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戲劇成為你的生活方式
『好看的音樂劇有很多,有能量的靈魂少了』
先來跟著小戲精科普一下
在百老匯跳舞、編舞的名人吧
聽了太多四大名劇,還有韋伯和勳伯格。
在中國音樂劇市場裡可以看到百花齊放劇目排期。百老匯和倫敦西區夜夜不停歇的駐場大戲會撥冗來個幾場、韓國音樂劇的精緻與創新也獲得了一票喜愛、日本除了四季劇場將經典音樂劇本土化也在動漫的產業裡開了花、國產的上下求索但大多始終不夠成熟,更有些略顯尷尬…
但哪怕是在百老匯,除了《報童》(Newsies)之外,近些年就很少見到有能量的舞蹈和肢體表現。
似乎舞蹈比重過大會在招募演員或者其他方面更加麻煩,也不夠直接。
難道編舞型音樂劇導演創下的輝煌一去而不復返了嗎?
1941年艾格尼斯·德米爾在
《俄克拉荷馬》(Oklahoma!)中編排的經典選段夢幻芭蕾,不僅將芭蕾植入音樂劇,更由此開創了編舞型導演的黃金時代。
傑羅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
1918年生於曼哈頓一家猶太醫院,一個移民居住的社區,家族名叫Rabinowitz,後又隨家族轉至新澤西州,1940年之後他的名字才被「合法」的改成了羅賓斯。專業芭蕾背景,紐約大學化學專業肄業,22歲晉升為獨舞演員,遊走於音樂劇和古典芭蕾領域的大師。羅賓斯是五次託尼獎得主,也曾在奧斯卡的舞臺因為電影版《西區故事》與羅伯特·懷特分享過最佳導演獎。
在音樂至上的年代,開創了編舞型導演的創作模式,使舞蹈在音樂劇中與音樂和表演變得同等重要。如果說作為編舞的早期作品注重的更多是整體好看的話,那麼後期的導演生涯則是以舞蹈為契機去與當時的社會現實對話。
『他的大IP』
《西區故事》(the West Side Story)
這是一個圍繞著紐約幫派發生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1957《西區故事》首演的時候,觀眾並不買帳,雖然獲得了12屆託尼獎的最佳編舞獎,但演出不久便下檔了,當電影版1961年上映後,人們又紛紛走進劇場,後面會提到另一位偉大的編舞型導演麥可·班奈特就曾以演員的身份演出此劇。
《西區故事》在百老匯曾多次重演,已成為百老匯音樂劇中的經典,劇中的片段也成為訓練音樂劇演員的必修課,如果你是音樂劇從業者或是鐵粉,不能跳上一段,那真應該去補補課了。據說今年會到中國演出,在觀眾席中,或許能夠透過演員的滴落汗珠,感受到到舞動的靈魂。
《屋頂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
這是一部涉及猶太民族與沙皇的戲,而羅賓斯就是猶太人。歐洲的幾個民族,很早就都已經建立了民族國家,唯有猶太民族四處遷移移民,當時居住在東歐及俄羅斯境內的猶太人生活的不確定性。平靜的生活突然被打破,生活的窘迫與無奈,幾個女兒的追求,反叛傳統,沙皇的新政,離開居住已久的村莊,尋找下一個安身立命之所等等關鍵詞交織在一塊構成了《屋頂上的提琴手》。46歲的他通過作品發出了時代的控訴,這個控訴並不是聲嘶力的,而是輕鬆的,是蔑視的。社會造就了太多的不公,面對不公,依然保持微笑。
從另一方面,這部戲也充分展示了羅賓斯駕馭舞蹈的能力和導演的才華,他的舞蹈帶有時代的氣質,對於各民族舞蹈的再造使舞蹈在音樂劇中有不同的色彩,時而抒情,時而敘述,舞蹈在他的編排下不僅推動劇情的發展,而且如同語言一般,持久達遠。
羅賓斯在兒時有個夢想,要做一名芭蕾舞者,後期的他舞者是做不了了,卻又以編導的身份回到了古典芭蕾中,同時感謝他的夥伴喬治·巴蘭欽.
1989年,上演了一部晚會《傑羅姆·羅賓斯的百老匯之夜》,通過各時期劇目的片段,系統的回顧了羅賓斯的舞臺傳奇,僅此晚會,演出600餘場.
鮑勃·弗斯(Bob Fosse)
1927年生於芝加哥,13歲的他便混跡於舞廳和夜總會中表演,17歲應召入伍參加海軍,正趕上日軍戰敗投降,服役兩年在中為士兵們演出,這些早年經歷對他日後的創作和舞蹈風格有很大的影響。退役後,來到紐約,從舞蹈演員做起,編舞,導演,好萊塢拍電影,8次託尼獎最佳編舞獎的戰績,經歷了三段不同的婚姻生活,將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金棕櫚獎和艾美獎囊括懷中,他的創作不限於對舞臺的探索,也改寫了音樂劇電影的歷史。
他的舞蹈風格個人色彩濃厚,辨識度高,充滿了對現實社會的嘲諷,多以底層社會小人物的視角看待世界,現代舞技法的借鑑,對爵士舞的改良,善於學習的態度,生活的閱歷等最終交織在一起構成Fosse風格。他用道具如禮帽,手杖,椅子等是自己有了鮮明的標籤,Michael Jackson的舞姿如響指,內八字立足,膝蓋內扣,推帽子等造型基礎也是Fosse風格的演化。
他說:
因為禿頂,所以我穿戴帽子,
因為不喜歡自己的手,所以帶上了白手套。
如明日將死般生活,
如即陷囹圄般工作,
如無人之境般舞蹈。
當你的情緒已無法用言語傳達時就唱歌吧,
當你的情緒已無法用音樂歌頌時就舞蹈吧。
2012年,美國郵政致敬四位對舞蹈有著深遠影響的偉大編導髮型了四枚永久郵票。(在郵票中有一種永遠不會過期,而且面值也可以隨時更改的郵票,永久就是永遠的意思,永久郵票就是永遠都可以使用的郵票)
他們是伊莎多拉·鄧肯、何塞·利蒙、凱薩琳·鄧翰、鮑勃·弗斯
『他的大IP|』
《歌廳》(Cabaret)
說到Bob Fosse的大IP,怎麼可能不提到大滿貫作品《歌廳》(Cabaret),舞臺上的輝煌已經滿足不了福斯的野心了,這部音樂劇電影獲得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女主等八項奧斯卡金像獎,If提到弗斯你只知道《芝加哥》(Chicago),那就要補補課了。為什麼這麼說?45屆奧斯卡上就是《歌廳》擊敗了《教父》的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獲得了導演獎,別的就不多說了。
作品取材於1939年的小說《柏林故事集》,早在《歌廳》之前已經有舞臺版的改編和電影,福斯此次的改編並不為人所看好,加之上一部電影作品《生命的旋律》(Sweet Charity)票房的慘敗,在質疑自己的同時,這部作品震了。如果說傑羅姆·羅賓斯的創作還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現實主義的脈絡的話,福斯就好比抽了現實主義的嘴。
作品充滿的末日欲望,黑暗,詼諧,以德國納粹興起之時為背景,各個階層人民的苦難,以歌廳所上演的節目為每一個段落的轉折,通過藝人的歌舞和現實的對照展示了統治階級的制度變化,劇中的角色以茫然開始,經歷了社會黑暗帶個他們的打擊之後,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這隱藏著一個基本的哲學命題,即我是誰?我從哪來?要到哪去?即使放在現在,也很難有音樂劇電影可與之比較了,一切的苦悶,都在電影之後得以宣洩。
《芝加哥》(Chicago)
只想說這部戲是徹頭徹尾的悲劇,1975年在百老匯首演的時候,弗斯的身體狀況已經十分不堪了。作品取材於真實的犯罪案件,充斥著陰謀、愛情、貪婪、友誼、信任等對人性的探討,注意這是部研究人性的戲,不是絲襪美女情慾的代名詞。首演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獲得了託尼獎11項提名,卻空手而歸,無可奈何只因為另一位編舞型導演麥可·班納特和他的《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但這並不妨礙《芝加哥》(Chicago)的風靡,如果你現在走在百老匯或是倫敦西區的街頭,劇場外面引人注目的海報和售空的門票將是最好的印證吧。
2002年電影版《芝加哥》獲得了7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項國際大獎,但弗斯先生已經去世了。
1987年,鮑勃·弗斯因心臟病發作結束了他的一生,享年60歲。
1999年,上演了一出三幕音樂劇《Fosse》,提煉了弗斯各個時期的作品,並加以重排改編,完整的記錄了弗斯風格,並獲得了託尼獎最佳音樂劇.
麥可·班奈特(Michael Bennett)
1943年生於美國紐約,與前面提到的兩位編舞型導演一樣,很早就展現了舞蹈的才華與天賦,通過演出賺錢貼補家用。15歲的時候被《西區故事》劇組選中,飾演時常被欺負的噴氣幫成員約翰,由此開啟了音樂劇之旅。作為演員的班奈特勤奮好學,即便只是一個路人甲,他也會與編舞耗在排練廳,偷學舞蹈的編排。
23歲的他遍完成了從演員到編舞的轉變,只可惜上帝留給他的餘生只剩下21年,一半作為編舞,一半轉變為導演。5次的託尼獎最佳編舞提名,終於在1971年以《富麗秀》(Follies)中的編舞摘得託尼獎,並與普林斯分享了最佳導演的榮譽。好像之前的種種經歷,都是為了《歌舞線上》的橫空出世。
『他的大IP|』
《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
《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這部作品講的就是舞蹈演員的不安穩和找工作面試的故事,如果你是一名音樂劇演員,那一定會對裡面的故事和場景感到熟悉和感同身受。劇中的情節設置為音樂劇劇團招群舞演員,以填補八個演員的空缺位置,導演要在24個面試者中敲定最終的人選,故事就這樣開始了,當演員們跳完節奏快得不能再快的爵士喘著粗氣抵到樂池站成一排自我介紹的時候,那份站在臺上的工作就意味著他們的飯碗。無論是明爭還是暗鬥,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心酸故事和生活艱辛,斷舍離的事情說來容易,做起來太難。
1975年演出過後立刻成為百老匯當時最紅火的劇作之一,班奈特終於確立了他的位置,就是他使得福斯的《芝加哥》空手而歸,獲得了當年託尼獎的10項提名並贏取了9個獎項,包括最佳導演和最佳編舞。在1990年下檔時,該劇也創下了當時百老匯單部劇目演出場次最多的劇目,據傳言為6173場。
1987年,44歲的班奈特離開了家人和他熱愛的音樂劇事業.
不止「紙上談兵」
來近距離感受百老匯舞蹈這件事兒吧
Barry McNabb
百老匯導演/編舞導演
表演作品:《The Phantom of the Opera》《Me And My Girl》《Fosse》等。
編舞作品:《CHICAGO》(復排,西班牙版)《West Side Story》(復排,西班牙版)《Finian's Rainbow》《Joseph ...Dreamcoat》《Sailor's Song》《Oh What a Lovely War》《The Brute》《Top of the Bottom Half》《Grease》《A Touch of the Poet》等。
導演作品:《CHICAGO》(復排,西班牙版)《West Side Story》(復排,西班牙版)《Footloose》《It's a Wonderful Life》《I Am A Camera》《Joseph ...Dreamcoat》《Passing Fancy》《Promised Land》《High Spirits》等。
電視作品:《Late Nite with Conan O』Brien》(3/94至2/09)《Saturday Night Live》(1/91至5/93)《Whiskey River》《The Next Step》《The Howard Stern Show》《WWOR Universal 9》等。
Barry Mcnabb是誰?
他是Fosse舞團的首席兼隊長;
《歌劇魅影》的第一代原始成員;
百老匯著名編舞兼導演;
長期參與《柯南秀》和《周六夜現場》的名人;
《芝加哥》《西區故事》復排版和西班牙語版的導演;
Fosse先生的繼承人;
紐約大學的客座教授;
有著30年專門舞蹈訓練的專家;
拿獎拿到手軟的高手;
俄勒岡大學的傑出校友;
一個讓評論家們拿他與傑羅姆·羅賓斯,鮑勃福斯做比較的對象
.
【百老匯音樂劇講座】
Barry將準備海量視頻和親生經歷,
告訴你關於百老匯舞蹈發展的那些事兒。
假期的最後一天,等你來!
時間:10月7日 16:20-18:00
講座報名費用
199元
限定人數:45人
地點:北京 國貿共享際
報名方式
添加微信 17600690318,註明講座報名。
設置星標
工作坊、講座不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