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兩種動物打起來誰贏誰輸,有兩個前提條件,首先得遇得著對方,其次要能打得起來,靈長類和大型貓科動物要打架,當然也得先滿足這兩點。
對戰的前提條件
打個比方,我們都知道生活在非洲的大猩猩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靈長類動物,個頭兩米有餘,體重四五百斤,兩臂張開跟身高一樣,尤其是銀背大猩猩,一巴掌震碎鋼化玻璃的事也不是沒有發生過。
論身體條件,能和大猩猩對抗的當屬獅子。但是雖然都在非洲,大猩猩和獅子的活動範圍交集並不多,前者在山地或者叢林,後者則在草原,遇見都不容易,更別說打起來了。再者,即使二者相遇了,大猩猩吃素,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是它的主要食物來源,偶爾吃點昆蟲和鳥蛋,對其他肉類不感興趣,所以不會了食物去跟獅子搏鬥。獅子雖是食肉動物,但是它也會根據獵物的大小進行權衡,非到萬不得已,不會貿然向和自己體型差不多的大猩猩發起攻擊。
退一萬步講,大猩猩真的跟獅子打起來了,戰鬥可能會進行得很快,大猩猩打架靠掄胳膊,還得擺半天架勢嚇唬人,獅子靠突襲咬脖子,可能還沒等大猩猩準備好,就被獅子鎖喉了。
真能打起來的狒狒和非洲豹
如果說大猩猩和獅子的對抗是想像出來的,那狒狒和非洲豹打架就是實打實上演。
狒狒和非洲豹的對抗在非洲草原上很常見,它們之間的衝突往往都是為了食物,雖然非洲豹的獵殺是狒狒種群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但狒狒殺死非洲豹也時有發生,根據靈長類動物學家的觀察,狒狒與非洲豹的勝敗,與衝突發生在白天還是黑夜有很大的關係。
被殺死的狒狒
雄性成年狒狒的體重大約120斤,身體長度可達1米左右,在白天,它們經常會呲著尖牙衝向非洲豹,如果在戰鬥中取勝,獲勝的狒狒就能獲得豹子們藏在樹間的肉。據靈長類動物學家柯特·巴斯(Curt Busse)的一項觀察,狒狒在白天襲擊非洲豹的次數達到了11次,其中有4次狒狒都成功殺死了非洲豹;另一位研究者的觀察數據與之相近,在大約30個月的時間裡,他觀察到了14次狒狒對豹子的攻擊行為,其中5次造成非洲豹死亡。
以上所說的重要前提是:白天。到了晚上,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非洲豹成了夜的主宰。首先,狒狒到了晚上,甚至是從黃昏開始,就不會再像白天那樣衝向非洲豹,而是躲在樹上或者懸崖邊,一旦有風吹草動,就會靠呼喊通知群體內的成員進行躲藏。
站在懸崖上的狒狒
非洲豹則會用一晚上的時間獵殺狒狒,尤其是獵殺開始的前幾個小時,豹子的捕獵成功率極高。狒狒既無法保護自己,更無力照顧幼崽,巴斯的統計數據顯示,每年至少有8%的狒狒種群因為豹子的捕獵而消失。
古人類的情況如何?
狒狒雖然和人分化得很早,不像黑猩猩與人類的相似度那麼高,但是從狒狒的生存境況上,能夠猜測200萬年到100萬年前古人類的生活,那時候豹子對狒狒和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很大的威脅,人類的處境可以用兇險來形容,活著就是每天最重要的事情。
然而另一方面,為了活下去而進行的捕食與被捕食,也讓古人類獲得了更多的生存技能,既要得到更多吃的,還要避免被別的動物當成吃的,要想獲得食物,赤手空拳、單打獨鬥肯定不行,所以要利用雙手、製作工具、集體合作,要想不淪為他者的食物,還得腿腳靈便。可以說在捕食和被捕食中,人類不斷地演化,並習得了更多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