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在Wi-Fi環境下打開所有音樂
紅色小提琴 Le violon rouge
1998年加拿大、義大利、英國聯合出品
導演:佛朗索瓦·吉拉德
主演:Carlo Cecchi、詹尼·露·比多、張艾嘉、Christoph Koncz、傑森·弗萊明
三百年來,一把紅色小提琴在數個國家流浪,與數人的命運緊緊相牽。仿佛有某種魔咒,讓人們為這把琴瘋狂著迷。
小提琴的製造者,是十七世紀義大利的小提琴製造大師尼古拉·巴索蒂。妻兒死去,難抑悲傷的他,把愛人的血塗在小提琴上,從此琴就輾轉流落到了奧地利。一個練琴的小男孩為了這把琴痴迷,直至倒落在舞臺上。
小提琴的流浪從未間斷,從盜墓者,到吉普賽人,到為之自殺的作曲家波普,再到文革期間上海的一位音樂老師。這期間,無論擁有者是否明白小提琴真正價值,都逃不出它的魔力。終於,有鑑別專家知道了小提琴的秘密——它的外殼染著三個世紀前一位大師的血和淚。
影片《The Red Violin 紅色小提琴》,描寫這樣一把牽動無數人命運的古老提琴,很自然的,音樂成為講述這個故事的語言。而音樂家的表現,包括作曲者與演奏者,則化身為整個故事的靈魂,很難得的。這是一部真正屬於音樂的電影,導演Francois Girard一方面推崇小提琴演奏者Joshua Bell,為故事中的紅提琴注入生命,同時也感謝配樂家John Corigliano的音樂貢獻,長達兩年的討論與錄音過程,足以讓導演認為這部電影同時也是John Corigliano的電影。
John Corigliano在音樂上,以Anna's Theme為主軸,衍生出所有的音樂內容,Anna是故事中,提琴製造名師的妻子,紅提琴即是因Anna與Anna腹中小孩的死而誕生,有這樣一段悲傷的淵源,使的Anna's Theme同時也是紅提琴的主題,因為Anna的靈魂與紅提琴仿佛結合成一體,一同走上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漫長旅程。在電影中,Anna's Theme是Anna時常哼唱的一小段旋律,像是Anna為腹中孩子吟唱的搖籃曲,在第一軌作品Anna's Theme中,John Corigliano即以Anna的吟唱為起點,進而將這個旋律發展成一篇悽美哀怨,神秘深幽的提琴樂章,揭開紅提琴傳奇的序幕。
整體來說,這是一部相當別致的電影音樂,同時也由於故事的特質,使這部配樂不只是配樂,實際上有一半以上的音樂,在電影中都是以音樂演奏的方式出現,而不是以背景音樂的方式出現,換句話說,在電影中就可以看到故事中的角色,完整的演出這些作品,因此,相較於其它的電影配樂來說,這部配樂在電影中不僅可以輔助劇情和情緒,而且在電影外,它們可以是很具完整性與獨立性的演奏樂章,甚至在原聲帶終了,John Corigliano將配樂中的代表性段落,結集成一首長達十七分鐘的演奏曲The Red Violin': Chaconn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是集大成的代表作,仿佛這部配樂,就是由這首名為「The Red Violin」的演奏作品發展而來,更進一步提升了這張原聲帶在獨立於電影之外時的欣賞價值。同時,John Corigiliano的作曲手法,因應故事上不同的時代與地域背景,以及故事不同角色的行為個性,能發展出各具特色,段落分明的個別風格,也是這部配樂成功的另一項要素,尤其是Cremona,Vienna以及Oxford這三個大段,風格區別鮮明而傳神,Cremona描寫喪妻之痛的深幽悽楚,Vienna描寫音樂神童與維也納的清新典雅,與Oxford中,故事主角Pope一段又一段張力十足的即興演奏,結合了揮霍音樂才華的野性,與沈溺放浪的色慾於一體,這些風格上有鮮明差異的處理,都使得原聲帶一路進行下來,從典雅亮麗的巴洛克,端莊的古典色彩,到發洩情慾的浪漫主義,有如一場跨越時空,不斷轉換場景的旅程,而且所有的音樂,不論是配樂也好,劇中角色的演奏也好,不論是正派的古典作風,或者是逍遙的吉普賽樂曲,都以Anna's Theme為中心點,不斷的衍生與變化,這也使這部配樂在多重的風格中,有一以貫之的脈絡和整體性,加上Joshua Bell出色的詮釋,使這張作品不論是以一部電影音樂,或者以一張音樂專輯看待,成績都是相當出色傲人的。
長按三秒 關注馨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