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婦人終於上映了,如果你get到了羅南和甜茶的顏,那這部同樣有他們出演的伯德小姐,絕對入股不虧。
這是一個的青春片,像很多青春故事那樣充斥叛逆,犯錯,救贖等元素,別急,雖然聽起來有那麼點俗套,但青春時期,能和自己擰巴的事,確實就是親情,友情還有愛情,而這部電影的優秀之處,在於她貫穿電影線索和主題——親情,將成長的循序漸進和懂事的突如其來描述的細膩真實。
電影的主角就是伯德小姐,Lady bird,她也叫克裡斯汀,然而直到電影結束前,她才願意接受克裡斯汀——這個父母為自己取的名字。在這之前,她作為Lady Bird,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叛逆少女,喜歡那些閃耀的,神秘的事物:時尚發光的紐約;美麗的畫報明星;舞臺上充滿魅力的話劇男一號;憂鬱神秘的樂隊男二號。而對於自己已擁有親人、朋友的幸運尚不可知,所以將自己的熱情和愛全部給了前者,而對後者舉起刺刀,惡語相向。萬幸,對於克裡斯汀來說,愛情,變成了經歷;朋友,最終沒有走散;親人,最後相互體諒和解。我說這是萬幸,是因為有的人被年少的愛情拉進泥沼,有的人和朋友一別即是天涯,有的人和親人只能子欲養而親不待。
Lady bird和克裡斯汀就像是她的兩個自我,一個是幻想中的,一個是現實中的,幻想中的自我崇尚自由,任意妄為,也終將破滅,破滅掉的自我變成絲絲痕跡,在愛的粘合劑下,回歸現實,也將那部分的幻想完美融入到新的自我當中。對教會學校裡老師惡語傷害,在老師的包容下,她終究變成一個對於不同觀念包容的人。最後一幕她進入教堂,又從教堂中走出,莊嚴而肅穆,仿佛經過了依次洗禮,我想最後從教會中走出的她並不是對上帝有了多深刻的信仰,而是對世界給與她的包容和愛的吸納反饋。對於愛情的追逐,讓她甘願拋下父母過聖誕,拋下朋友,但是溫暖的父母和好友在愛情失意時的擁抱,讓她終於平順度過了戀愛大過天的青春期,最後的她也了解到了陪她度過戀愛大過天的父母朋友有多珍貴。對於大房子的執念和強烈的虛榮心,在家人一步一個腳印帶領大家度過生活艱難期的點滴中,學會了看清生活在虛榮心包裹下粗糲的本質。
這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過程,我們大概都是這樣,不是生來就能很好的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幸得有愛,跌跌撞撞,總是會一切向好。所以為什麼總是說成長不易,追其究竟是因為愛很珍貴。
離開青春期後的伯德小姐,在影片的最後她懂得了來自周圍人的包容和愛,甚至還擁有在未來等著她的即將閃閃發光的紐約生活,我們這些看電影的人也會在這樣閃閃發亮的影片結局中感到欣慰和感動,仿佛自己又成長了一次,電影停在了這裡,卻也能看出來這只是另一個故事的起點,我相信,Lady bird仍有可能會在未來的各種選擇中舉棋不定,左右為難。導演只想描述青春的主題,而不想承載更多的關於人生選擇的主題,這樣的取捨源於導演對於自己能力的了解(這是格雷塔的導演處女作),讓這部電影不會成為一部多麼偉大的經典電影,但發人思考也賞心悅目,並不厚重但也言之有物。
觀看這部電影時,想起青春期某一刻的自己,對未來的無限可能充滿執念和必得的自信,也因為看起來很傻的執念而變得狹隘,像是一頭被蒙了眼的驢,肆意衝撞,有意無意,傷害了那些親近的人。後來再回看這些偏執和狹隘,很輕易的就能看出她的「病態」,這種「病態」或許是青春的常態。在電影的一個多小時裡面,可以嘗試剖析自己成長的橫截面,你會看到橫截面上布滿過去反抗這個世界留下來的痕跡,也讓當下自己的模樣,都有跡可循。
離開青春期的自己訥,雖然常常念叨著什麼東西都比不上親人朋友之間寶貴的情感,但也仍會對於獨立堅強,事業有成,無拘自由等確實勾人心弦的景象所吸引,這些追求當然是好的,但現實生活卻往往不會那麼圓滿,時常會有矛盾,這時候,似乎必須做出選擇。不同的人做出不同選擇成就了他的一生,也有很多人,在這樣的矛盾中左右搖擺。我不覺得理想抱負該放棄,是那些堅守著理想抱負的人造就了這個時代(當然也有那些看起來並沒有那麼偉大的理想抱負,但我仍然覺得他們也造就了時代,畢竟,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但那些已經擁有的珍貴的愛,一旦被傷害,就會一去不回。或許時代下的小人物能握緊那些已經擁有的愛和關懷,即使只是時代洪流之下的水草,也算不虛此生了。
看完電影後重溫了一遍逍遙遊,我不像哪吒那樣積極,說不出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樣的話,命或許就是由天定,正如逍遙遊那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世上物種千千萬,極限命數在久遠的進化中仿佛就是由天定下的,但在比喻的意義上來說,不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朝菌蟪蛄,還是大椿彭祖。世人追求逍遙的模樣也千千萬,在有限的生命中,有時承認自己只是蜩與學鳩,在自己所能及的高度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似乎是選擇消極,似乎是格局不大,但也說不定是另一種接近逍遙的方式。
好幾年前,在蘇州一條青石板路的街邊小店,我買到過一個牛皮紙色的筆記本,筆記本上寫著——「你知道,有些鳥兒是註定不會被關在牢籠裡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年少的人兒總容易被這樣的話蕩起激情,覺得自己就是那隻終將遠飛的鳥。長大了覺得應該還有一句也是對的——「有些鳥兒,他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不管他身處哪裡」。成長大概是從自己幻想的魔法毯上下來,腳踏實地的走路,那些一步一個腳印的日子,每一步,都算數。
在雙雪濤的一本描繪80年代中學時代的小說《聾啞時代》中,結尾寫下了一句「我再也不會被打敗了」,理想國的採訪中他說「就是給自己鼓勁兒吧,因為人最後都會失敗的,這句話放在結尾是當年的自己對未來的期許」。太過瀰漫期許的青春和不論做何選擇都最終會遭遇無望挫敗的後青春,在或親情,或友情,或愛情的純淨愛意包圍中才能柔軟落地,最終在抽象意義上達成如小說和電影中的那般期許「再也不會被打敗了」。而體會愛,需要一直銘記包容、從容和寬宥。
不知你對於青春的逍遙和後青春的逍遙,都做出了怎樣的選擇,願你無論做出什麼選擇,都能過的開心。
羅南和甜茶的顏都好戳我,強烈安利,可惜甜茶的在小婦人和這部伯德小姐中的角色都讓我愛不起來,打算重溫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