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採芙蓉

2021-02-19 唯美古詩詞鑑賞

古詩十九首·涉江採芙蓉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漫浩浩:猶「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遙遠無盡頭。形容無邊無際。同心:古代習用的成語,多用於男女之間的愛情或夫婦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這是反映遊子思婦的相思之詩,是《古詩十九首》之一,當作於漢獻帝建安之前的幾十年間。兩漢時期,千千萬萬的學子離鄉遊學求宦。但大多無處施展才華,這些宦途失意的遊學的士子在宦途無望、朋友道絕的孤單失意中,自然會苦苦地懷念故鄉和親人。本詩即是組詩中描寫懷鄉思親的代表。

《涉江採芙蓉》是一首寫別的情詩。在古代封建社會裡,生活是很簡單的,最密切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夫妻朋友關係,由於戰爭、徭役和仕宦,這種親密關係往往長期被截斷。更由於當時交通不便,書信無法往來,相隔兩地音信全無,就成為許多人私生活中最傷心的事。因此中國古典詩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達別離情緒的,就主題來說,這首詩是很典型的。

此詩開篇之「涉江採芙蓉」的人,有人認為是離鄉的遊子(即思婦的丈夫);但有人反對這種觀點,理由是遊子求宦在外,或者因別的原因,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採摘芙蓉的。因此,有人認為「涉江採芙蓉」者是在江南家鄉的思婦(即妻子)。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手法,詩歌中的「芙蓉」(荷花)往往諧「夫容」之音,即丈夫的面容。所以,「涉江採芙蓉」的人當為思婦。「蘭澤多芳草」,是說湖岸澤畔,還有很多的蘭、蕙草,發出陣陣幽香。這裡是以花喻人,因此,除了說蘭澤多芳草外,也暗示了說蘭澤有很多美女。這與《樂府詩集·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的景象有異曲同工之妙。

「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這兩句點明了思婦的憂思源於對丈夫的思念。思婦思念丈夫,而丈夫正遠在天涯。她採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難以送給自己想念的遠方的人。可以說,思婦採蓮,真有《樂府詩集·江南》中的「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的快樂。採蓮是快樂的,而女子卻是憂傷的。這裡,詩人以樂景表哀情,倍增其哀。

接著兩句空間發生了突然轉換,視角發生了變化,不寫自己,而寫身在「遠道」的丈夫:「還顧望歸鄉,長路漫浩浩。」也許就是一種心靈的感應。上面兩句寫思婦還在思夫的時候,詩歌就轉換了視角,寫遠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帶著無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鄉。然而,展現在他眼前的,無非是漫漫無盡的「長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煙雲。這樣的寫法就是一種「懸想」的方法,即不寫此處寫彼處。杜甫的《月夜》就是這樣的寫法。杜甫不寫自己想念妻兒,而寫妻子想念自己,這樣就增強了情感的表達效果。遊子回家的希望渺茫,因而思念妻子的情感更為強烈。

詩歌最後兩句:「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如果從遊子的角度看,是在懸想的境界中發出,不但表現出一種無奈,更表現出了對「同心而離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從妻子的角度看,表現出了對丈夫愛的堅強決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帶漸寬」也「終不悔」,愛到老死也心甘情願。可以說,這樣的結尾明白曉暢,表現出這對夫妻同心離居的痛苦與無奈中那愛的決心。

此詩初讀時十分單純,語言也較淺顯,粗看就知道是遊子對舊鄉望而難歸之思,細看則不然。這單純其實寓於頗微妙的婉曲表現之中。說它微妙,是因為它採用了對寫的手法,男女主人公輪番上場。「涉江採芙蓉」應是江南農家女子的樂事,遊子求宦於京師,應是洛陽一帶,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去採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手法,「芙蓉」往往暗關著「夫容」,明明是女子思夫的口吻,前四句的主人公當是女子無疑。在「涉江採芙蓉」的歡樂女子中,有一位女子與眾多女子的嬉笑打鬧不同,她卻注視著手中的芙蓉默然無語,她徒然採摘了象徵美好的芙蓉,卻難以贈送給心上人,因為她的丈夫卻遠在天涯。

接著兩句空間突然轉換,出現在畫面上的,似乎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遠方的丈夫了:「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是女主人公在想丈夫幹什麼。這是古體詩常用的手法,仿佛是心靈感應,她遠方的丈夫,也正在此刻無限憂愁,回望妻子所在的故鄉。他當然不能望見故鄉的山水,那在江對岸湖澤中採蓮的妻子,此刻展現在他眼前的,無非是漫漫長路和那隔山阻水的浩浩煙雲。有些讀者認為,這兩句是寫遊子還望舊鄉的實景,從而產生了詩的主人公是離鄉遊子的錯覺。實際上,這兩句的視點仍在江南,表現的依然是那位採蓮女子的痛苦思情。不過在寫法上採用了從對面猜度彼意的表現方式,從而造成了「詩從對面飛來」的絕妙虛境。

這種懸想的表現方式,與《詩經》「卷耳」、「陟岵」這兩首詩中的主人公,在懸想中顯現丈夫騎馬登山望鄉;父母在雲際呼喚兒子的幻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詩中的境界應該不是空間的轉換和女主人公的隱去,而是畫面的分隔和同時顯現。兩者之間是重疊的山巒和浩蕩的江河,雙方都茫然相望,正是在這樣的靜寂之中,天地間幽然想起了一聲悽傷的浩嘆:「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這浩嘆無疑發自女主人公內心,但因為是在對面思想的境界中發出,讀者所感受到的,不是一個聲音,它仿佛來自萬裡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對同心離居後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鳴!這就是詩的結句所傳達的撼人心魄的意韻。

綜上所述,此詩的主人公應該是位女子,全詩所寫的是故鄉妻子思念丈夫的痛苦憂傷。但倘若據此認定本詩的作者是一位女子,那就錯了。本詩仍是遊子思鄉所作,只是表現手法上採用不同的角度進行的創作。

相關焦點

  • 《涉江採芙蓉》
    《古詩十九首》之《涉江採芙蓉》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 《涉江採芙蓉》——江水泱泱,何處訴離殤
    【原文】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 我講《涉江採芙蓉》
    我講《涉江採芙蓉》周一,教導處的李老師告訴我,我這周必須講公開課。
  • 涉江.
    浪沙滌蕩,沉積醞釀,柳暗復花明,終究還是撿起了母親停置了多年的那枚銀針。跑車豪宅並非我所不喜,只是,有幾人能夠明白,於屏息凝神間、一針一線裡,自能輕鬆覓得我所渴盼的青峰碧波、雲捲雲舒。現世浮華,我只喜恬淡清淨。這幅荷,起名《涉江》。出自古詩十九首之《涉江採芙蓉》。自幼喜荷,所繪花卉當中,畫得最多的,也是她。
  • 4首最優美的芙蓉花詩,一種天然美妙,純粹的美
    菊,花之隱逸者也;芙蓉也同樣成為高潔的象徵。儘管木芙蓉也沒有真正的勇毅進取,但比那些唯諾無言、因循守舊的桃李還是勝上一籌。它畢竟沒有順隨東風,俯仰由人,任憑風勢主宰花開花落。4首最優美的芙蓉花詩,一種天然美妙,純粹的美。1、《涉江採芙蓉》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 涉江風周年慶作品
    (在各位詩友的支持下,涉江風詩友會成立一年啦!同時,涉江風詩友會公眾號原創功能、留言功能、頁面模板功能已經通過騰訊審核。
  • 原創琴曲《涉江》 | 涉江而去的你是為了誰?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一首古琴新創曲,由石玉老師作曲,名曰《涉江》,為絲弦琴彈奏,楚商調,凡六段:一曰「幼好奇服」,二曰「濟乎江湘」,三曰「儃佪漵浦「,四曰「雪霰雲霏」,五曰「幽處山中」,六曰「忽乎將行」。
  • 「蓮花」為何又叫「芙蓉」?「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採蓮曲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譯文其一像吳國美女越國嬌娘楚王妃嬪一樣美麗的採蓮女們,競相划動採蓮船,湖水打溼了衣衫。來的時候蓮花把她們迎進河口,採完之後明月把她們送回江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