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這個問題,是弄混了「嫡親公主」和「嫡公主」這兩個概念。
差一個字,難道意思不同嗎?真的不同。
「嫡公主」是指皇后所生的公主。「嫡」就是指正妻、以及正妻所生,區別於「庶」。在清朝,嫡出公主一般會被封為「固倫公主」,而庶出的公主一般會被封為「和碩公主」(當然不是絕對的,偶然也有例外)。
溫宜公主的生母是曹貴人,養母是端妃。不管從哪一方面來說,她都是「庶公主」,將來會被封為「和碩公主」的。
而「嫡親」兩個字,並不考慮嫡庶的問題,只是指血緣上的親近,相當於「親生的」。
《紅樓夢》裡鳳姐恭維黛玉:「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難道只有嫡出的孫女才能像賈母,庶出的就不像了?
還是在《紅樓夢》裡,薛蟠進京時考慮:「我正愁進京去有個嫡親的母舅管轄著,不能任意揮霍揮霍」,難道母舅是大老婆生的,就管著外甥;是小老婆生的,就不管外甥了?
《兒女英雄傳》裡也有,而且更多:
張金鳳對何玉鳳說:「姐姐,便是你我,又合嫡親姐妹差些甚麼?」強調感情好,只能是正妻所生?侍妾生的姐妹感情就好不了了?
褚大娘子說:「今日之下他倒作了你老人家的嫡親女兒,我這乾女兒可倒漂了,我越瞧越有點子眼兒熱」,和「乾女兒」對比,只能是「親女兒」,難道侍妾生的女兒就不能對比了?
說了這麼多,我們該了解,「嫡親女兒」「嫡親公主」的含義,與嫡庶無關,只是強調親生、有血緣關係而且。
回到《甄嬛傳》裡來。正如甄嬛分析,歷史上和親的公主很多,但大部分是造反宗室女、或者乾脆是宮女,收為養女,給個公主的封號,讓她們去和親。前者如文成公主,是宗室江夏王的女兒。後者如王昭君,本來只是漢宮的一名宮女。
而溫宜公主這裡呢,甄嬛卻威脅曹貴人:你看現在去和親的某某公主(人家有名號的,我忘了),是雍正的妹妹,是先帝的親生女兒。那麼你的女兒溫宜公主,雖然是雍正親生,是「嫡親公主」,但也有可能被遠嫁和親!以此來威脅曹貴人,逼迫她向自己投靠。
當然,這個情節是有漏洞的,經不起推敲。後宮寵辱無常,甄嬛就算一時得寵,又怎能保證數年之後、溫宜公主婚嫁的時候,她還能在皇帝面前一言九鼎、有那麼大的影響力?而聰明如曹貴人,又怎麼會料不到這一點?憑什麼甄嬛說什麼,她就信什麼?沒有一點自己的判斷能力?
沒辦法,甄嬛帶著主角光環,她就是說什麼是什麼。哪怕有漏洞,也得以她所說的為準。
但是,她說溫宜公主是「嫡親公主」一點,不管是在劇中,還是在史實中,都是合情合理、沒有漏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