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將深情憶家鄉
——讀段懷清《枌榆散記》
偶然的一次,我在文學期刊《編鐘》上看到復旦大學教授段懷清先生寫的文章《隨有三國之—㵐水》,裡面有大段關於我的家鄉萬和鎮的描寫,我感到很意外。段教授應該是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人中僅有的隨州人吧,所以早有耳聞,但我並不知道他居然是我的萬和老鄉,而且跟我在同一所學校萬和一中(原殷家畈中學)讀的初中,他文中寫到的上學時爬過的那顆大樹我也攀爬過,突然覺得好親切,好神奇。我心中關於校門口那顆標誌性的大松樹的記憶與段教授的描述一一重合,一時間往事歷歷在目,那一刻我想到的是,當年一起爬樹上牆的小夥伴們,你們心裡是否也珍藏著這棵樹。
鄂北邊陲,桐柏山下,㵐水之上,一片寧靜富饒的土地環繞一段熱鬧喧囂的集市,那是我的家鄉萬和,曾經山清水秀,物產豐饒,民風淳樸,地靈人傑的地方。在地圖上,她是比螞蟻還小的兩個字,而在我心裡,她卻是一個朝聖的聖地,她陪伴了我從小到大全部的成長時光,在懵懵懂懂的少年時光裡,我的腦海裡並沒有家鄉的概念,等到我開始思念她的時候,我已離開這裡,雖然並不遙遠。我父親曾經對我說過,從我們萬和走出去的人,個個都是響噹噹,你可不要拖後腿呀。爸爸是如此自豪,我也覺得我們萬和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雖然我還不夠爭氣爭光,但我畢竟是愛著家鄉的,在我的夢境中,常可依稀看見萬和的高崗田野,河流炊煙,還有學校教室旁邊的陡峭臺階。
段教授是我們家鄉的驕傲,在從萬和走出去的人當中當然算響噹噹的。他早年求學的軌跡沿著㵐水南下,直到離家漸遠,學業事業有成,登上《百家講壇》,執教復旦大學,在離家千裡的日子,心裡始終懷抱著對家鄉父老的深情和思念。於是在寫下《隨有三國之—㵐水》之後,段教授筆餘又寫下一本關於家鄉的小冊子《枌榆散記》,在這本書裡,一個遊子再次坦露心跡,毫無保留的表達了對故鄉的絲絲牽掛。我與段教授素昧平生,在母校念書的時間也相隔十年以上,除了是他的讀者之外本不會跟他有任何交集,巧的是在丁酉年世界華人炎帝故裡尋根節期間因工作需要與段教授取得聯繫。得知我們是老鄉後,他告訴我他正在寫一本關於家鄉萬和的書《枌榆散記》,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他的新書成稿後,我也沒想到自己有幸能第一時間全文拜讀,當我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我是由衷的高興和激動,為我們可愛的家鄉,為段教授的這份真摯情懷。
我以為文學作品中常常是別人的家鄉,卻沒想到我的家鄉也會被作家傾注滿腔的熱情去描繪,而這個家鄉不僅僅是隨州,而是具體到隨州鄉下的一個邊陲小鎮,一條狹長小街。那些親切熟悉的地名、方言,如上窯,叉街,白墳臺,江家河,殷家畈,還有倒峽人和青苔人喊媽媽的奇怪口音,這些只有萬和人才懂的詞語,足以勾起所有遊子的回憶,使我每看一段都有立即驅車回萬和的衝動。在故鄉的那片熱土上,在上窯的槐樹花裡,在岔街的青石板路上,在殷家畈學校山坡的大樹下,在㵐水上遊的河沙灘上,發生了那麼多平凡而又難忘的故事,它們留在一個小孩童年的記憶裡,被這個小孩帶到很遠的地方還在咀嚼品味著她的甘甜滋味,它們也留在那個時代所有萬和人的心中,這是家鄉給予她的每一個孩子乳汁般的滋養,最終化作了我們自身的一部分,伴隨我們遊走四面八方。在讀到作者小時候每每坐在槐樹底下等母親回家的情景時,我似有熱淚盈眶,倚閭而望這個詞大概也是可以用在這裡的,孩子等母親,跟母親等孩子,是那樣相似到釐不清界限的感覺,我也因而強烈感覺到,家鄉,其實就是母親,母親,其實就是家鄉。我驚嘆於段教授對故鄉風物的深刻記憶,仿佛這些年他並沒有離開這裡一樣,但是又覺得他已離開這裡很久,畢竟,那是三十年前的萬和了。文章細膩樸實駕輕就熟的敘事風格,深情自然流露,讀來感人至深,我為家鄉有如此赤子之心感到驕傲和自豪。作者講到他上小學的一段經歷,我沒想到段教授在五大隊讀的小學,原來那時候萬和街上只有這一所小學,沒有別的選擇。到我們上小學的時候,有了萬和鎮小學,也有人叫社直小學,附近就是簡陋破舊不堪的五大隊小學,印象中這個學校各方面的條件都不能跟鎮小相比,當時心裡還有點看不起呢,要說五大隊小學能走出中國頂尖大學的教授,哎呀,真不敢相信。其實後來,五大隊小學也走出很多精英學子的,那個小學若還在,應該是個勵志學校才對。
家鄉萬和在時代的洪流中發生了山鄉巨變,這變化裡有喜也有憂,遠遊在外的遊子怎能不牽掛呢!這牽掛化作濃濃的鄉愁,流露字裡行間。如果要問鄉愁是什麼,也許是余光中的詩,也許是魯迅的《故鄉》,也許是沈從文的《邊城》,也許是段教授的散記,我覺得這些都與紀錄片《記住鄉愁》主題曲裡的一句歌詞「多少次的追尋,多少次的叩問」 有關,在我心裡,鄉愁就是一場叩問。離開了這麼久,故鄉變成了什麼模樣?她的未來是怎樣的?我們自己又變成了什麼樣子?我們將以何種姿態回家面對父老和故土?古詩有雲「明月何時照我還」,鄉愁,就是無窮無盡的叩問啊!
《枌榆散記》帶給讀者的,不僅是一個鄉鎮子民共同的記憶空間,而且作者自己也說這本書還可作為鄉村方志的補缺,因而我覺得它還具有存史及育人的功能。那個時代的萬和是什麼樣,發生了些什麼,以後的萬和人對家鄉人事是否還能如數家珍?我作為一個檔案方志工作者,深知當今方志的局限,雖然鄉鎮村志的編修正在推進,但是目前我們當地的志書僅覆蓋到市縣,鄉鎮尤其是村志只有少數地方嘗試,何況方志對於地情的記載往往是大面積粗線條的,缺乏更加細緻微觀的描述。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在鄉村這一廣闊天地上的民俗風情、世態百相每一天都在生生不息,日新月異,但是這些卻不一定能寫進歷史,有些真相也許就成了煙塵默默消失。比如最近風光無限的㵐水一橋,舊橋完美謝幕,新橋驚豔綻放,儼然成了靚麗的城市新地標,市民爭相拍照,媒體紛紛報導,不管舊橋還是新橋,都將永遠留在隨州建設史上,可是遠在隨北萬和同一條㵐水河上,那裡的一座橋,有誰注意它的舊貌新顏呢?那座橋是我上小學的必經之路,現在它已被損毀得面目全非。過去這座橋經常被雨季的洪水淹沒,發大水的時候,爸爸接送我上學,洪水漫過我的膝蓋,我看見身邊滾滾的河水感覺眼前眩暈,可是爸爸強有力的手緊緊攥住我的手臂和肩膀,我在大水的衝擊下也不會有絲毫的搖晃,而是跟著爸爸穩穩的挪動腳步……時間太快,當年體格高大可以在洪水中穩穩站立的爸爸已經年老體衰,步履緩慢。當我看見這座損毀的橋我想起了太多太多與它有關的往事,禁不住潸然淚下——在距離它百米遠的河上遊,新橋傲然挺立,河水逐漸乾涸,河堤也沒了蹤影,在這窄窄的小河,也發生了滄海桑田的巨變。可惜,現在想給舊橋拍個完整照片都不能了,它只能留在我的記憶中;至於歷經滄桑的五大隊小學,還有初中學校門口那棵大松樹,都早已無影無蹤消失在萬和的塵土裡……所有過去的東西,都是歲月的饋贈,都是情感的承載,是那麼的珍貴不可複製。
感謝段教授寫下《枌榆散記》,幫我們找回兒時的記憶,重溫家鄉的溫暖,他本人的成長經歷也是一本生動的勵志教材,非常值得一讀,特別是萬和的孩子,讀了這本書,也許會感到在家鄉懷抱中肆意成長的時光,是多麼寶貴,多麼幸福。我相信這本書就像「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之於隨州一樣,會永遠留在萬和的歷史長河中,哺育並豐富著世代家鄉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