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印鹹在延安為毛澤東拍照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攝影和電影在中國屬於一種高科技時尚藝術,藉助聲光電,演繹真善美,具有綜合性和大眾化藝術特徵。延安革命隊伍與現代時尚文化基本保持同步,國內外電影藝術家關注延安,奔赴延安,聚焦延安,革命隊伍裡諸多攝影愛好者組成專業或業餘電影組織,有力推動了延安電影攝影藝術發展。延安時期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影像文獻資料,其範圍涉獵之廣泛、題材內容之豐富、表現生活之深刻、記錄時代之真切,都是此前中國革命歷史所沒有過的,主要歸功於延安電影團攝影師和革命隊伍裡攝影愛好者們艱苦卓絕的工作。
1938年4月1日,陝甘寧邊區抗敵電影社在延安成立,高朗山、趙品三為正副主任,艾丁為秘書長兼總務部長,徐小冰(徐肖冰)為技術部長。該社籌備工作始於1937年8月,曾擬名西北電影社,其間因故停頓了。正式成立會上,該社宣布其主要任務是「用抗戰中血的經驗來教訓全國人民更堅決地抗戰;告訴全世界人民,中華民族在為正義而戰,以博得他們的同情和援助」。該社主要成員除徐肖冰為專業人員外,其他都屬於攝影愛好者,他們分別有各自的本職工作,處於戰爭環境,工作調動頻繁,影響了電影攝影藝術交流。該社曾在八路軍漢口辦事處、西安辦事處設立聯絡點,接收電影攝影愛好者工作聯絡和專項捐贈。受器材設備、專業人才等條件限制,該社實際開展活動有限。
1938年8月,上海進步電影人士袁牧之、吳印鹹來到延安,並帶來了從香港採購的電影拍攝器材,以及接受荷蘭國際友人伊文思贈送的攝像設備。與此同時,王稼祥從蘇聯也帶來攝像器材和電影拷貝。在人才、設備都齊備的情況下,1938年9月初,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在延安成立,邊區抗敵電影社隨之解散。
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列入八路軍正式編制。時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副主任譚政兼任電影團團長,總政秘書長彭加倫協助管理具體工作。紅軍老戰士李肅擔任政治指導員,袁牧之負責藝術指導,吳印鹹、徐肖冰為攝影。1938年12月,肖向榮調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具體領導電影團工作。1942年5月,中央軍委決定成立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整建制編入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部,更名為「聯防軍政治部電影團」(簡稱「聯政電影團」)。抗戰勝利離開延安後,人們為強調電影團及其特殊的時代意義和歷史影響,習慣稱之為「延安電影團」。
延安電影團成立後,立即開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拍攝工作。1938年10月1日,紀錄片第一組鏡頭在黃帝陵拍攝,旨在告知天下,中國共產黨人誓為抗日救亡之先驅,喚起炎黃子孫愛國熱情,動員全國軍民奮起抗戰。在拍攝完延安地區的全部素材後,按照計劃,攝影隊深入華北敵後根據地進行拍攝。在隨後一年多的時間裡,電影團成員東渡黃河,進入晉綏、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櫛風沐雨幾千裡,穿越敵人重重封鎖線,跋山涉水走遍了八路軍所轄的晉西北、晉北、晉東北、冀西、雁北、平西等地區。電影團成員被邊區軍民奮勇抗日的精神深深感動,拍攝了大量珍貴的影像素材和照片,甚至在遊擊隊的掩護下,深入到北平附近的南口,拍攝了日本侵略軍的裝甲列車在鐵路線上巡邏的畫面。在晉察冀根據地,攝影隊跟隨白求恩從冀西轉戰冀中,前後將近兩個月,留下了很多經典的影像資料。
1940年5月,鑑於延安不具備電影後期製作條件,黨中央決定派袁牧之和冼星海赴蘇聯,進行《延安與八路軍》後期製作,並學習考察蘇聯先進的「紅色電影」和音樂製作及管理經驗。遺憾的是,他們到蘇聯不久,莫斯科遭遇德國法西斯入侵,在慌亂的撤退過程中,已基本製作好的《延安與八路軍》底片樣片散失了。後來,經過五年的漂泊流浪,袁牧之輾轉回到延安,冼星海不幸病逝他鄉,享年40歲。
1942年延安大生產運動中,電影團拍攝製作了大型紀錄片《生產與戰鬥結合起來》(又稱《南泥灣》)。在膠片緊缺的情況下,吳印鹹精打細算,最終用1500英尺正片完成拍攝任務。影片真實記錄了三五九旅向滿目荒涼的南泥灣進軍,戰士們風餐露宿,在荊棘叢生的荒野燒荒墾地,開挖窯洞,修路築橋,燒炭造紙,以及創辦其他各種手工業作坊。影片還穿插了延安黨政機關、學校的大生產運動。經過艱苦的大生產運動,影片結尾是陝北晴朗的秋天,南泥灣變成陝北江南,五穀豐登,瓜果遍地,牛羊成群。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後的八路軍戰士們,學習文化,練兵習武,決心要打敗日本侵略者。
1943年2月4日晚,《生產與戰鬥結合起來》在王家坪中央軍委禮堂舉行首映式。儘管是用放映機放映畫面,用留聲機播放音樂,用擴音機現場解說,三者互相配合而成的「有聲電影」,依然引起現場觀眾們的熱烈歡呼和陣陣掌聲。此後,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巡迴放映,受到廣泛好評。2月5日,延安《解放日報》報導了影片製成上映的消息,引起邊區各界的關注。重慶《新華日報》即時轉載,在國統區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徐肖冰在華北抗日前線拍攝的百團大戰,八路軍指揮農民們拆毀日本侵略軍的鐵路交通線
延安電影團下設攝影隊和放映隊。從1938年到1946年的前後八年時間裡,延安電影團克服了物質上、技術上和生活上的各種困難,還拍攝了《陝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張浩同志出殯》《九一運動會》《延安女大》《日本工農學校》《延安秧歌運動》《延安群眾向朱總司令獻旗》《劉志丹移靈》《陝甘寧邊區生產展覽會》《延安工業生產》《紀念抗戰暨追悼陣亡將士大會》等新聞素材,同時還拍攝了數以萬計的反映延安和抗日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內容的照片,巡迴放映了十幾部蘇聯早期電影和美軍觀察組贈送的電影拷貝,包括一些彩色卡通動畫片。
電影團辦公地點,位於延安北門外鳳凰山北頭的幾孔窯洞裡。工作人員因陋就簡,發揮了無限的創造精神,在窯洞裡完成了手工式的影片製作和照片衝洗、印放工作。電影團還舉辦了兩期攝影培訓班,自己編寫教材,先後培養出五六十人的攝影隊伍。
除專業電影攝影活動外,延安還有很多個人攝影愛好者。他們中有的人早在紅軍長徵之前,就已經有個人照相機,熟悉拍攝衝洗加印全流程;有的是在革命隊伍裡,受到攝影專業人士影響,學習攝影,尤其是從戰場上繳獲到攝影器材,經組織安排交給哪位同志使用,往往會成為大受歡迎的時髦。
1937年9月,平型關戰役,八路軍成功伏擊日本侵略軍,繳獲大量戰利品中有一架德國造的萊卡照相機,被送到太行山抗日前線總指揮部。照相機交給了會拍照的趙品三。趙品三多才多藝,曾在江西中央蘇區主持設計紅軍軍服,創辦紅軍「八一劇社」。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後,他在山西太原接待徐肖冰參加八路軍,朝夕相處一段時間裡,學習了攝影技術。輾轉回到延安,擔任西北青年救國會軍事部長兼西北抗日劇社總社長,1941年任中央軍委秘書廳副秘書長,攝影是其業餘愛好。革命生涯,戎馬倥傯,他們隨身帶著照相機,留下許許多多現場影像照片。
抗戰勝利後,1945年10月,延安電影團派出錢筱璋、田方、許珂等人組成先遣小組,隨軍前往東北執行接收偽滿電影事業的任務。1946年6月,延安電影團大部分成員前往東北,參加東北電影製片廠的籌建工作。同年7月,中央宣傳部決定成立延安電影製片廠,歸屬西北局領導。該廠受命組織拍攝電影故事片《邊區勞動英雄》,安排編導、演員到吳家棗園深入生活,在延安南門外七里舖山溝裡找到一個村莊,作為外景基地,同年9月正式開機拍攝。受戰爭影響,拍攝工作停止。1947年1月,該廠主要技術人員組成隨軍攝影小組,拍攝一批西北戰場軍事素材,留下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
為了完成西北戰場紀錄片的衝洗印製,學習電影技術,為西北電影廠培養幹部,1947年10月成立西北電影工學隊。地址在當時中央西北局和中央晉綏分局駐地興縣北坡村,成員包括來自原延安電影製片廠的技術骨幹,以及先後從陝北的抗戰劇團、綏德文工團,晉綏地區的戰鬥劇社、七月劇社等單位調來的文藝青年,共約30餘人。經組織安排,該機構成員長途跋涉八個月到達東北電影廠,學習電影各部門技術。兩年後,學員們回到西北從事電影工作,成為西安電影製片廠的源頭。(本文摘自《檔案春秋》2019年第九期)來源:文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