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所在水稻穗發芽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12-23 食品夥伴網

  近年由於全球溫度升高、颱風、暴雨等極端天氣的頻繁出現,穗發芽危害逐年加劇,受害面積不斷擴大,嚴重影響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已有研究發現種皮顏色越深,種子休眠性越強,穗發芽抗性也越強,但目前這種相關性的分子機制仍不明晰。

 

  近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方軍課題組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發表題為Transcription Factors Rc and OsVP1 Coordinately Regulate Preharvest Sprouting Tolerance in Red Pericarp Rice的研究文章,從分子水平上提供了種皮顏色與穗發芽抗性存在相關性的實驗證據。

 

  該課題組前期獲得一個穗發芽突變體,通過與休眠性強的水稻品種(紅色種皮)雜交進行基因定位過程中發現:紅色種皮的後代中出現種皮顏色變淺,穗發芽率降低的現象。基因分析確定:控制穗發芽的基因為OsVP1,是ABA信號途徑重要的調控因子;控制種皮顏色的基因為Rc,是調控紅色種皮主要成份——原花色素生物合成的轉錄因子。在紅色種皮的Rc代換系中,ABA含量略有上升,但ABA信號基因表達明顯上升,OsVP1基因表達上升尤其顯著。進一步研究發現紅色種皮抑制穗發芽的現象與OsVP1、Rc及另一個調控因子OsC1之間協同相互作用有關,這三個基因通過促進原花色素的生物合成和ABA信號的感知,從而增強了種子對ABA的敏感性,最終抑制穗發芽;該機制在小麥中也相對保守。本研究是該團隊在前期系統克隆了穗發芽基因PHS1-PHS4、PHS8、OsCNX1 和 OsCNX6的基礎上(Plant J, 2008、Plant J,2018、New Physiologist,2019),進一步通過研究OsVP1、Rc以及OsC1基因相互關係,從分子水平上建立了種皮顏色與穗發芽抗性的聯繫,推動抗穗發芽分子機制研究取得了新的進展。該項研究為禾穀類作物抗穗發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也為保障糧食品質和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已出站博士後王晶為論文第一作者,方軍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國家重點研發項目、黑龍江省傑出青年基金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的資助。(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21/acs.jafc.0c04748)

相關焦點

  • ...張慶偉主持會議聽取東北地理所黑土地保護工作匯報---中國科學院
    黑龍江省黑土耕地保護落實工作小組成員單位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相關專家參加會議。  東北地理所專家以「創新黑土地保護利用理念,打造黑土地保護利用『龍江模式』」為題做了匯報,提出適合黑龍江省的黑土地保護利用「龍江模式」,包括松嫩平原中東和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區的「黑土層保育模式」、松嫩平原中部的「黑土層培育模式」、松嫩平原西部的「四免一松保護性耕作模式」以及環大小興安嶺和張廣才嶺的「坡耕地控蝕增肥模式」,同時,介紹了東北地理所在黑土地監測、研究、保護與利用技術方面的工作基礎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5-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但是,隨著新技術對高性能鐵電材料需求的增加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探索新型無鉛鐵電材料體系變得越來越迫切。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董顯林和王根水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新型、高性能、無鉛鐵電材料(Ag0.935K0.065)NbO3(AKN),該材料比目前所用的含鉛鐵電陶瓷具有更高的能量存儲密度和更好的溫度穩定性,可用於能量存儲和爆電換能。
  • 南京古生物所在華北寒武紀奇蝦類研究中取得進展
    寒武紀中期是赫德蝦類形態和生態演化的關鍵時期,了解這一時期不同地理區域之間赫德蝦類的多樣性非常重要。由於赫德蝦類非礦化的身體僅能在特異埋藏化石庫中保存,而寒武紀中期全球特異埋藏化石群主要集中分布在勞倫大陸(Laurentia,今北美大陸的主體),當前對這一時期其他地理區域的赫德蝦類了解甚少。
  • 維大力在呼倫貝爾水稻上的應用效果研究報告
    海拉爾區)摘要:2020年從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引進維大力大量元素水溶肥,在阿榮旗新發鄉大有莊村靠山組水稻生中應用,水稻育苗期採用常規生產浸種方法+維大力大量元素水溶肥料375g/hm2),水稻破口期噴施維大力大量元素水溶肥料750 g/hm2處理方法,結果表明:水稻應用維大力浸種後較對照早發芽1天,發芽整齊,稻苗粗壯,葉色深綠;維大力處理後較對照株高增加3.86%、有效穗數增加
  • 武漢大學與旁遮普大學紅蓮型雜交水稻聯合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為了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打破遺傳瓶頸,促進紅蓮型雜交水稻品種的更新換代,推動中巴兩國雜交水稻科技成果轉化,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中國貢獻,朱仁山於2018年初開始在巴基斯坦試種紅蓮型雜交水稻。兩年的試驗示範數據顯示,新一代紅蓮型雜交水稻品種綜合性狀全面優於巴基斯坦主推品種。
  • 傅向東:破譯水稻少肥高產密碼
    春節期間,一則「傅向東團隊發現赤黴素信號傳導新機制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新聞淹沒在疫情防控的信息裡,但這一新發現還是在業內引起較大關注。 這一篇榮登《科學》雜誌封面的文章,深化了對植物赤黴素信號傳導和氮素響應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機制的理解,是傅向東團隊十多年來深耕赤黴素和氮素協同調控水稻生長發育機制的又一重磅成果。
  • 嫦娥五號搭載的水稻種子發芽,航天育種技術 100% 原創
    之家 舉報   IT之家12月28日消息根據微博 @中國探月工程今日消息,嫦娥五號搭載的水稻種子已經試種發芽
  • 中國科大等在納米諧振子的聲子模式相干操控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納米諧振子聲模相干操控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教授郭國平、副研究員宋驤驤、鄧光偉(現電子科技大學研究員)等人與美國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教授田琳,以及本源量子公司合作,實現了空間上非直接連接的諧振子之間的聲子模式相干操控。
  • 全球內流區水儲量變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宋春橋研究員同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和奧地利五國的科學家們組成的研究團隊在《Nature Geoscience》上發表研究論文,利用GRACE重力衛星觀測,結合光學遙感、多源測高衛星資料及水文模型,定量估算了全球內流區總水量及地表水、土壤水與地下水層三個主要水文要素的儲量變化
  • 【研究亮點】半導體激子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iChEM副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團隊在半導體光催化劑激子效應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研究人員報導了結構限域效應在設計激子材料中的重要作用,並通過晶面工程實現了材料的激子過程調控及其光催化性能優化。
  • 青海省藏藥研究重點實驗室建設取得新進展
    圖為實驗室內的藏藥研究樣本。 李江寧 攝中新網西寧12月23日電 (李江寧)據青海省科技廳23日消息,日前,青海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海省藏藥研究重點實驗室」項目(以下簡稱實驗室)進行了驗收。
  • 化學所侯劍輝課題組在氯取代有機光伏材料設計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得益於新材料的發展,OPV電池的光伏效率取得了大幅提升,表現出巨大的實際應用潛力。面向OPV技術產業化,提升材料光伏性能的同時,必須注重對合成成本的控制。在材料設計中,引入滷原子是最常見且有效改善光譜、能級以及聚集形貌等基本特性的分子設計方法。目前,眾多高效率給、受體材料的製備過程大多包含步驟冗長、產率較低且成本高昂的氟化過程,嚴重製約了有機光伏材料的大批量製備研發進程。
  • 古脊椎所在二齒獸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8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俊研究團隊開始對此地點的化石進行研究。  近日,該研究團隊對其中已修復的幾件頭骨化石進行了研究和報導。研究團隊在《古脊椎動物學報》(2020年58卷1期)報導了其中一件不完整的頭骨,將其歸入隱齒獸目(Cryptodontia),是其某個支系在中國的首個代表。
  •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功能性狀的生態功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功能性狀的生態功能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09 武漢植物園 【字體  針對上述兩個問題,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溼地生態學學科組科研人員對長江中下遊19個淺水湖泊的沉水植被和環境因子進行了詳細且深入的調查研究。研究表明,扁平葉型沉水植物(如苦草等)具有較大的光合性狀(如更高的Fv/Fm)而針葉型(穗花狐尾藻等)則擁有更大的化學計量性狀(如較高的植株N/P)。
  • 袁隆平為什麼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第二,一般人根本不了解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入選要求有關,這與袁隆平先生本人為祖國建設所做出的貢獻有沒有被認可無直接關係。如果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這些榮譽還不足以證明其實力。
  • 我國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進展。經過大量嘗試,研究人員利用微納加工、低溫LED輻照等一系列現代半導體工藝手段,結合當前二維材料體系研究中廣泛採用的氮化硼封裝技術,有效減少了量子點結構中的雜質、缺陷等,首次在這類材料中實現了全電學可控的雙量子點結構。
  • 上海光機所等在拓撲態貢獻的高次諧波產生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光機所等在拓撲態貢獻的高次諧波產生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10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強雷射電場與拓撲新物態相互作用新現象和新物理研究中取得進展
  • 幾種複雜天然產物的全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幾種複雜天然產物的全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6:53:40 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馬志強課題組在幾種複雜天然產物的全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於
  • 【視點】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王莉霞團隊:恢復溼地土壤團聚體中元素計量學特徵與微生物群落結構的關係
    「編者在20年10月23日文獻情報關注到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王莉霞團隊關於恢復溼地土壤團聚體中元素計量學特徵與微生物群落結構關係的研究
  • 2020年漢語方言研究的新進展與新走向
    2020年,漢語方言學在方言事實的調查描寫與分析、方言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視野更加開闊,理論方法的運用和探索更加自覺,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提升。其中方言語音和語法研究成果最多。漢語方言學發展的新趨勢日益彰顯,為今後的研究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