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小玲
從川西高原到川南丘陵,蜿蜒盤旋的沱江,為內江留下「九曲十一彎」的甜城湖美景。過去,沱江身著素衣,滋養著一代代內江兒女。然而隨著經濟發展,母親河變得不再澄澈。
「作為全省唯一將沱江作為城市飲用水水源的地級市,作為全國老工業基地,內江如果過不了沱江流域治理這一關,就過不了轉型關、發展關、時代關。」內江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用情書寫沱江流域綜合治理和綠色生態系統建設與保護「世代工程」的美麗篇章,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提高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分值
沱江是內江的根脈。坐落在甜城湖邊的「沱江船工號子」雕塑,展現了近2000年的內江建城史,也概述了一部與水相生、與水為伴、因水而興的歷史。
2016年年底,內江市委作出一個決定,推進內江沱江流域綜合治理和綠色生態系統建設與保護。
在內江這片土地上,這個決定被稱為「世代工程」。而在內江市委書記馬波看來,他對「世代工程」有著自己的理解。
他認為,抓「世代工程」,就是要本著對腳下這片土地負責、對歷史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的理念,一代一代抓下去。「抓『世代工程』,就是打造綠色發展內江實踐方案的『升級版』。」
發力要發在點子上。結合自身實際,內江市牢牢堅持「三個三」,即堅持水汙染治理、水環境保護、水生態建設「三位一體」,突出解決水的問題;堅持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努力實現保護治理與發展同頻共振;堅持黨政、企業、公眾「三方共治」,促進流域治理常態長效,扭住重點、集中攻堅,打好「組合拳」、打好主動仗、打好「操作牌」。
為全面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內江市建立完善生態環境損害擔責、追責體制機制。2019年,將生態文明建設在綜合目標績效考核中的分值由2018年的24分提高到28分,並強化履職盡責跟蹤管理,對考核結果排名靠後的部門進行約談。
推進400多個重大項目,開展綜合整治
水,是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近年來,為保障沱江清水綿延、永續利用,內江集中攻堅水汙染治理、水環境保護和水生態建設,深入整治突出環境問題。
治理為先,法治先行。2017年12月,沱江流域第一部加強水資源保護和管理的法規——《內江市甜城湖保護條例》獲批通過,並於2018年3月1日正式施行,為內江撐起綠水青山法治「保護傘」。
科學治水源於項目推進。在《內江市沱江流域綜合治理和綠色生態系統建設與保護規劃(2017-2020年)》引領下,2018年10月,內江舉行沱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籤約儀式,準備投資62億元,運營維護沱江流域市政設施、打造園林綠地、開展汙水處理和黑臭水體整治,打響推進沱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重要之戰。近年來,通過掛出「施工圖」等方式推進工程進度,涉及400多個重大項目,總投資近1450億元。
同時,結合黑臭水體治理,積極打造沿岸景觀,讓一些黑臭水體變成了城市生態廊道、綠色玉帶。清溪溼地公園、花萼溼地公園等一批綠色公園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成為內江「治水」的碩果。
向外,內江市推進流域共治,跨界保護沱江。與兄弟市州聯繫對接,與成都市、資陽市安嶽縣等籤訂沱江流域聯動治理合作框架協議,同步推進流域聯防共治。
向內,統分結合、市縣聯動、全民動員。全面推進河長制,分級設立3587名河(庫)長,同時,創新建立河(庫)長制工作基層監督員、巡查員隊伍,設立河警長、企業河長、市場河長,各崗位人員積極發揮作用,共同呵護沱江清水。
「擠、引、爭、考」四招化解資金難題
如今的沱江,碧波蕩漾、美不勝收。而這一江清水背後,是各種資源的投入。
「沒有投入,搞環保是不行的。」馬波說,內江是一個欠發達地區,財力比較薄弱。化解環保資金「難題」,內江主要靠「四招」——「擠、引、爭、考」。
其中,「擠」就是在財政預算中擠出一部分,勒緊褲腰帶,投入到生態環保建設中來。
「引」即篩選一批有明確收益的項目,拿出來與社會資本合作。例如,沱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城鄉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兩個PPP項目,涉及152個子項目。在其總投資85億元中允許社會資本投入80億元,年底將實現城市汙水處理率92%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的目標。
「爭」就是積極爭取國家和省裡支持。內江被納入全國首批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兩個國家級試點,共爭取到國家專項資金6億元。
「考」就是建立健全績效評價考核機制。對20%推進較快的項目進行獎勵、對20%滯後的項目給予懲罰。「這樣大家的幹勁就更足了。」馬波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幹出來的,更是實打實拼出來的。馬波表示,近3年多來,「世代工程」讓老百姓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變化。
桃花水母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對水質的要求比較高,須無毒、無害、潔淨。它已經連續兩年大批量地出現在東興區的蛟龍湖。這是內江生態環境改善的一個縮影。
治汙須治本。推進產業轉型,帶動源頭減排便是治汙之本。目前,內江3個國家級園區發展勢頭好,新材料、新裝備、新醫藥、新能源和大數據「四新一大」產業成長壯大,全國最大的「內江黑豬」種群基地、全國最大的無花果全產業鏈集中發展區等加快發展。這些產品的電商網絡交易額居全省第3。
加快建設成渝綠色發展重要功能區
隨著「世代工程」的推進,內江斷面水質持續鞏固提升,空氣優良天數顯著增加。
2019年,內江首次進入國考斷面水質全達標市(州)名單,首次躋身大氣環境質量達標城市,水質改善幅度居全國第27位、全省第2位,大氣環境質量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居19位。今年1至4月,沱江老母灘斷面、資中球溪河口斷面水質均為Ⅲ類,空氣優良天數率85.1%,較去年同期增加6天。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內江的目標並不僅限於此。目前,國家、四川省正大力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對內江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如何當好「雙城記」中的綠色先鋒?內江已立好坐標,作出建設「一樞紐、兩中心、三基地、四區塊」,實施「五項重大行動計劃」的總體謀劃。其中,內江把加快建設成渝綠色發展重要功能區擺在重要位置。
「具體抓手是打造成渝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成渝現代製造業配套基地、沱江流域生態文化走廊『兩基地一走廊』。」馬波說,未來,一個經濟繁榮、綠色生態、疏朗開放、靈秀博雅的濱水宜居大城市,將在成渝城市群中卓然崛起。「到那時候,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會更感受到內江的安逸和舒適。」
馬波相信,內江的綠色發展之路會越走越好,「世代工程」能夠變成內江百姓「世代相傳「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