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7月25日,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以下簡稱:上影節)在滬開幕。來自產業各個埠的代表人員匯聚於此,共同探討在後疫情時期,中國電影如何通過長期、有效、有益的可持續發展,提振士氣、凝心聚力,激發創作生產活力。
毫無疑問,作為國內甚至全球範圍內首個恢復舉辦的電影產業活動,本屆上影節無疑是一架火力巨大的發動機,將極速助推中國電影的復興與發展。
烹小鮮(pengxx01)及聯盟帳號作為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電影論壇特別支持媒體,將在7月25日至8月3日期間,推出『直擊上影節』專題策劃,我們會第一時間親臨各類活動現場,為大家帶來最新鮮、最有料、最具有觀點的行業報導。
本篇為專題的收官篇——前瞻下半年電影市場。
「我們活過來了!」
「大家憋得太久了!」
8月2日,為期9天的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式閉幕。受到疫情影響,本屆上影節註定讓當下的電影人永生難忘。
可以感受到,對於參加本屆活動,大家的興奮與激動遠超以往。甚至能想像出,各位大佬和演職人員在後臺見面相擁的場景。
就在上影節閉幕當日,電影行業迎來了兩個重磅消息:第一個為管虎執導的電影《八佰》官宣定檔8月21日,這是行業復工之後,首部公映的大體量新片,影片的定檔此前曾一波三折。第二個為全國日票房跨過了5000萬的門檻,是復工後的數字新高。
5000萬來了,過億還會遠嗎?
看得出來,作為疫情發生後,全球首個恢復線下舉辦的電影節,本屆上影節就如當初的預測一樣,對提振電影產業起到了重大作用。而活動期間的一些議題內容,必將引導下半年的行業趨勢。
烹小鮮(pengxx01)結合開幕產業論壇、發行與放映論壇、類型創作論壇、疫情紀錄片論壇等活動的內容,梳理出2020下半年電影市場的兩個關鍵問題,以此前瞻行業發展。
自大年初一《囧媽》「轉網」到投資3億的特效大製作《徵途》上線,疫情發生後,流媒體對傳統院線發行的影響是電影產業最關注的問題,這點在上影節的開幕論壇、發行論壇和全球產業論壇中均有主要體現。
對此,行業的普遍觀點為:傳統院線絕對不會被流媒體取代,雙方可以實現共贏。然而,在彼此還沒有 「坐下來聊聊」之前,一些相關影響仍然會出現。比如肉眼可見的是,院網窗口期確實在縮短。
7月27日,電影《妙先生》公布了發行通知,文件顯示密鑰只有7天。也就是說,電影在院線公映7日後,即可轉為網播。目前,《妙先生》轉網的票價還不得知,但是基於影片在流媒體發行的時間推測,大概率不會低於此前轉網的《肥龍過江》。
顯而易見,如果沒有第三方的幹預或者是業內達成共識,《妙先生》的7天窗口期絕對不會是個例。
那麼窗口期的調整到底預示著什麼呢?
其實一直以來,關於看電影,院線的受眾和流媒體的受眾並不衝突,前者注重聲光體驗和儀式感,後者則更看重自己的時間和金錢成本。能夠主觀選擇去院線還是流媒體觀看的,是院線電影的增量觀眾。
而影響這部分人的因素無非是影片質量和價格。先說影片質量,電影票房有著強烈的首周效應。一旦質量不過關,即便窗口期不縮短,後續票房也會一落千丈。
再說價格,基於上半年流媒體對單片付費點播的嘗試,在今後的網絡發行中,票價大體會與影片的投資成正比。如果流媒體的單片付費價格接近於影院的最低票價30元,那麼相較於院線它毫無優勢,觀眾還是會選擇去性價比更高的影院觀影。
二者結合來看,個別質量低於預期的大中體量商業片,可能在未來嘗試縮短窗口期,因為不能在院線爭取更多增量觀眾,只能更多通過流媒體發行盈利。
其實仔細思考,隨著5G 時代來臨,線上技術愈發成熟,電影遲早會擴大在流媒體發行的空間。只是疫情的出現,快速推進了這個過程,一下子讓大家措手不及。
相信在不久的未來,經過磨合與探索,傳統院線、片方與流媒體會逐漸制定出一個三方共贏的方案,例如將影片進行分類,按照類別制定不同的窗口期和院網發行的分帳比例。
除了對影片發行渠道的探討,還有一個市場趨勢也是本屆上影節的焦點,即中國是否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影市場?
現如今,美國的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當地的影院遲遲不能正常營業,這就導致一些如《花木蘭》一樣的院線新片無限期推遲公映。而這對中國市場的票房增長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畢竟,海外電影也是國內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填補海外電影的空缺?
眾所周知,為了復甦影院經濟,相關機構在市場上投放了大量國內外的舊片,比如去年的爆款《誤殺》《哪吒之魔童降世》、十年前乃至二年前的《風聲》《大話西遊》、好萊塢大製作《哈利·波特》和《星際穿越》。
其中,《星際穿越》在復映首日的票房超1900萬。《哈利·波特》全系列在上影節的展映票一秒而空。這足以看出,經典舊片對觀眾依然有著極強的吸引力。假設好萊塢的新片遲遲不能引進,那麼在片源供給不足的情況下,可能會有更多的經典舊片復映。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好萊塢新片改變發行策略,先行在中國公映。美國華納影業日前曾宣布,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電影《信條》將於2020年8月26日起,在美國之外的市場先上映。目前,該片已確定引進國內,或將於近期定檔。
回過頭來再看國產電影,目前的新片足夠支撐下半年的市場嗎?雖然博納影業老闆於冬曾在開幕論壇表示,我們的儲備可以排到明年的3月,但這是市場的下限。想要提升下半年票房市場的上限,行業還需想出更多的策略。
短期看,大體量影片的密鑰普遍延期或許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已定檔的《八佰》《我和我的家鄉》《懸崖之下》《一點就到家》等,再比如未定檔卻大概率在年內公映的《姜子牙》《緊急救援》等。
可是凡事有利有弊,這樣的做法能夠助力整體票房增長,但是也對中小體量的類型片或文藝片更殘酷,若首日在影院無收益,很可能迅速被撤掉。
於我們看來,在他國電影市場不能正常運轉的前提下,中國電影市場是否取得全球地區票房第一,並不重要。因為相較於橫向的名次,我們更應該關注產業自身的縱向變化。大家重新吃飽飯,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