、博士論文259篇,作者所在高校和投稿總數均創歷史新高。(古宸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