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將深情憶家鄉

2021-02-20 蕙草詩語

               且將深情憶家鄉

             ——讀段懷清《枌榆散記》

偶然的一次,我在文學期刊《編鐘》上看到復旦大學教授段懷清先生寫的文章《隨有三國之—㵐水》,裡面有大段關於我的家鄉萬和鎮的描寫,我感到很意外。段教授應該是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人中僅有的隨州人吧,所以早有耳聞,但我並不知道他居然是我的萬和老鄉,而且跟我在同一所學校萬和一中(原殷家畈中學)讀的初中,他文中寫到的上學時爬過的那顆大樹我也攀爬過,突然覺得好親切,好神奇。我心中關於校門口那顆標誌性的大松樹的記憶與段教授的描述一一重合,一時間往事歷歷在目,那一刻我想到的是,當年一起爬樹上牆的小夥伴們,你們心裡是否也珍藏著這棵樹。

鄂北邊陲,桐柏山下,㵐水之上,一片寧靜富饒的土地環繞一段熱鬧喧囂的集市,那是我的家鄉萬和,曾經山清水秀,物產豐饒,民風淳樸,地靈人傑的地方。在地圖上,她是比螞蟻還小的兩個字,而在我心裡,她卻是一個朝聖的聖地,她陪伴了我從小到大全部的成長時光,在懵懵懂懂的少年時光裡,我的腦海裡並沒有家鄉的概念,等到我開始思念她的時候,我已離開這裡,雖然並不遙遠。我父親曾經對我說過,從我們萬和走出去的人,個個都是響噹噹,你可不要拖後腿呀。爸爸是如此自豪,我也覺得我們萬和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地方,雖然我還不夠爭氣爭光,但我畢竟是愛著家鄉的,在我的夢境中,常可依稀看見萬和的高崗田野,河流炊煙,還有學校教室旁邊的陡峭臺階。

段教授是我們家鄉的驕傲,在從萬和走出去的人當中當然算響噹噹的。他早年求學的軌跡沿著㵐水南下,直到離家漸遠,學業事業有成,登上《百家講壇》,執教復旦大學,在離家千裡的日子,心裡始終懷抱著對家鄉父老的深情和思念。於是在寫下《隨有三國之—㵐水》之後,段教授筆餘又寫下一本關於家鄉的小冊子《枌榆散記》,在這本書裡,一個遊子再次坦露心跡,毫無保留的表達了對故鄉的絲絲牽掛。我與段教授素昧平生,在母校念書的時間也相隔十年以上,除了是他的讀者之外本不會跟他有任何交集,巧的是在丁酉年世界華人炎帝故裡尋根節期間因工作需要與段教授取得聯繫。得知我們是老鄉後,他告訴我他正在寫一本關於家鄉萬和的書《枌榆散記》,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他的新書成稿後,我也沒想到自己有幸能第一時間全文拜讀,當我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我是由衷的高興和激動,為我們可愛的家鄉,為段教授的這份真摯情懷。

我以為文學作品中常常是別人的家鄉,卻沒想到我的家鄉也會被作家傾注滿腔的熱情去描繪,而這個家鄉不僅僅是隨州,而是具體到隨州鄉下的一個邊陲小鎮,一條狹長小街。那些親切熟悉的地名、方言,如上窯,叉街,白墳臺,江家河,殷家畈,還有倒峽人和青苔人喊媽媽的奇怪口音,這些只有萬和人才懂的詞語,足以勾起所有遊子的回憶,使我每看一段都有立即驅車回萬和的衝動。在故鄉的那片熱土上,在上窯的槐樹花裡,在岔街的青石板路上,在殷家畈學校山坡的大樹下,在㵐水上遊的河沙灘上,發生了那麼多平凡而又難忘的故事,它們留在一個小孩童年的記憶裡,被這個小孩帶到很遠的地方還在咀嚼品味著她的甘甜滋味,它們也留在那個時代所有萬和人的心中,這是家鄉給予她的每一個孩子乳汁般的滋養,最終化作了我們自身的一部分,伴隨我們遊走四面八方。在讀到作者小時候每每坐在槐樹底下等母親回家的情景時,我似有熱淚盈眶,倚閭而望這個詞大概也是可以用在這裡的,孩子等母親,跟母親等孩子,是那樣相似到釐不清界限的感覺,我也因而強烈感覺到,家鄉,其實就是母親,母親,其實就是家鄉。我驚嘆於段教授對故鄉風物的深刻記憶,仿佛這些年他並沒有離開這裡一樣,但是又覺得他已離開這裡很久,畢竟,那是三十年前的萬和了。文章細膩樸實駕輕就熟的敘事風格,深情自然流露,讀來感人至深,我為家鄉有如此赤子之心感到驕傲和自豪。作者講到他上小學的一段經歷,我沒想到段教授在五大隊讀的小學,原來那時候萬和街上只有這一所小學,沒有別的選擇。到我們上小學的時候,有了萬和鎮小學,也有人叫社直小學,附近就是簡陋破舊不堪的五大隊小學,印象中這個學校各方面的條件都不能跟鎮小相比,當時心裡還有點看不起呢,要說五大隊小學能走出中國頂尖大學的教授,哎呀,真不敢相信。其實後來,五大隊小學也走出很多精英學子的,那個小學若還在,應該是個勵志學校才對。

家鄉萬和在時代的洪流中發生了山鄉巨變,這變化裡有喜也有憂,遠遊在外的遊子怎能不牽掛呢!這牽掛化作濃濃的鄉愁,流露字裡行間。如果要問鄉愁是什麼,也許是余光中的詩,也許是魯迅的《故鄉》,也許是沈從文的《邊城》,也許是段教授的散記,我覺得這些都與紀錄片《記住鄉愁》主題曲裡的一句歌詞「多少次的追尋,多少次的叩問」 有關,在我心裡,鄉愁就是一場叩問。離開了這麼久,故鄉變成了什麼模樣?她的未來是怎樣的?我們自己又變成了什麼樣子?我們將以何種姿態回家面對父老和故土?古詩有雲「明月何時照我還」,鄉愁,就是無窮無盡的叩問啊!

《枌榆散記》帶給讀者的,不僅是一個鄉鎮子民共同的記憶空間,而且作者自己也說這本書還可作為鄉村方志的補缺,因而我覺得它還具有存史及育人的功能。那個時代的萬和是什麼樣,發生了些什麼,以後的萬和人對家鄉人事是否還能如數家珍?我作為一個檔案方志工作者,深知當今方志的局限,雖然鄉鎮村志的編修正在推進,但是目前我們當地的志書僅覆蓋到市縣,鄉鎮尤其是村志只有少數地方嘗試,何況方志對於地情的記載往往是大面積粗線條的,缺乏更加細緻微觀的描述。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在鄉村這一廣闊天地上的民俗風情、世態百相每一天都在生生不息,日新月異,但是這些卻不一定能寫進歷史,有些真相也許就成了煙塵默默消失。比如最近風光無限的㵐水一橋,舊橋完美謝幕,新橋驚豔綻放,儼然成了靚麗的城市新地標,市民爭相拍照,媒體紛紛報導,不管舊橋還是新橋,都將永遠留在隨州建設史上,可是遠在隨北萬和同一條㵐水河上,那裡的一座橋,有誰注意它的舊貌新顏呢?那座橋是我上小學的必經之路,現在它已被損毀得面目全非。過去這座橋經常被雨季的洪水淹沒,發大水的時候,爸爸接送我上學,洪水漫過我的膝蓋,我看見身邊滾滾的河水感覺眼前眩暈,可是爸爸強有力的手緊緊攥住我的手臂和肩膀,我在大水的衝擊下也不會有絲毫的搖晃,而是跟著爸爸穩穩的挪動腳步……時間太快,當年體格高大可以在洪水中穩穩站立的爸爸已經年老體衰,步履緩慢。當我看見這座損毀的橋我想起了太多太多與它有關的往事,禁不住潸然淚下——在距離它百米遠的河上遊,新橋傲然挺立,河水逐漸乾涸,河堤也沒了蹤影,在這窄窄的小河,也發生了滄海桑田的巨變。可惜,現在想給舊橋拍個完整照片都不能了,它只能留在我的記憶中;至於歷經滄桑的五大隊小學,還有初中學校門口那棵大松樹,都早已無影無蹤消失在萬和的塵土裡……所有過去的東西,都是歲月的饋贈,都是情感的承載,是那麼的珍貴不可複製。

感謝段教授寫下《枌榆散記》,幫我們找回兒時的記憶,重溫家鄉的溫暖,他本人的成長經歷也是一本生動的勵志教材,非常值得一讀,特別是萬和的孩子,讀了這本書,也許會感到在家鄉懷抱中肆意成長的時光,是多麼寶貴,多麼幸福。我相信這本書就像「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之於隨州一樣,會永遠留在萬和的歷史長河中,哺育並豐富著世代家鄉人的精神世界。

相關焦點

  • 鄧超俞白眉西安宣傳《我和我的家鄉》深情告白家鄉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誰不說咱家鄉好」全國校園路演兵分兩路,導演鄧超、俞白眉攜主演苗阜在西安將《回鄉之路》的真誠帶給觀眾。搞笑又不失感動的劇情以及對家鄉變化的真實展現,收穫了在場學生的一致好評。寧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和彭大魔、鄧超和俞白眉分別執導五個故事,近百位演員傾情參演,將於10月1日全國公映,屆時將與全國觀眾歡度國慶中秋。
  • 我和我的家鄉|小城卓尼 秋去冬來,憶鄉愁
    我和我的家鄉|小城卓尼 秋去冬來,憶鄉愁 2020-10-20 16: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和我的家鄉|憶家鄉風情,寄一份思念
    但是,就算沒有城市的燈光照亮前路這條家鄉的路,卻永遠不會忘記今年「祖國」姐妹篇《我和我的家鄉》10月1日上映五個單元全明星集結以細膩的手法喚起心底最深處的情感共鳴點燃全民家鄉記憶相隔萬裡,歸家心似箭如果是吾心安處是家鄉那麼這樣的一個地方也許能安放你對最美家鄉的全部想像
  • 【月夜憶舍弟】月夜憶舍弟原文_月夜憶舍弟賞析_杜甫的詩_親子寶典...
    月夜憶舍弟原文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月夜憶舍弟的詩意/月夜憶舍弟的意思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裡,一隻孤雁正在鳴叫。  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  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
  • 【黑叔叔】《我和我的家鄉》:最真摯的愛,永遠來自對家鄉的深情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的關鍵之年在這個關鍵之年,由寧浩導演、張藝謀監製的全新「大鍋飯」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在國慶檔上映了影片的結構和去年發布的《我和我的祖國》相似,採用了多個故事敘述,因此這種電影我們稱之為「大鍋飯」但故事的內容可大不相同。
  • 杖朝之年憶往昔,校友深情系母校
    五四年後憶母校,心潮澎湃情難忘;九次易名度艱難,古色歸貌換新顏;夾道濃蔭已非昔,園林成材鬱蒼蒼;大殿旁邊尋舊憶,夕照留影意迢迢。事實雄辯證明母校成長發展的生動歷史:母校——堅持辦學宗旨。一進大門,一座「知識殿堂」的雕塑上,停立著「讀書頂個球」的誓言,寓意「知識打底,邁向全球」,高智高成就的理想追求。
  • 「我的根在這裡,永遠感恩家鄉養育!」著名歌唱家周旋攜17首佳作唱...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唐代詩人白居易1200年前的名作《憶江南詞三首》早已將山清水秀、嫵媚溫柔的杭州勾勒的淋漓盡致了。西子湖畔聚群侯,翹首探鴻猷。從唐宋走來的杭州,向寰宇走去的杭州,洋溢在歌舞昇平的悠揚旋律之中,2019年10月25日,「最憶是杭州」周旋獨唱音樂會在傳統與現代相交融的杭州盛大舉行。
  • 《零·憶視頻》 :智商高,必傲嬌!要破案,性冷淡?
    《零·憶視頻》男主梁涼扮演者徐嘉洲 是不是有一種不明覺厲的邪門帥?小幅度概括一下他的角色特質,就是高冷自閉,要是插上少女心的翅膀,這個梁涼偵探真的會是我本命中的本命呢,且聽我慢慢道來。《零·憶視頻》男主梁涼扮演者徐嘉洲 在這些深得人心的套路之外,《零·憶視頻》裡天才偵探梁涼還有很多讓人怦然心動的小傲嬌。
  • 散文欣賞:於歲月的韻腳裡 且做一個深情的人
    做一個有深情的人,就是愛自己,愛身邊的人。接受生活美好的饋贈,擁抱生活所有的缺陷。人生,總是一步一步的歷練;生活,總是一寸一寸贈予。一段旅程,一種領悟;一寸光陰,點滴深情。一篇好文,給人於勵志的哲理。生命的路上,每個人都要面對坎坷不平的人生經歷,擁有一顆深情的內心,去接受、包容、理解、溫柔。
  •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是最深情的歸途
    《我和我的家鄉》是由張藝謀擔任總監製,寧浩擔任總導演,張一白擔任總策劃,寧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和彭大魔、鄧超和俞白眉分別執導五個故事而今天《我和我的家鄉》作為「祖國」的姊妹篇,則縱橫五湖四海,通過五個家鄉故事,以輕喜劇的方式喚醒所有中國人內心深處最真摯、最樸實的故土情結,並以喜劇的形式呈現,讓人在笑聲與淚水中收穫感動與力量。
  • 古琴曲《憶故人》 | 空山憶故人,松風撫心弦
    》又名《空山憶故人》、《山中思故人》,是現代流傳最廣泛的古琴名曲之一。《憶故人》以柔美委婉的旋律、濃鬱深沉的韻味表現在明月深山思念遠方友人的一片深情,音樂內在豐富,纏綿動人。根據《今虞琴刊》的譜本,全曲共六段。以清亮飄逸的泛音開頭,造成空山幽谷一片寧靜的氣氛。
  • 《我和我的家鄉》:鄧超「厚顏無恥」,這種深情讓人受不了
    今年的《我和我的家鄉》一共5個單元,幾位導演算是把笑淚並存玩到了極致,但比較而言,個人更傾向於《最後一課》和《回鄉之路》。當然,另外3部也足夠精彩,葛優依然詮釋了他依然是你大爺,UFO裡的佟麗婭美到窒息,沈騰馬麗高頻笑點也是坐著UFO登陸了太空。
  • 《記住鄉愁》片尾曲尚雯婕《再憶江南》歌詞
    近日據悉,《再憶江南》這首歌成為了央視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的片尾曲,尚雯婕渾厚的嗓音也得到了歌迷們的點讚。­  美麗的家鄉總是令人魂牽夢繞,而在塞外江南,更多了幾許文人墨客的的氣息,再加上著名詞人樊孝斌為這首歌作詞,著名曲作家孟文豪擔任作曲,可以說為這首歌錦上添花。
  • 不只是餐廳,不只是回憶,不只是分享:私廚「食憶 by SUi」 | 文茜推薦
    「食憶」,既是他們對長長人生的回憶,也是離開家鄉之人,藉由家鄉味道的重溫,找回自己曾經的生命出發點。食憶,就是家鄉的味道不只如此。臺灣因為 1949 及之前的遷徒,聚集各方食譜,這可能是偉大文明的特殊遺產。
  • 導演喊你來白鹿倉參演——《再憶·1937》
    白鹿倉幫你實現夢想,《再憶·1937》國慶期間,每天兩場,期待你的參與。當你從早上逛到下午,如果累了,你可以到白鹿倉民國風情街口,換上民國時期的衣服(都很漂亮嗷)稍微休息休息。晚上七點整,當大幕拉起,你就是舊上海的一員了。
  • 古詩文學習038:三年級下冊,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譯文獨自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每逢重陽佳節就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個而生遺憾之情。賞析《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維。農曆的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憶」是想念的意思。
  • 弱水三千取一瓢,且以深情共餘生
    弱水三千取一瓢,且以深情共餘生。弱水三千取一瓢,且以深情共餘生
  • 唐健垣博士《憶故人》精研班
    惟輾轉抄習,浸失其真,或竟自是其是,先生輒引為憾,將復秘之。餘既於去秋與先生訂交,琴尊酬唱,輒相追陪;一年來欲就學而未敢以請,蓋有以知乎先生之志也。今幸得而承教矣,且盡得先生之奧矣,而於先生之志,惡可以不書。
  • 《月夜憶舍弟》唐 杜甫
    月夜憶舍弟的基本介紹:《月夜憶舍弟》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託物詠懷,層次井然。
  • 「靜夜有聲」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詩詞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本期上學俠領讀課代表倪以翔《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圖/吳建峰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