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梨影
2016年上映的日本電影《墊底辣妹》和2017年上映的美國電影《伯德小姐》作為「青春成長片」受到很多人的喜歡。它們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並且劇情設置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們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主題——叛逆,不夠乖巧的女孩如何成長。在給人鼓舞的時候,也啟迪了所有人,無論你在何處起跑,都有成長的可能。
《墊底辣妹》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的是原本只知道嬉戲玩樂,不學無術的高中女孩沙耶加,因為仗義保護吸菸的朋友,而被學校要求休學,在她準備自暴自棄的時候,媽媽卻沒有放棄她,而是找了一個補習班來幫助她學習。正是在補習班坪田老師的幫助下,沙耶加找到學習的樂趣和信心,最後考上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日本第一私立大學——慶應大學。
《伯德女孩》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作品,電影中故事發生的地點,美國加州的薩克拉門託市正是導演格雷塔·葛韋格出生和生長的地方,其中很多情節也是導演根據自身經歷改編而來。「伯德」小姐家境一般,又上著一所教會中學,但是她極度叛逆,與管束她的父母爭吵,嚮往奢華的別墅,對修女老師做惡作劇。
過分叛逆使她吃了很多苦,被朋友嘲笑,被愛人欺騙,但也因為家人朋友對她的包容和關愛,使得她在經歷過生活現實的摔打後,真正成長,之後去到了夢想中的城市——紐約上大學。這也踐行了白朗寧的名言:只要朝著一個方向努力,一切都會變得得心應手。
這兩部電影用不同的方式講述了「叛逆女孩」的成長,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了,在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影響下的不同的成長之路。接下來我將通過對比兩個女孩成長的動機,成長的方式,以及最後的結局來說明東西方成長意識的異同。
01 動力來源:一個外在,媽媽的堅持和老師的鼓勵;一個內在,自我意識的爆棚,極度渴望成長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把心理的發展劃為八個階段,並指出每一階段的特殊社會心理任務,其中青春期(12~18歲)是第五階段,此時要面對的發展任務是:自我認同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也就是說青春期少年少女急需的是,對自己不斷增強自信,並且認清楚自己是誰,需要做什麼,由此才可以獲得成長,然後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接下來的成年階段。
只是,這樣的成長並不是說來就來的,就好像一列火車不是製造組裝好就可以奔馳,它需要汽油作為燃料,而我們的成長同樣,需要動力來推動我們增強對自己的信心,搞清楚自己的角色。這樣的動力可能是來自外界的愛和關懷,也可能來自內在自己的成長衝動。
日本女孩沙耶加是一個想法單純,對自己和未來都沒有過多追求的人,沒有強烈願望和執著夢想的她,並不是一個自信的女孩,而最終在成長的磨難中堅持了下來,源自媽媽和補習班老師的鼓勵和支持。
美國女孩伯德小姐則和沙耶加完全不同,她凡是以自我為中心,欲望強烈,對夢想執著,就想要住豪華的房子,到摩登都市闖蕩,她的成長,源自她對自己的信念和對未來的掌控欲。
沙耶加:自我認同較差,成長依靠身邊人的鼓勵和肯定
已經高中二年級的沙耶加,之所以對自己的未來沒有過規劃和嚮往,根本的原因,在於她有一個「重男輕女」的爸爸。
沙耶加的爸爸之前是一個棒球運動員,夢想就是考上慶應大學的棒球班,在夢想落空後,他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和愛放在了兒子身上,給兒子花重金買裝備,帶他吃大餐,但是對兩個女兒卻是不管不問。
爸爸甚至在沙耶加說出自己要考「慶應大學」的時候,嘲笑她自不量力,並表示自己不會花冤枉錢來給她補習。父親的態度直接影響到沙耶加的成長和自信。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在《理解人性》這本書中曾說道,心理學家經過調查發現,從小受到「重男輕女」思想影響的女孩,往往會依附於男權,而深深地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反而是,由獨立自主的單親母親撫養大的女孩子,平均的智力水平要高於一般的男孩女孩。
就是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沙耶加成了一個只知道和「姐妹們」玩樂,成績班級倒數,甚至最後被休學後也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我一個差等生,上不上學無所謂吧。」
但是幸運的是,沙耶加有一個溫柔堅定,肯為孩子付出全部心血的母親。在沙耶加因為沒有向老師供出吸菸的同學而被休學後,媽媽不但沒有責怪她反而在學校老師領導的面前,讚揚沙耶加的仗義行為,之後又給沒有學上的女兒找補習班補習功課。爸爸不願出錢給女兒交補習班的學費,她就在照顧完三個孩子之後,夜裡打工給女兒掙學費。
如此的種種,都讓沙耶加明白,她並不是一個「無用」的女孩子,她有人愛也有其自身價值。所以她需要努力讓媽媽看到她的付出是有回報的,向爸爸證明,她有實力,甚至比弟弟更有實力。同時,也喚起了內心那個渴望有所成就,渴望進步和成長的自己。
這讓我想到,2019年的夏天,在安徽,一名高考生在考完英語後,向在烈日炎炎下,在學校門口等候多時的母親下跪表達自己對母親陪讀三年所付出的時間和心血的感謝。
可能和沙耶加一樣,媽媽是他前行的動力,在他否定自己想要放棄的時候,媽媽始終站在他的身旁告訴他,你可以的,沒有關係,媽媽相信你。這是一種無聲的力量,給迷茫前行的青春期孩子堅定走下去的勇氣。
陪伴在沙耶加身邊給她加油鼓勁兒的,除了媽媽還有補習班坪田老師。他和媽媽一樣始終鼓勵沙耶加,讓她相信自己,並朝著未來的方向努力。
在與沙耶加第一次見面的摸底考試中,面對「0」分的成績,坪田老師臉上沒有流露出任何失望和匪夷所思的表情,反而是說:你答案的想法可以說是天才級別。把沙耶加逗笑的同時,讓她知道,老師並不介意自己是差生。
這對沙耶加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她正是在遭受過太多的白眼後,才慢慢地放棄自己。所以一旦有人不將她視為異類,接受她的時候,這本身就是對她的一種鼓勵。
堅強又溫柔的媽媽和善良的坪田老師,給了沙耶加努力學習,堅定成長的動力和信心,面對成長面對未來,她不再是無動於衷和漫不經心,她開始相信自己的力量,明白自己作為學生,需要用可喜的成績來證明自己,這讓準備放棄自己的她鼓起勇氣,朝著原本想都不敢想的方向前進。
很多東方孩子都與沙耶加相像,父母習慣於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老師也經常是良苦用心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作為孩子,無論是乖巧的,還是頑皮的,都會在父母無私的奉獻和老師的深切關懷下,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領悟到需要通過努力學習來回報他們。這樣的感動並不高昂也不明了,但確實是默默地在給予力量,幫助孩子成長。
伯德小姐:強烈地自我意識,我命由我不由天與沙耶加在家人和老師的鼓勵下勇敢成長不同,伯德小姐的成長動力多是來源於對世界強烈的好奇心,以及對個人能力的信心。產生如此大的差異,主要還是因為各自不同的家庭。
伯德小姐的家庭相對於沙耶加來說要幸福很多。一個愛她,也非常尊重她的爸爸,一個雖有些嘮叨但是也同樣很愛她的媽媽,這樣的家庭使得伯德小姐很自信也很叛逆。
父親會瞞著媽媽幫助她爭取夢寐以求的紐約的大學,在明白女兒是因為送她上學的汽車不如同學家,而要提前下車時,也並不捅破,沒有責怪永遠理解。
她的媽媽,雖然有時會因為她多用一條浴巾,沒有整理好衣服而責怪她,但也是在悉心地照顧和關愛她,哪怕在伯德小姐冷酷地責問母親:養育她花了多少錢,她以後還了!媽媽最後仍然是寬容和愛。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正常的家庭,應該是,在孩子成年之前,給他足夠的愛和關懷,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安全的,值得被愛的。從而他們會在日後的時間中不畏懼成長,不斷擴展自己的能力。而在其成年時候,又要允許孩子挑戰自己的權威,更加尊重孩子,給予他們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伯德小姐正是在這樣的家庭中,對未來有自己的想法和期待,從不畏懼,只顧著向上生長。並且在青春期,成年的前奏階段,在她挑戰父母權威時,也沒有被遏制,也有著很大的行動空間。
所以,她完全是憑著青春期女孩,內心本能的朝氣和活力在生長。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她想要住在高檔的別墅裡;對戀愛的嚮往,她一旦喜歡上哪個男孩就去主動爭取,並且想盡各種辦法搞到手裡;對大城市的迷戀,她掙脫身邊各種人對她的否定,無條件相信自己一定可以。
伯德小姐的成長,一直都圍繞著三個字「我想要」,是完全發自內心的,想要成長的吶喊。所以,她的成長動力,也就來自於內心對自己的堅定信念。
很明顯這樣一種略顯膨脹的自我信念是非常西方式的,很難在東方孩子身上看到,自古以來的」中庸「和」謙和「思想影響下,我們很少有給孩子絕對成長空間的」酷爸媽「,無所畏懼的傲嬌孩子同樣罕見。伯德小姐對於我們來說更像是一個「觀賞」的對象,但是見證不同成長本身就具有美感,也是我們傳統文化中「和而不同」思想的張揚。
沙耶加和伯德小姐,都在自己的青春期實現了成長,但是其動力卻是迥異,一個是,缺乏自我價值感中受到外界鼓勵後的積極奮進,一個是,在被父母給予足夠的安全感後,用自己本能的成長衝動去攻克難關。
02 成長方式:在他人指導下,在正軌中直行;在不斷試錯中,回首和回歸
循著不同動力開始成長,也決定了,他們將採用不同的成長方式。沙耶加籠罩在媽媽和老師溫暖又堅定的氣息下,仿佛走上了一條布滿臺階的山路,只要她不畏懼困難地向前攀登,就能觸到夢想。
而伯德女孩,因為她誰都不信,只信自己的衝勁,故而只能如健馬奔騰,在撞壞了許多欄杆,摸到額頭上的上傷疤後,最終明白,浮華的膚淺和樸實的真義,對自己的普通生活進行了升華,這也標誌著她的成長。
老師是指路者,媽媽是照明燈,沙耶加走得艱辛又坦蕩在媽媽和坪田老師的幫助下,沙耶加如破土而出的嫩芽,開始茁壯成長,儘管其中也伴隨著對自我懷疑和躊躇,但最終還是在老師的正確指引和媽媽的關注和包容中,越來越優秀,也越來越敢於敢於優秀。
坪田老師像是沙耶加成長道路上的指路者,教給她如何面對挫折,如何戰勝恐懼。
第二次測試時,沙耶加的成績雖然還是不夠理想,只有5分,但是坪田老師仍是鼓勵:厲害哦!沙耶加,今天對了一道題。由此培養起沙耶加對自己的信心。
演講大師卡耐基是教過無數人如何講話的老師,他曾經說過:在我的一生中,幾乎大部分的經歷都致力於幫助人們清楚恐懼,增強勇氣,培養信心。
而成長中,尤其在起步階段,最需要的就是「信心」,有了它,每一個前行者前行的距離,才能由一步變為兩步,繼而更多,否則,他們將要面對的不是放棄就是逃避。
之後,坪田老師又根據沙耶加的基礎,給她看符合她程度的課本,並且,幫助她分析自己的優點和短板,繼而有所側重地去學習。
在成長道路上,如果沒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道路前行,不僅會在做無用功時耗費很多精力,並且還會打壓士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在這裡,我覺得更應該理解為,無關他人,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堅定前行,一樣可以獲得成功。
沙耶加循著坪田老師給自己指出的道路前行,一直在進步。然而,任何道路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在她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理想中的「慶應大學」離自己還是那麼遙遠,再一次陷入到自我否定中,這時媽媽告訴她:如果太累了想放棄也沒關係的,你已經很努力了。
媽媽始終用愛溫暖地守護者沙耶加,告訴她:只管走,失敗了也沒有關係,媽媽一直在這。所以沙耶加的成長不光有正確的道路可走,同時有路燈照明,陪伴她,擁護她,隨她一道走前方的路。
沙耶加就是以這樣的成長方式,一點點拾起了對自己的信心,又超出所有人的期待,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愛和希望可以讓人獲得心靈上的慰藉,重整自我,完成精神上的成長。
一路橫衝直撞,在頭破血流中成長伯德小姐成長中沒有給她指路的老師,當然她也不會有,因為她自己是自己的主,此時的她,是誰的話都聽不進去的執拗。所以她的成長方式是自己「為所欲為」後的「痛定思痛」。
不缺少信心,所以不存在要不要繼續的問題,她的行動始終與大腦同步,想到什麼就去做什麼。然而,她終究還是個孩子,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行為,有時不僅可笑,而且危險。
她先後果斷又激情滿滿地結交了兩個男友,一個彬彬有禮,博學多識,但卻是個同性戀者;另一個,憂鬱型的樂隊吉他手,在她將自己的真心託付時,卻發現對方是一個花花公子。
在經歷過,謊言被揭穿時,朋友厭棄的眼神;純真愛情在剎那間破滅;以及在自己的各種過分行為後,父母和朋友對她的寬恕和包容後。伯德小姐終於在獨自一人的成長試錯中回過神來,發現,真正的成長之路,不是挑戰各種晃人眼球的浮華世界,而是與自己一直忽視的,從不珍惜的身邊的家人和朋友的好好相處。
所以,伯德小姐的成長方式,是在闖蕩和受傷後,從痛定思痛中獲得的領悟。
從伯德小姐的行為方式上來看,她和我們東方孩子有著非常明顯的不同,她的乖戾、極度自信還有例如欺騙等的不道德行為,在我們的文化下不僅很難被認同,也很難產生。
然而我們卻不能否定,在觀影時,仍然能感受到直擊心靈的「快感」,深深地產生共鳴。我想這裡可以用弗洛伊德對人格結構劃分的三個層次進行說明。
伯德小姐為了掩蓋自己的糟糕成績而把老師的成績簿丟入垃圾桶,為了接近心愛的男孩,拋棄好友,結交新朋友,她在不斷地挑戰道德底線時,也正好代表了位於人格結構最底層,欲望,理性意識淡薄的「本我」,「本我」人格不分民族國家,是人性使然。只是我們在長期的教育中,在向著「超我「這個道德化的自我中靠近時,有意識地淡忘和抹殺它所表現的自私自利。
東方人長久以來的「仁愛」思想,注重道德上的教化,所以,「本我」意識被壓制,「超我」意識格外凸顯。然而,「本我」的欲望和「壞心思」仍然存在,每個乖乖女,彬彬有禮男的內心都會有一隻狂妄的小獸蠢蠢欲動。所以,當看到伯德小姐的成長方式與我們兵分兩路時,又同時喚起了,每個人心中一直以來都有的」本能衝動「,實現了一種可以理解,但是永遠也做不到的「審美距離」。
沙耶加和伯德小姐兩人最後通過完全不同的方式獲得了成長。由於文化的差異,伯德女孩個性的絕對張揚始終很難在東方女孩身上看到。
但也正是我們的「傳統」「內斂」「含蓄」保護了我們不被過多地傷害。成長道路無法評估絕對的好壞對錯,重要的是,在困難重重的道路上,你是否堅持走下來。
03 故事的最後,兩人殊途同歸,共同完成了自我成長的歷程,收穫了一種沉靜的生活態度
綠杉野屋,落日氣清。脫巾獨步,時聞鳥聲。鴻雁不來,之子遠行。所思不遠,若為平生。海風碧雲,夜渚月明。如有佳語,大河前橫。——《二十四詩品·沉著》司空圖
最後,兩部電影都以主人公去向遠方結尾。沙耶加坐上了駛向東京的火車,伯德小姐到達了夢幻之都紐約,成長不僅是為了讓我們走得更遠,也是讓我們在接近自己想要的東西後,更加懂得要踏實前行,堅定又坦然地面對生活。
無論是沙耶加和伯德小姐,此時,在她們臉上浮現的不是得意洋洋和躊躇滿志,而更像是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所特有的淡定從容。
沙耶加拿著坪田老師的回信坐上了列車,在她看到,坪田老師在信中說:你曾說,我改變了你的人生,我覺得正是你奮鬥的樣子,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這時,她將目光投向窗外,在看到坪田老師在田野中向她招手,震驚了一下之後,也只是輕輕地朝他揮了揮手,遠沒有了之前剛剛進入補習班時,叛逆、張揚的「小太妹」形象。而伯德小姐,更是全劇中僅有的一次安靜走在街上,並不知不覺中,走到了她之前抗拒十分的教堂中,又比之前任何一次都專注地聽著頌歌,看大家祈禱。
成長之後,或是說實現成長之後,歡呼雀躍只是一瞬,更多的是,從自己之前的經歷中一路走來,收穫的坦蕩心境和一種對生活真義的懂得。這樣的狀態不分民族文化,它是人類成長經驗中所共有的東西。
所以,就像是司空圖在《詩品》中所描述的「沉著」風格,獨自漫步在人世間,夢想好像在很遠的地方,而我們在心裡卻會時常與它相遇。在經歷過一番與它的交手對決後,心中有特別多的感慨湧來,而最後,我們卻淡然了,心聲如大河般奔湧,卻也像它一般,厚重,深沉。
無論哪種成長,經歷過百般磨難和挫折後,我們都會收穫這樣一份從容和淡然,或許只有一瞬,也是一種莫大的財富,此時,我們是自信的,但又是謙虛的。
結語:
這是兩部很好的青春片,都足夠真實,足夠深刻,又有著強烈又迥異的文化氣息。我們可以在她們不同的成長道路中,認清楚自己成長的動力,再選擇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
成長本身就是一種修行,一種「受苦」,但是就像明朝道家隱士胡應明在《菜根譚》中所說:得意處論地談天,俱是水中撈月;拂意時吞齧雪,才為火中栽蓮。也只有在經歷過「吞冰齧雪」後,方懂得人生的真義,變得從容和安然。
讓我們都勇敢一些,敢於被生活摔打,敢於迎難而上,每一天都像是青年人一樣,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和憧憬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