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所在水稻穗發芽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年由於全球溫度升高、颱風、暴雨等極端天氣的頻繁出現,穗發芽危害逐年加劇,受害面積不斷擴大,嚴重影響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已有研究發現種皮顏色越深,種子休眠性越強,穗發芽抗性也越強,但目前這種相關性的分子機制仍不明晰。
-
技術「一步到位」 雜交小麥育種產業化再下一城
先正達集團北京創新中心資深研究員呂建團隊1月11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們與先正達種業科學家蒂姆·凱勒赫爾(Tim Kelliher)團隊合作,不久前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團隊開發出首個可商業化使用的父本單倍體誘導技術,這一技術可以大大減少三系小麥(細胞質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雜交制種成本。
-
裴李崗遺址考古發掘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欄圖片均為記者 溫小娟 攝 20世紀70年代末,新鄭裴李崗遺址曾進行過3次考古發掘,填補了仰韶文化以前中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段空白,樹立了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的標尺,被譽為「考古聖地」。 2018年,裴李崗遺址重啟發掘。
-
我國科學家構建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隨著科技的發展,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等在育種中使用的越來越廣泛。近日,一個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構建成功,該平臺由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
-
取得新進展!研究團隊已成功發表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
取得新進展!研究團隊已成功發表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 2020-11-13 10:24:45 來源:中國新聞網 旨在構建全球現生約10500種鳥類基因組圖譜的「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取得新進展。
-
抗戰大後方研究的新進展及新趨向
抗戰大後方研究是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十年來,抗戰大後方的研究受到中外學術界的關注,成為抗日戰爭史研究的一個新熱點。特別是以西南大學中國抗戰大後方研究中心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持續推進抗戰大後方歷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學術進展。 深化了對抗戰大後方的新認識。
-
與野草遠緣雜交的彩色功能性小麥,在「小麥之鄉」溫縣開種啦!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巖 通訊員 高昕 許曉雨將數十種野草資源與普通小麥遠緣雜交,培育而成的功能性非轉基因小麥品種,你見過嗎?11月6日,在「小麥之鄉」溫縣番田鎮舉行的河南大學特色小麥溫縣試驗基地揭牌暨開播儀式上,這種與眾不同的特殊小麥開始播種,有望在不久之後登上大家的餐桌。
-
BR調控側根發育提高植物鹽脅迫耐受研究取得進展
該研究揭示了油菜素甾醇激素信號調控細胞壁重構參與側根原基的起始來響應鹽脅迫的新機理。油菜素甾醇在植物生長發育中有重要作用,參與調控植物發育的多個方面,包括莖葉和根的生長、維管組織的分化、育性、種子萌發、頂端優勢、光形態建成等。此外,在介導植物對環境脅迫的響應中有關鍵作用。
-
武漢大學與旁遮普大學紅蓮型雜交水稻聯合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為了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打破遺傳瓶頸,促進紅蓮型雜交水稻品種的更新換代,推動中巴兩國雜交水稻科技成果轉化,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中國貢獻,朱仁山於2018年初開始在巴基斯坦試種紅蓮型雜交水稻。兩年的試驗示範數據顯示,新一代紅蓮型雜交水稻品種綜合性狀全面優於巴基斯坦主推品種。
-
【研究亮點】半導體激子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iChEM副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團隊在半導體光催化劑激子效應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研究人員報導了結構限域效應在設計激子材料中的重要作用,並通過晶面工程實現了材料的激子過程調控及其光催化性能優化。
-
植物表觀基因組研究進展
按:本文關注植物表觀遺產基因組層面的研究進展!摘要: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是指在核苷酸順序不改變的條件下,可以調控基因的表達,包括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核小體DNA排列、染色質重塑、非編碼RNA等。
-
滬科學家「抗衰老基因」研究取得新進展
上海科研人員以衰老過程中的行為退化為切入點,進行了全基因組遺傳篩選,相關研究成果以《兩個保守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妨礙健康衰老》為題,於北京時間27日凌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在線發表。最近幾年,研究人員發現壽命的延長,並不意味著衰老時行為能力、健康狀況的「延長」。衰老過程中行為退化的機制到底是什麼?相關研究還很少。
-
破譯棉花的基因密碼(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他設計合成了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蘇雲金芽孢桿菌單價、雙價、融合抗蟲基因,並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適合產業化應用的轉基因三系雜交抗蟲棉分子育種技術體系,引領我國棉花育種領域不斷突破;他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前段時間,我國北方產棉區迎來了豐收季,一朵朵潔白的棉鈴結滿枝頭。「海南基地的棉花長勢不錯,過段時間就要準備授粉、選種了。」安排完下個階段的工作,郭三堆才安下心來。
-
現代小麥得了什麼「病」?
,出現了一項特別的疏漏:小麥和其他作物經過基因重大改造後,新創造出來的品種並沒有在動物或人體上進行安全測試。在努力增加產量的同時,植物遺傳學家深信雜交後的產品供人使用安全無虞……。依據農業遺傳學家的研究發現,雜交小麥與它們的父母株種的蛋白質成分,會發現這些後代的蛋白質,雖然約有95%與父母相同,但有5%很特別,在它們的父母品種裡都找不到,尤其是小麥麥質蛋白,在雜交過程中經歷相當大的結構改變。
-
環狀RNA/DNA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科學家們近年在環狀DNA/RNA研究領域取得的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o在內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一種病毒具有無法識別的基因,這使得它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但是,我們真正知道多少種病毒?另一個研究團隊剛剛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它們潛藏在數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研究者表示,這些發現說明了我們對病毒「還有很多仍然需要去了解」。Abrah?o在搜尋巨病毒時發現了這種病毒。巨病毒的大小與細菌相當。2003年,它們首次是在變形蟲中發現的。
-
幾種複雜天然產物的全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幾種複雜天然產物的全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6:53:40 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馬志強課題組在幾種複雜天然產物的全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於
-
日本批覆基因編輯番茄上市,什麼是基因編輯和氨基丁酸?
翻譯成人話就是,它能夠精確地修改特定的基因。1.2、主要進步是準確和高效基因編輯說到底其實就是一種基因幹預或者說改變,我們知道「雜交」育種也是一種基因優化的過程。具體來講就是,用改造過的核酸酶(俗稱「分子刀」),把指定位置的基因鏈截斷,植入想要的基因,誘導修復,修復的過程有可能將想要的基因完美地接到想要的位置。舉個例子,我們知道我們平時吃的小麥,也就是六倍體普通小麥,是由其祖先一粒小麥、山羊草、節節草通過兩次屬間雜交,並經染色體自然加倍進化而成。
-
《小麥赤黴病》一書出版
縱觀全書,其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第一,權威性強,是關於小麥赤黴病研究最全面、最系統的專著。我國研究小麥赤黴病已有半個多世紀,研究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國際赤黴病大會先後召開了5屆,其中兩屆在我國召開,作者馬鴻翔研究員3次擔任大會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