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下雨農民愁」是農村的一句老話,他提醒農村人民要注意「秋分」上的氣候變化:如果是晴天,那是好的;如果是雨,對當前的農業活動是有害的。「秋分」是什麼?不用說,他是24個節氣之一,國家也把他定為「農民豐收節」。
根據這句古老的農村諺語,農村人在「秋分」這一天歡迎晴天多於雨天。是六日,正好是「秋分」的節氣,不幸的是,只是一個雨天,按照農村老話講,以下農村地區會讓農民朋友們操心一段時間,為什麼?
人們通常說:「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分節氣過後,農村居民進入秋收和秋季種植的旺季,無論是秋收還是秋播,很多事情需要在晴天中完成,也需要陽光輻照,秋分來臨後,許多地方的氣溫會逐漸下降,天氣也會越來越涼爽,這對於秋收在農村地區相比秋種,有一些不利之處。如果陰雨連綿的天氣再發生,對農民的農業活動危害更大。
過去科技手段不發達的時候,老祖宗根據秋分前後多次天氣變化對農作物造成的不利影響,總結和提煉了「秋分下雨農民愁」,在過去的歷史背景下,還有很多原因!
其實,理解這句話並不難,我前面說過,秋分過後,天氣本身會逐漸降溫,氣溫也會逐漸下降;如果雨天在秋分前後幾天出現,甚至是連續降雨一段時間,這必然會加速氣溫的降低和天氣的降溫,這將加速作物的成熟最後的和收穫農業,空氣乾燥和一些秋季作物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當農民看到雨天在秋分出現時,他們當然會擔心。
例如,許多海拔較低的地方已經收穫了玉米,在我們高海拔地區,我們剛剛進入玉米的收穫期。之前,農村機械化程度較過去有了很大提高,最多兩天就能完成收成,下雨或不下雨對玉米收成的影響不是太大,但在過去,他是完全不同的,每戶至少需要10天半個月才能收穫玉米,如果秋分下雨,可能會連續出現雨天,因此收穫工作不得不推遲,如果降雨量過多,成熟的玉米會被雨水浸泡,可能會發芽甚至發黴,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給農民造成損失。
農村人都知道,當我們收穫玉米時,我們必須立即為小麥播種做好準備,秋分雨帶來的氣溫下降不利於小麥在田間的生長發育,如果小麥種子在冬天前生長不好,冬天很容易凍傷甚至凍死。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過去落後的生產活動中,秋分雨確實對秋收和秋播產生了顯著影響,因此一旦遇到這樣的天氣,過去的農村地區基本上只能「望天吃飯」,不能起作用。在現代農業中,情況就不同了,隨著農業科技和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可以用很多科學手段來應對!
結論
「秋分下雨農民愁」是一句很有道理的農村諺語,當然這需要在過去的農業生產條件和氣象條件下,才能有一定的準確性;同時,我們地域遼闊,各地氣象差異大,所以這句農村諺語只能在局部地區科學化。實際的秋分雨對中國農村地區並不總是壞事,有的地方可能效果不好,有的地方卻有好的一面,不能一概而論。
那麼,在你的家鄉,秋分是好事還是壞事?歡迎分享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