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內江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把確保沱江一江清水向東流作為實現城市永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大力推進內江沱江流域綜合治理和綠色生態系統建設與保護「世代工程」,著力構築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內江沱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便是內江推進沱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和綠色生態系統建設與保護「世代工程」的具體舉措。
總投資60餘億元的內江沱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將建設包括103座城鎮生活汙水處理廠、500餘公裡汙水管網、11條黑臭水體治理、12.5公裡生態河堤、116萬平方米公園綠地建設和河岸生態修復等135個子項目。
花萼溼地公園(中、北段)工程:
順利復工,力爭早日建成
作為內江沱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重要內容,花萼溼地公園(中、北段)工程於2月25日正式復工。
花萼溼地公園位於沱江東岸,南起於新壩大橋,北止於花園灘大橋,全長2.1公裡,佔地面積約350畝。其中,北段由花萼樓、親水平臺、親水棧道、景觀園路、景觀亭、運動場、停車場及公園內給排水、亮化、綠化、小品(專業術語)、指示牌等配套設施組成。
3月20日上午,晴好天氣下,花萼溼地公園(中、北段)工程建設如火如荼。施工現場,伴隨著機器設備的運行聲,戴著口罩和安全帽的工人們正在對服務用房內外部裝修作業,花萼樓、親水棧道的施工也在同步進行。據建設單位四川水匯生態環境治理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陳家傑介紹,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工人已充分到崗,順利恢復施工。
「復工的順利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要做哪些準備、完善哪些申請材料、現場防控如何管理……政府部門通過現場指導和召開會議的方式給予我們幫助,確保工地管理有序、建設進展正常。」 陳家傑告訴記者,截至目前,該工程已完成綠化35000平方米,主園路全部貫通,公廁及服務用房主體完工並通過驗收,配套設施基本完成建設。
在陳家傑看來,項目範圍廣、建設工人多,管理方面更應該注意防控。他說:「只有在保證工人安全的前提下項目才能有序推進建設。按照政府部門要求,復工前,我們對工人的接觸史和流動史做了全面排查,積極籌措口罩等防疫物資。復工後,嚴格執行佩戴口罩、體溫檢測、消毒殺菌等防控措施。」
隨著疫情的緩解,復工遭遇的用工和原材料供應等問題也陸續得到解決。陳家傑表示,接下來,花萼溼地公園(中、北段)工程會加大投入,協調組織更多人力和機械設備,全力推進親水棧道、沿江道路工程、花萼樓建設、綠化種植等施工,加快進度,力爭早日為市民提供一個健身遊玩、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身處花萼溼地公園中已完工區域,沿河堤錯落有致分布的景觀道路映入眼帘,在陽光的照射下,花草樹木生機勃勃,整個環境春意盎然,站在臨坡而建的景觀亭中休憩賞景、感受惠風和暢,十分愜意。
市住建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地原為「花萼村」,是唐朝狀元範崇凱的故鄉。根據這一史實,市住建局委託內江詩詞楹聯協會收集了大量相關歷史資料,在花萼溼地公園(中北段)建設過程中,將修建「花萼樓」,設置範崇凱雕塑和其撰寫的「天下第一賦」——「花萼樓賦」碑刻,種植以藍花楹、紫玉蘭、紫藤等為主的開花喬木,營造出既自然野趣又文化濃鬱的濱江生態溼地公園。
建設過程中,公園會在儘量保留原有自然山體和原生松林植被的基礎上,修建沿江親水步道,開展公園景觀建設,屆時將連接新壩大橋以南已建成的清溪溼地公園和沱江對岸擬建的鄧家壩濱江溼地公園,形成內江新城區超過3000畝的環狀綠色生態走廊,構建內江沱江濱水綠色生態廊道。
經過對沿江河道的綜合治理,不僅改善和美化了內江城區的人居環境,提高了城區的品味和形象,還有效利用河灘土地,拓展建設和發展空間,推進城區綠化、交通、治汙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了城鎮化建設步伐。花萼溼地公園的建設對城市構建和諧健康的生活環境,提升城市功能,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內江沱江流域水環境治理PPP項目:
進展順利,努力實現高水平建設和管理
花萼溼地公園的建設,只是全市沱江流域水環境治理的一個縮影。
3月20日,記者從市住建局獲悉,史家至沱江四橋沱江右岸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正在全力進行防洪堤施工;謝家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一期(兩橋一通道)正在開展橋梁施工;二期(再生水廠)正在開展基坑施工;鄧家壩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中鄧家壩再生水廠已進場;龍凼溝等10條黑臭水體治理正在開展生態修復和生態景觀建設;永興鎮汙水處理場站等100個鄉鎮汙水處理站部分已通水調試,部分正在加快設備安裝……每一項工作的落實都反映了內江沱江流域水環境治理PPP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提高城鎮汙水處理設施水平,推進黑臭水體整治,破解資金瓶頸和後期運營管理難題——昔日的黑臭水體將華麗變身為生態美麗的綠色廊道,曾經的山坡河岸將逐漸演變成功能配套齊全的城市公園……
接下來,我市將繼續按照「統一規劃、全域治理、統籌兼顧、打捆實施」的原則,大力推進沱江流域綜合治理與綠色生態系統建設與保護「世代工程」,為奮力促進人居環境改善、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而實現高水平建設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