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崛起時:we are all here for something bigger than us

2021-02-17 我們與平權

本片曾於2017年3月18日發布,最近覺得又應該推薦一下了,就決定再發一次了。

前方劇透預警!!!!!!!

劇集名稱


When We Rise(2017, IMDB: tt5292622),中文譯名:當我們崛起時。這是ABC出品的迷你劇集,一共四集,每集大約85分鐘。

導演


Gus Van Sant(nm0001814)(Part I

Dee Rees(nm2011696)(Part II, Part III)

Thomas Schlamme(nm0772095)(Part IV, Part V

Dustin Lance Black(nm0085257)(Part VI,Part VII,Part VIII)(兼編劇)

這裡面我們比較熟悉的有Gus Van Sant,是《心靈捕手》、《米爾克》、《我自己的愛達荷》和《大象》的導演。還有Dustin Lance Black,他2009年憑藉《米爾克》贏得奧斯卡原創劇本獎。他本身是同性戀,也曾經是一個摩門教徒,在這部迷你劇中執導後面三集。

內容介紹

本片改編自Cleve Jones的同名回憶錄《When We Rise》(亞馬遜國際有售,有聲書免費),是關於從1972到2015年間以舊金山為中心的關於爭取女權和性少數群體權利的鬥爭和運動。主要內容是圍繞四位平權鬥士Cleve Jones,Roma Guy,Ken Jones和Diane Jones的生活展開的。Cleve是一位白人同性戀男性,他的主線集中在從政治和法律層面為男同性戀乃至性少數群體爭取權益;Roma是一位白人女性,她主要在爭取女性的權利為女性提供安全的場所,以及在承認自己的女同性戀身份以後與伴侶Diane一起撫養孩子為舊金山居民爭取全民醫療;Ken作為一位黑人男同性戀,首先要爭取少數族裔的權利,其次是性少數群體的權利,最終他作為一名基督徒爭取了為少數族裔的性少數群體提供的庇護所並見證了Roma與Diane的婚禮;Diane作為一名女同性戀,在自主授精生下孩子之外,也一直致力於醫療工作特別是在美國愛滋病疫情爆發以後對愛滋病人的醫療看護。這四個人的故事圍繞著美國在「石牆事件」以後對性少數群體的鎮壓及反抗的裡程碑事件而展開,直到加州通過第八法案明令禁止同性婚姻,Cleve與年輕一代的活動家們合作通過最高法院界定同性婚姻合法,Ken最終變成了一個見證性少數群體結婚的牧師,共同見證了Roma和Diane的婚禮。

觀影感受

每次細粉提議要看這部美劇的時候都是吃飯的時候,我總會拒絕,因為我會顧不上吃飯,而且心情沉重得沒有胃口。可能因為我比較敏感,常常看得泣不成聲,四集看完大概用掉了兩包抽紙;我的情緒也在憤怒、無力、痛苦和心碎中切換,直到最後一集八號法案廢除,同性戀群體也有機會結婚了又再喜極而泣。所以我也建議你,最好不要在吃飯的時候觀看。

因為前兩天在「我們與平權」的微信群裡發生了關注社會轉變進程的爭論,這部影片讓我更珍惜現在我們擁有的一切。正是因為他們當年的努力,現在的美國才會有合法的同性婚姻,在中國同性戀才會被這麼多開明的人接受,漸漸免於受到迫害。而且現在臺灣也正在合法化同性婚姻的進程中,讓我們也慢慢看到了希望。

所有的改變都是一點點發生的,它們原本不可見,在小範圍內爆發或者在人們心裡爆發,之後會演變成一場巨變。但是暴力不是最終的解決方案,所以四位主人公最後都採取和平的方式,創建機構與政府合作,並且與時俱進與年輕一代一起推動了最終的立法。

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生而為鬥士的,Cleve原本想要去更開明開放的歐洲享受生活,直到他和朋友們開始了他的第一次遊行,他才意識到他可以跟朋友們一起在這裡為舊金山的男同性戀做點事情。Roma在她母親的影響下,一開始就立志為女性權益戰鬥;她原本在非洲幫助貧困人群,並回國為女性權利而鬥爭,在此期間她慢慢接受了自己的性取向並開始為性少數群體的權利而鬥爭。Ken的蛻變更加困難,在越南戰爭時期,他作為海軍為國戰鬥卻失去了自己的愛人;當他被調回美國,同性戀身份無法曝光的他在金銀島工作的時候為了尋找內心的片刻安寧而來到Mama Jose變裝酒吧,剛好遇到警察來逮捕裡面的變裝人群,Ken看著Mama Jose他們拉起手圍住警車高唱「上帝保佑我們」卻含著淚退縮了,之後才開始為性少數群體鬥爭卻受到種族及性向的雙重阻礙;之後他經歷了相處了20年伴侶的去世,被伴侶的親屬逐出居住了20年的住所,背痛欲絕流離失所又染上毒癮,連自己都照顧不了;在宗教的幫助下獲得新生的他又開始為流浪的性少數群體建立庇護所,並成為婚禮牧師。Diane似乎是最篤定的一個,一直承認自己的同性戀取向,在性少數群體的權益在風口浪尖的時候,她出於反抗選擇自主授精生下女兒,在愛滋病肆虐的時候,她又在染病的男同性戀群體最需要的時候選擇專職做照顧愛滋病人的護士。

本片的社會意義遠大於它的藝術意義。從情節角度上說,為了涵蓋四十幾年裡面發生在美國整體的關於性少數群體權利的大事件和主人公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一共六小時的迷你劇集還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有些故事的切換和場景的銜接會有些生硬,但是當你沉浸在這些對全世界有益的改變裡面,可能根本都注意不到這些問題。


總結

爭取女權,少數族裔的權利和爭取性少數群體的權利相同而又不同。同是作為男權社會裡不被承認的「他者」以及備受壓迫的人群,我們中的很多人已經疲於反抗安於現狀。可是女性佔世界人口的一半,並不是少數群體。而男性與女性一直都是共存於同樣的時間和空間,所以這些歧視和壓迫也是緩慢地造成的,成為了結構化的傳統習俗或者文化,很多已經內化到我們的意識形態裡面,讓我們在被歧視的時候無法判斷也無從下手。也正因為如此,普及關於不平等的現狀的知識、爭取男女平等的權利才至關重要,這在政治經濟法律及社會角度對兩性的生活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

所有的改變都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既得利益者不會真的想要把權力分給受壓迫者,也不會主動地幫助受壓迫者爭取權利。所以只有每個人都努力做一點事,聯合起來,才能夠推動我們想要的改變。

年輕的Cleve曾經跟年輕的Roma說過一句話:Maybe we are all here for something bigger than us. Ken在最後一集對著逝去的伴侶Michael的名字這樣說:Remember that I told you that the ones who make a big show of it are the ones in trouble? Boy was I wrong. It's the ones who stood up, they were the strongest, the best of us.

共勉。

下面是各位人物原型的照片和現狀:


Cleve Jones

Cleve仍然活躍在爭取性少數群體權利的活動方面。他也在考慮把1987年曾經做過的愛滋病遇難者紀念被子的活動繼續下去。

Diane Jones(左) and Roma Guy(右)

Roma仍然活躍在舊金山的健康領域,為一些健康類的機構做諮詢,並且領導多個健康領域的非營利機構。並且她早期在爭取性少數群體及女性權利方面的成果仍然在服務於舊金山當地相關的組織。她曾在2005年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Diane在去年退休以前做了33年AIDS/HIV的護士,而現在她也仍然在為降低舊金山的愛滋病爆發率而工作。

Ken Jones


現在Ken是舊金山的一位婚禮牧師,同時仍然在為爭取性少數群體的權利而努力著。

備註:

-Cleve Jon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leve_Jones

-Roma Gu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ma_Guy

-Ken Jon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n_Jones_(activist)

-Diane Jones: https://www.romper.com/p/is-diane-jones-a-real-person-on-when-we-rise-her-contributions-are-significant-39887

-人物現狀:http://sfist.com/2017/02/28/these_are_the_real-life_san_francis.php

-電影及真實人物:http://www.sfchronicle.com/tv/article/S-F-stars-in-LGBT-history-docudrama-When-We-10955458.php

請客官打賞讓我們繼續堅持做下去吧!

請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我們與平權」,也可在微店購買產品支持我們哦!

相關焦點

  • 女 | Here we are
    First of all, thank the miss Gu gave me this opportunity to speak here.It's all these things that we're all together.
  • Freshtastical:我們身處的謊言世界(The Lie We Live)
    To us our path is unique, but together we are nothing more than the fuel.The fuel that powers the elite. The elite who hide behind the logos of corporations.
  • 英文歌曲推薦:《Gonna Know We Were Here》
    they ain't never seen nothing like us因為他們從未看到像我們這樣的人Ain't heard loud till we turn it up直到我們出現他們才能聽到響亮I got the wild我有狂野You got the crazy你有瘋狂You
  • Hello, Happy New Year and Here We Are!
    We are super excited to have you here! In this post we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our company and ourselves as well as give you a bit of a background as to why we have started this amazing journey.
  • yes,we can!(歐巴馬總統卸任演講中英文對白演講稿)
    當我們建議將財務經費投入到孩子們的學齡前教育時,選舉官員對赤字感到如此憤怒,但是當為公司削減稅收時,為什麼不感到憤怒?其它黨派做出道德淪喪的事情時,我們緊緊抓住不放,但為什麼當我們自己的黨派做出相同的事情時,我們卻選擇原諒?這不僅是不誠實,而是對事實進行選擇;這會自取其咎,因為我的媽媽曾經告訴我,「事實總有一天會暴露在你面前。」
  • 【歌曲】Our Own Heaven 我們的天地
    Fly away to something better than the years that have passed.告訴我夢想對你而言有多重要,你要花費多少才能將一切置之度外,與你的命中注定相伴到老。即刻啟程飛向從未經歷的美好。
  • 歐美新歌速遞 | Bigger Love-John Legend
    pushing away 每一次我們推開彼此 Everyday, a new reason to stay 每一天都有新的理由留下 'Cause we got a bigger love (Oh yeah, yeah)
  • 豆瓣評分9.4+,這是我看過最溫柔治癒的美劇:《This Is Us》
    我們結婚53年了,五個孩子,11個孫子, 但是當年我們失去了第一個孩子,他是接生時夭折的。說實話,這就是我從事這個行業的原因。I have spent five decades delivering babies. More babies than I can count.
  • 一周音樂 | We Believe
    In this time of desperationWhen all we know is doubt and fearThere is only One FoundationWe believe We believeIn this broken generationWhen all is dark You help
  • 聊 ° All Or Nothing
    " 「發吧,只有讓更多人知道才會有影響力,有影響力才能有用,我們支持你們。」在要求刪除的第二天我們收到了這條信息。」 剛畢業時上新東方英語,口語老師是京城某金屬樂隊的貝斯手,某節課他拿一首歌來講單詞和發音,那首歌叫做《All Or Nothing》,一年後唱這首歌的樂隊來到了中國上海,我們問他的第一個問題是:今天在上海有沒有唱《Fuck Authority》。 聽什麼樣的音樂容易見到什麼樣的人。
  • Harry Styles of One Direction: 'We work so, so hard and play...
    When the kids come to us they have all types of issues, personal problems. We, kind of, show them love."Marcus Brooks says the project has helped to build character in the young people.
  • 震撼全球短片《我們身處的謊言世界》,被譯為28種語言
    To us our path is unique, but together we are nothing more than the fuel.The fuel that powers the elite. The elite who hide behind the logos of corpor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