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墊底辣妹》到《伯德小姐》,看東西方教育文化中成長意識異同

2021-01-08 白梨影

文|白梨影

2016年上映的日本電影《墊底辣妹》和2017年上映的美國電影《伯德小姐》作為「青春成長片」受到很多人的喜歡。它們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並且劇情設置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們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主題——叛逆,不夠乖巧的女孩如何成長。在給人鼓舞的時候,也啟迪了所有人,無論你在何處起跑,都有成長的可能。

《墊底辣妹》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的是原本只知道嬉戲玩樂,不學無術的高中女孩沙耶加,因為仗義保護吸菸的朋友,而被學校要求休學,在她準備自暴自棄的時候,媽媽卻沒有放棄她,而是找了一個補習班來幫助她學習。正是在補習班坪田老師的幫助下,沙耶加找到學習的樂趣和信心,最後考上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日本第一私立大學——慶應大學。

《伯德女孩》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作品,電影中故事發生的地點,美國加州的薩克拉門託市正是導演格雷塔·葛韋格出生和生長的地方,其中很多情節也是導演根據自身經歷改編而來。「伯德」小姐家境一般,又上著一所教會中學,但是她極度叛逆,與管束她的父母爭吵,嚮往奢華的別墅,對修女老師做惡作劇。

過分叛逆使她吃了很多苦,被朋友嘲笑,被愛人欺騙,但也因為家人朋友對她的包容和關愛,使得她在經歷過生活現實的摔打後,真正成長,之後去到了夢想中的城市——紐約上大學。這也踐行了白朗寧的名言:只要朝著一個方向努力,一切都會變得得心應手。

這兩部電影用不同的方式講述了「叛逆女孩」的成長,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了,在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影響下的不同的成長之路。接下來我將通過對比兩個女孩成長的動機,成長的方式,以及最後的結局來說明東西方成長意識的異同。

01 動力來源:一個外在,媽媽的堅持和老師的鼓勵;一個內在,自我意識的爆棚,極度渴望成長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把心理的發展劃為八個階段,並指出每一階段的特殊社會心理任務,其中青春期(12~18歲)是第五階段,此時要面對的發展任務是:自我認同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也就是說青春期少年少女急需的是,對自己不斷增強自信,並且認清楚自己是誰,需要做什麼,由此才可以獲得成長,然後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接下來的成年階段。

只是,這樣的成長並不是說來就來的,就好像一列火車不是製造組裝好就可以奔馳,它需要汽油作為燃料,而我們的成長同樣,需要動力來推動我們增強對自己的信心,搞清楚自己的角色。這樣的動力可能是來自外界的愛和關懷,也可能來自內在自己的成長衝動。

日本女孩沙耶加是一個想法單純,對自己和未來都沒有過多追求的人,沒有強烈願望和執著夢想的她,並不是一個自信的女孩,而最終在成長的磨難中堅持了下來,源自媽媽和補習班老師的鼓勵和支持。

美國女孩伯德小姐則和沙耶加完全不同,她凡是以自我為中心,欲望強烈,對夢想執著,就想要住豪華的房子,到摩登都市闖蕩,她的成長,源自她對自己的信念和對未來的掌控欲。

沙耶加:自我認同較差,成長依靠身邊人的鼓勵和肯定

已經高中二年級的沙耶加,之所以對自己的未來沒有過規劃和嚮往,根本的原因,在於她有一個「重男輕女」的爸爸。

沙耶加的爸爸之前是一個棒球運動員,夢想就是考上慶應大學的棒球班,在夢想落空後,他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和愛放在了兒子身上,給兒子花重金買裝備,帶他吃大餐,但是對兩個女兒卻是不管不問。

爸爸甚至在沙耶加說出自己要考「慶應大學」的時候,嘲笑她自不量力,並表示自己不會花冤枉錢來給她補習。父親的態度直接影響到沙耶加的成長和自信。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在《理解人性》這本書中曾說道,心理學家經過調查發現,從小受到「重男輕女」思想影響的女孩,往往會依附於男權,而深深地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反而是,由獨立自主的單親母親撫養大的女孩子,平均的智力水平要高於一般的男孩女孩。

就是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沙耶加成了一個只知道和「姐妹們」玩樂,成績班級倒數,甚至最後被休學後也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我一個差等生,上不上學無所謂吧。」

但是幸運的是,沙耶加有一個溫柔堅定,肯為孩子付出全部心血的母親。在沙耶加因為沒有向老師供出吸菸的同學而被休學後,媽媽不但沒有責怪她反而在學校老師領導的面前,讚揚沙耶加的仗義行為,之後又給沒有學上的女兒找補習班補習功課。爸爸不願出錢給女兒交補習班的學費,她就在照顧完三個孩子之後,夜裡打工給女兒掙學費。

如此的種種,都讓沙耶加明白,她並不是一個「無用」的女孩子,她有人愛也有其自身價值。所以她需要努力讓媽媽看到她的付出是有回報的,向爸爸證明,她有實力,甚至比弟弟更有實力。同時,也喚起了內心那個渴望有所成就,渴望進步和成長的自己。

這讓我想到,2019年的夏天,在安徽,一名高考生在考完英語後,向在烈日炎炎下,在學校門口等候多時的母親下跪表達自己對母親陪讀三年所付出的時間和心血的感謝。

可能和沙耶加一樣,媽媽是他前行的動力,在他否定自己想要放棄的時候,媽媽始終站在他的身旁告訴他,你可以的,沒有關係,媽媽相信你。這是一種無聲的力量,給迷茫前行的青春期孩子堅定走下去的勇氣。

陪伴在沙耶加身邊給她加油鼓勁兒的,除了媽媽還有補習班坪田老師。他和媽媽一樣始終鼓勵沙耶加,讓她相信自己,並朝著未來的方向努力。

在與沙耶加第一次見面的摸底考試中,面對「0」分的成績,坪田老師臉上沒有流露出任何失望和匪夷所思的表情,反而是說:你答案的想法可以說是天才級別。把沙耶加逗笑的同時,讓她知道,老師並不介意自己是差生。

這對沙耶加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她正是在遭受過太多的白眼後,才慢慢地放棄自己。所以一旦有人不將她視為異類,接受她的時候,這本身就是對她的一種鼓勵。

堅強又溫柔的媽媽和善良的坪田老師,給了沙耶加努力學習,堅定成長的動力和信心,面對成長面對未來,她不再是無動於衷和漫不經心,她開始相信自己的力量,明白自己作為學生,需要用可喜的成績來證明自己,這讓準備放棄自己的她鼓起勇氣,朝著原本想都不敢想的方向前進。

很多東方孩子都與沙耶加相像,父母習慣於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老師也經常是良苦用心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作為孩子,無論是乖巧的,還是頑皮的,都會在父母無私的奉獻和老師的深切關懷下,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領悟到需要通過努力學習來回報他們。這樣的感動並不高昂也不明了,但確實是默默地在給予力量,幫助孩子成長。

伯德小姐:強烈地自我意識,我命由我不由天與沙耶加在家人和老師的鼓勵下勇敢成長不同,伯德小姐的成長動力多是來源於對世界強烈的好奇心,以及對個人能力的信心。產生如此大的差異,主要還是因為各自不同的家庭。

伯德小姐的家庭相對於沙耶加來說要幸福很多。一個愛她,也非常尊重她的爸爸,一個雖有些嘮叨但是也同樣很愛她的媽媽,這樣的家庭使得伯德小姐很自信也很叛逆。

父親會瞞著媽媽幫助她爭取夢寐以求的紐約的大學,在明白女兒是因為送她上學的汽車不如同學家,而要提前下車時,也並不捅破,沒有責怪永遠理解。

她的媽媽,雖然有時會因為她多用一條浴巾,沒有整理好衣服而責怪她,但也是在悉心地照顧和關愛她,哪怕在伯德小姐冷酷地責問母親:養育她花了多少錢,她以後還了!媽媽最後仍然是寬容和愛。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正常的家庭,應該是,在孩子成年之前,給他足夠的愛和關懷,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安全的,值得被愛的。從而他們會在日後的時間中不畏懼成長,不斷擴展自己的能力。而在其成年時候,又要允許孩子挑戰自己的權威,更加尊重孩子,給予他們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伯德小姐正是在這樣的家庭中,對未來有自己的想法和期待,從不畏懼,只顧著向上生長。並且在青春期,成年的前奏階段,在她挑戰父母權威時,也沒有被遏制,也有著很大的行動空間。

所以,她完全是憑著青春期女孩,內心本能的朝氣和活力在生長。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她想要住在高檔的別墅裡;對戀愛的嚮往,她一旦喜歡上哪個男孩就去主動爭取,並且想盡各種辦法搞到手裡;對大城市的迷戀,她掙脫身邊各種人對她的否定,無條件相信自己一定可以。

伯德小姐的成長,一直都圍繞著三個字「我想要」,是完全發自內心的,想要成長的吶喊。所以,她的成長動力,也就來自於內心對自己的堅定信念。

很明顯這樣一種略顯膨脹的自我信念是非常西方式的,很難在東方孩子身上看到,自古以來的」中庸「和」謙和「思想影響下,我們很少有給孩子絕對成長空間的」酷爸媽「,無所畏懼的傲嬌孩子同樣罕見。伯德小姐對於我們來說更像是一個「觀賞」的對象,但是見證不同成長本身就具有美感,也是我們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思想的張揚。

沙耶加和伯德小姐,都在自己的青春期實現了成長,但是其動力卻是迥異,一個是,缺乏自我價值感中受到外界鼓勵後的積極奮進,一個是,在被父母給予足夠的安全感後,用自己本能的成長衝動去攻克難關。

02 成長方式:在他人指導下,在正軌中直行;在不斷試錯中,回首和回歸

循著不同動力開始成長,也決定了,他們將採用不同的成長方式。沙耶加籠罩在媽媽和老師溫暖又堅定的氣息下,仿佛走上了一條布滿臺階的山路,只要她不畏懼困難地向前攀登,就能觸到夢想。

而伯德女孩,因為她誰都不信,只信自己的衝勁,故而只能如健馬奔騰,在撞壞了許多欄杆,摸到額頭上的上傷疤後,最終明白,浮華的膚淺和樸實的真義,對自己的普通生活進行了升華,這也標誌著她的成長。

老師是指路者,媽媽是照明燈,沙耶加走得艱辛又坦蕩在媽媽和坪田老師的幫助下,沙耶加如破土而出的嫩芽,開始茁壯成長,儘管其中也伴隨著對自我懷疑和躊躇,但最終還是在老師的正確指引和媽媽的關注和包容中,越來越優秀,也越來越敢於敢於優秀。

坪田老師像是沙耶加成長道路上的指路者,教給她如何面對挫折,如何戰勝恐懼。

第二次測試時,沙耶加的成績雖然還是不夠理想,只有5分,但是坪田老師仍是鼓勵:厲害哦!沙耶加,今天對了一道題。由此培養起沙耶加對自己的信心。

演講大師卡耐基是教過無數人如何講話的老師,他曾經說過:在我的一生中,幾乎大部分的經歷都致力於幫助人們清楚恐懼,增強勇氣,培養信心。

而成長中,尤其在起步階段,最需要的就是「信心」,有了它,每一個前行者前行的距離,才能由一步變為兩步,繼而更多,否則,他們將要面對的不是放棄就是逃避。

之後,坪田老師又根據沙耶加的基礎,給她看符合她程度的課本,並且,幫助她分析自己的優點和短板,繼而有所側重地去學習。

在成長道路上,如果沒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道路前行,不僅會在做無用功時耗費很多精力,並且還會打壓士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在這裡,我覺得更應該理解為,無關他人,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堅定前行,一樣可以獲得成功。

沙耶加循著坪田老師給自己指出的道路前行,一直在進步。然而,任何道路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在她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理想中的「慶應大學」離自己還是那麼遙遠,再一次陷入到自我否定中,這時媽媽告訴她:如果太累了想放棄也沒關係的,你已經很努力了。

媽媽始終用愛溫暖地守護者沙耶加,告訴她:只管走,失敗了也沒有關係,媽媽一直在這。所以沙耶加的成長不光有正確的道路可走,同時有路燈照明,陪伴她,擁護她,隨她一道走前方的路。

沙耶加就是以這樣的成長方式,一點點拾起了對自己的信心,又超出所有人的期待,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愛和希望可以讓人獲得心靈上的慰藉,重整自我,完成精神上的成長。

一路橫衝直撞,在頭破血流中成長伯德小姐成長中沒有給她指路的老師,當然她也不會有,因為她自己是自己的主,此時的她,是誰的話都聽不進去的執拗。所以她的成長方式是自己「為所欲為」後的「痛定思痛」。

不缺少信心,所以不存在要不要繼續的問題,她的行動始終與大腦同步,想到什麼就去做什麼。然而,她終究還是個孩子,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行為,有時不僅可笑,而且危險。

她先後果斷又激情滿滿地結交了兩個男友,一個彬彬有禮,博學多識,但卻是個同性戀者;另一個,憂鬱型的樂隊吉他手,在她將自己的真心託付時,卻發現對方是一個花花公子。

在經歷過,謊言被揭穿時,朋友厭棄的眼神;純真愛情在剎那間破滅;以及在自己的各種過分行為後,父母和朋友對她的寬恕和包容後。伯德小姐終於在獨自一人的成長試錯中回過神來,發現,真正的成長之路,不是挑戰各種晃人眼球的浮華世界,而是與自己一直忽視的,從不珍惜的身邊的家人和朋友的好好相處。

所以,伯德小姐的成長方式,是在闖蕩和受傷後,從痛定思痛中獲得的領悟。

從伯德小姐的行為方式上來看,她和我們東方孩子有著非常明顯的不同,她的乖戾、極度自信還有例如欺騙等的不道德行為,在我們的文化下不僅很難被認同,也很難產生。

然而我們卻不能否定,在觀影時,仍然能感受到直擊心靈的「快感」,深深地產生共鳴。我想這裡可以用弗洛伊德對人格結構劃分的三個層次進行說明。

伯德小姐為了掩蓋自己的糟糕成績而把老師的成績簿丟入垃圾桶,為了接近心愛的男孩,拋棄好友,結交新朋友,她在不斷地挑戰道德底線時,也正好代表了位於人格結構最底層,欲望,理性意識淡薄的「本我」,「本我」人格不分民族國家,是人性使然。只是我們在長期的教育中,在向著「超我「這個道德化的自我中靠近時,有意識地淡忘和抹殺它所表現的自私自利。

東方人長久以來的「仁愛」思想,注重道德上的教化,所以,「本我」意識被壓制,「超我」意識格外凸顯。然而,「本我」的欲望和「壞心思」仍然存在,每個乖乖女,彬彬有禮男的內心都會有一隻狂妄的小獸蠢蠢欲動。所以,當看到伯德小姐的成長方式與我們兵分兩路時,又同時喚起了,每個人心中一直以來都有的」本能衝動「,實現了一種可以理解,但是永遠也做不到的「審美距離」。

沙耶加和伯德小姐兩人最後通過完全不同的方式獲得了成長。由於文化的差異,伯德女孩個性的絕對張揚始終很難在東方女孩身上看到。

但也正是我們的「傳統」「內斂」「含蓄」保護了我們不被過多地傷害。成長道路無法評估絕對的好壞對錯,重要的是,在困難重重的道路上,你是否堅持走下來。

03 故事的最後,兩人殊途同歸,共同完成了自我成長的歷程,收穫了一種沉靜的生活態度

綠杉野屋,落日氣清。脫巾獨步,時聞鳥聲。鴻雁不來,之子遠行。所思不遠,若為平生。海風碧雲,夜渚月明。如有佳語,大河前橫。——《二十四詩品·沉著》司空圖

最後,兩部電影都以主人公去向遠方結尾。沙耶加坐上了駛向東京的火車,伯德小姐到達了夢幻之都紐約,成長不僅是為了讓我們走得更遠,也是讓我們在接近自己想要的東西後,更加懂得要踏實前行,堅定又坦然地面對生活。

無論是沙耶加和伯德小姐,此時,在她們臉上浮現的不是得意洋洋和躊躇滿志,而更像是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所特有的淡定從容。

沙耶加拿著坪田老師的回信坐上了列車,在她看到,坪田老師在信中說:你曾說,我改變了你的人生,我覺得正是你奮鬥的樣子,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這時,她將目光投向窗外,在看到坪田老師在田野中向她招手,震驚了一下之後,也只是輕輕地朝他揮了揮手,遠沒有了之前剛剛進入補習班時,叛逆、張揚的「小太妹」形象。而伯德小姐,更是全劇中僅有的一次安靜走在街上,並不知不覺中,走到了她之前抗拒十分的教堂中,又比之前任何一次都專注地聽著頌歌,看大家祈禱。

成長之後,或是說實現成長之後,歡呼雀躍只是一瞬,更多的是,從自己之前的經歷中一路走來,收穫的坦蕩心境和一種對生活真義的懂得。這樣的狀態不分民族文化,它是人類成長經驗中所共有的東西。

所以,就像是司空圖在《詩品》中所描述的「沉著」風格,獨自漫步在人世間,夢想好像在很遠的地方,而我們在心裡卻會時常與它相遇。在經歷過一番與它的交手對決後,心中有特別多的感慨湧來,而最後,我們卻淡然了,心聲如大河般奔湧,卻也像它一般,厚重,深沉。

無論哪種成長,經歷過百般磨難和挫折後,我們都會收穫這樣一份從容和淡然,或許只有一瞬,也是一種莫大的財富,此時,我們是自信的,但又是謙虛的。

結語:

這是兩部很好的青春片,都足夠真實,足夠深刻,又有著強烈又迥異的文化氣息。我們可以在她們不同的成長道路中,認清楚自己成長的動力,再選擇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

成長本身就是一種修行,一種「受苦」,但是就像明朝道家隱士胡應明在《菜根譚》中所說:得意處論地談天,俱是水中撈月;拂意時吞齧雪,才為火中栽蓮。也只有在經歷過「吞冰齧雪」後,方懂得人生的真義,變得從容和安然。

讓我們都勇敢一些,敢於被生活摔打,敢於迎難而上,每一天都像是青年人一樣,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和憧憬的未來。

相關焦點

  • 從《伯德小姐》到《小婦人》,導演格蕾塔·葛韋格的「成長」
    從《伯德小姐》到《小婦人》,導演格蕾塔·葛韋格的「成長」 在近半年的推檔後,中國影迷終於在今年八月的七夕佳節裡迎來了格蕾塔所導演的新版《小婦人》。同樣是以女性、成長、家庭為主題的影片,從《伯德小姐》到《小婦人》,觀眾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電影中那些隨進度條推進,隨劇情發展而成長的銀幕角色,還有格蕾塔·葛韋格她自己作為導演本身的成長,在有關視聽語言的表達方式,敘事風格上的演變,以及角色塑造方面這幾點上尤為突出。本文由此展開相關淺顯的探討。
  • 《伯德小姐》:羅南與甜茶的首次合作,成長並不意味著拋棄過去
    在這個過程中,伯德小姐又認識了同年級玩樂隊的凱爾(提莫西·查拉梅 飾),並與他陷入了一段感情。不過,為了維持與珍娜的友情、與凱爾的戀情,伯德小姐不得不通過撒謊、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來維持自己的形象。於此同時,她的家庭也在經歷著艱難時期。
  • 《伯德小姐》:羅南與甜茶的首次合作,成長並不意味著拋棄過去
    藉此,今天要向大家推薦的,是格蕾塔·葛韋格導演的另一部關於青春、成長的電影,碰巧的是,這部電影依舊由西爾莎·羅南、提莫西·查拉梅主演。這就是2017年的黑馬影片——《伯德小姐》。在這個過程中,伯德小姐又認識了同年級玩樂隊的凱爾(提莫西·查拉梅 飾),並與他陷入了一段感情。
  • 從《狗十三》和《墊底辣妹》,探尋中日兩個家庭教育的異同
    影片中主要講述的是沙耶加父親重男輕女,對沙耶加不待見。沙耶加和弟弟龍太從小分別母親和父親不同的教育方式下,實現了不一樣的人生境界和成長境界的故事。他們相輔相成,才能其樂融融,深深感受到美好的家庭韻味。然而在家庭中,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快樂,這其中與父母的教育觀念密不可分。在我看來,兩部影片中的孩子都會因著父母同樣錯誤的教育觀念,而產生不快樂的情緒。
  • 看《墊底辣妹》的差生典範,避開學渣成長的坑
    《墊底辣妹》中女主工藤沙耶加所在的班級是全校出名的差生班,上課沒有人聽講,她們化妝,睡覺,聽歌,做什麼的都有,就是沒有一個學生在聽老師講話。任課老師對這個班已經完全失去了信心,她們只能是混到畢業罷了。所以工藤沙耶加的周圍,同學和自己一樣沉淪,老師對他們萬分討厭。老師和同學都不可能成為她成長的助力!
  • 《伯德小姐》,在成長中,我慢慢理解了你
    誰不想無拘無束地像個小鳥一樣在天空中翱翔?大多數的我們只是想想,卻沒有付諸行動的勇氣。然而,伯德小姐做到了!她偏執、狂妄,帶著一絲不羈與不屑,對著這個世界搖旗吶喊。這樣的青春,是怒放而奔湧的,就像我們中的任何一個,其實都是耀眼而奪目的。伯德小姐原名叫做克裡斯汀,是一個即將踏入大學校門的高中學生。
  • 《伯德小姐》:羅南與甜茶的首次合作,成長並不意味著放棄過去
    融合性好:分享影視信息,體驗影視文化馬奇家庭四姐妹的成長故事使許多人被許多人感動:梅格選擇快樂平凡生活;喬追求自由獨立
  • 《墊底辣妹》:學渣到學霸的逆襲,解析教育中應有的2種「效應」
    她無心學習,反而很注重打扮,每天都將自己打扮成一個"辣妹"形象,並且成績在年級中墊底,她在高二的時候因為吸菸而被勒令退學。於是,父母將其送到補習班中去,企圖挽回她的學習成績。 事實證明,她的父母是對的。將沙耶加送到補習班之後,沙耶加感受到了和之前在學校中的不一樣的感覺,這裡的老師沒有嘲笑她的露臍裝,而是尊重她,誇獎她,相信她能夠考上名牌大學。
  • 看完日本《墊底辣妹》,長得好看就一定學習差嗎?
    《墊底辣妹》是一部講述一名叫工藤沙耶加的女生成長的故事,這名女生的情況就與電影的名稱一樣,而且差點在高二這年因吸菸而被學校退學。後來,沙耶加在休學期間加入了一家名叫青峰塾的補習班,遇到了一位坪田老師,在其鼓勵下向著日本頂級的慶應大學而努力。
  • 日本勵志感人電影《墊底辣妹》觀後感
    《墊底辣妹》本片根據《年級倒數第一的辣妹一年內偏差值提升40以上並考入慶應大學的故事》改編,該書取材自真人真事,由影片女主角原型小林沙耶加的私塾教師坪田信貴撰寫,累計銷售量超過90萬冊。真實的勵志總能受到大家的喜歡,並感動很多的人。
  • 《墊底辣妹》:因為真實,所以不同
    讀這本書的某一天中,社科共讀的負責人小逸童鞋分享的導讀裡提到「拓展思考、千人千面」的時候,我當天正好刷到一部電影,當時還真寫了一點感慨和大家分享了一下。然後,就是我把這個電影又看了一遍,再然後,就是有了今天這個隨想。這是一部日本電影,名字叫《墊底辣妹》,按我以往風格一看這個電影名是絕對不會點開的看,但是能反覆看兩遍,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機緣。
  • 逆襲的「學渣妹」,從《墊底辣妹》看勵志片的人設
    作為一部青春勵志商業片,《墊底辣妹》是很成功的。當年在排片並不理想的情況下,成為為數不多登陸中國院線的日本電影,並創造了良好的票房成績。故事是關於高考,一個幾乎人人都有感受的題材。一個成績墊底的「小太妹」,用一年半的時間發奮學習,並考入慶應大學的故事。再次重看這部電影,深刻感受到人物塑造對於勵志影視劇的重要性。
  • 伯德小姐——叛逆「壞小孩」的成長史
    最近小婦人終於上映了,如果你get到了羅南和甜茶的顏,那這部同樣有他們出演的伯德小姐,絕對入股不虧。    Lady bird和克裡斯汀就像是她的兩個自我,一個是幻想中的,一個是現實中的,幻想中的自我崇尚自由,任意妄為,也終將破滅,破滅掉的自我變成絲絲痕跡,在愛的粘合劑下,回歸現實,也將那部分的幻想完美融入到新的自我當中。對教會學校裡老師惡語傷害,在老師的包容下,她終究變成一個對於不同觀念包容的人。
  • 每日小眾文藝電影推薦:《伯德小姐》,叛逆之後才能成長
    今天想和大家介紹一部關於青春期叛逆少女成長的故事。伯德小姐,就是影片的女主角,她的本名叫做克裡斯汀,不過她卻稱自己為bird lady。影片的第一幕就很是「驚險」:伯德小姐和媽媽坐在一輛車上,兩個人因為選學校的事情吵了起來,女兒想去紐約大城市讀大學但是母親卻不贊成他這樣做。隨著爭吵越來越激烈,女主暴脾氣一上來,直接打開車門跳了出去。
  • 《伯德小姐》:中二病的青春
    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她為自己取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名字——伯德小姐(Lady bird)。高中,正是一個飛速成長的過程,而Lady Bird這個名字正是對於主人公心理狀態的一個暗示。即Lady Bird,象徵著鳥類飛翔遠去。放在薩克拉門託這個小鎮中,便成為了伯德小姐為自己在紐約的大學夢想而與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展開對抗。    整部電影的呈現手法非常普通,並沒有花哨炫技的鏡頭語言。
  • 《伯德小姐》如果這就是我最好的樣子呢?
    她渴望和有錢人家的孩子交朋友,渴望到東北部昂貴的私立學校上大學,她和母親爭吵時直接跳下正在行駛的汽車摔斷了胳膊,甚至為了標榜自己的特立獨行,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叫「伯德小姐」。 「bird」是鳥的意思,可能人在年輕時,生命的主題就是遠走高飛。
  • 十部必看的教育題材電影推薦之《墊底辣妹》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想感慨現在的教育投入多麼高,家長有多麼焦慮等等,而是想反思一下,現在我們經常比較的兩種教育模式:「精英教育」與「快樂教育」。高考壓力同樣山大的鄰國日本,2018年出了一部有趣的電影:《墊底辣妹》,有人看了熱淚盈眶,一刷再刷;有人看了嗤之以鼻,視為一碗「毒雞湯」。
  • 《墊底辣妹》:看時尚辣妹如何逆襲成學霸
    &34;《墊底辣妹》是一部勵志文化片,該片改編自私塾教師坪田信貴的《年級倒數第一的辣妹一年之內偏差值提升40分以上並考入慶應大學的故事》,所以這部電影最吸引人的是它的真實,因為真實,所以動人。在那裡,她成功的交到了朋友,每天和小姐妹們打扮、唱歌、跳舞,慢慢變成一個時尚小辣妹,雖然每天都沒有目標但是她過的很快樂。高二那年,沙耶加被老師搜出香菸,講義氣的她被強制休學,那時的她還是一個偏差值只有30分(小學四年級水平)的墊底學渣。
  • 《墊底辣妹》給我們的啟示
    看了兩遍《墊底辣妹》,這碗雞湯已經下肚,血槽也已被加滿,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一個字「幹」,說得再多、想得再多不「幹」肯定不行。希望這部電影和對還在迷茫的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正處於自我否定期,那就千萬別錯過這部《墊底辣妹》,你不僅會在女主角沙耶加身上找回自信(你肯定比她好幾倍),還會被她的努力所感染、被她的逆襲所振奮。但這絕對不是一部狗血青春勵志片,《墊底辣妹》會帶你回到高三那段艱辛的歲月,讓你不知不覺得喝下這一大碗雞湯,重新振作起來。
  • 用羅森塔爾效應解讀《墊底辣妹》中「自我實現預言」帶來的成功
    《墊底辣妹》根據《年級倒數第一的辣妹一年內偏差值提升40以上並考入慶應大學的故事》改編,取材自真人真事,豆瓣評分8.2,斬獲多項獎項,被譽為2015年日本評分最高影片。這部《墊底辣妹》我反覆觀看,因為在該片中我不僅學習到了關於教育孩子的真諦,更讓我從心理學角度看懂了「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