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你會忘記這個時代,但你,會永遠記住我們。」《小時代3》的預告片裡,郭敬明用這句話宣告小時代的歸來。
首日票房過億,上映一周斬獲4億票房,《小時代3》以摧古拉朽之勢讓傳統電影人再次瞪圓了眼。再加上《小時代》前兩部的7.69億票房,《小時代》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史票房最高的系列電影。
如今,在中國的電影市場上,郭敬明和《小時代》已經無法讓人忽視了。作為一個精明的商人,郭敬明似乎總能清楚地感覺到時代的轉變。那麼,紙醉金迷的《小時代》,在中國電影史上擁有何種地位和意義?風口浪尖之上的小時代,到底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
●郭敬明的《小時代》比女人更懂女人
「《小時代》是一個粉絲電影,奔的就是粉絲的錢袋子」,說這話的人一定沒有見過電影院裡拉著老公去看《小時代》的大媽。如今,越來越多喜歡《小時代》的人並不認為自己是郭敬明的擁躉,但她們願意說自己是小時代的「腦殘粉」。
愛情、友情、紙醉金迷的生活,再加一點可有可無的職場商戰,從十幾歲的青春小女生到六十歲的風韻大媽,都可能被《小時代》徵服。
你可能嘴上說著不要,身體卻很老實地想要偷偷看一眼。那是個只有在雲端的命運寵兒才能生活的世界:錦衣華服,醇酒豪宅,晃瞎眼的奢侈品,刷不爆的信用卡,帥氣值爆表的男朋友,霸道的英俊總裁,還有無數小鮮肉供你流口水。《小時代1》裡,飄著雪的平安夜,四姐妹一身名牌在顧裡(劇中人物)豪宅的天台上放肆喝酒。那個天台幾乎是欲望都市的最高點,璀璨夜景一覽無餘,一抬頭似乎就能觸摸到天穹。戲劇是療愈慘澹現實的興奮劑,即使是最厭惡小時代的人,在那一刻恐怕也是看醉了。
滿足觀眾夢幻的層面全部由男性角色和紙醉金迷的生活去完成,滿足觀眾真實情感體驗全部由女性角色去完成。郭敬明說:「痛苦和哭,都由女孩來完成。你折磨女孩子,就是折磨觀眾。觀眾大多是女孩,你只有打女孩的軟肋,她才能感同身受。」
所以你真得理解那些看《小時代》痛哭流涕的女孩子們,在一無所有的日子裡,只有少年時代的友誼才是她們的精神圖騰。於是你看到電影中的四朵姐妹花在天台喝酒、公路奔跑、服裝秀熱淚盈眶。儘管她們輕易背叛、輕易和好,莫名其妙的「撕逼大戰」之後又莫名其妙地親密無間,但無數少女還是對電影中那句「男人有可能會背叛你,但是閨蜜還是好閨蜜」心領神會。
《小時代》是郭敬明奉獻給女性的與青春、友誼、愛情、夢想有關的超值套餐。這份超值套餐並不是一錘子買賣,它常做常新,也總有人願意為它買單。如果某天郭敬明如果說要拍小時代5,千萬別驚訝得把下巴掉地上。
●就是要簡單粗暴砸你臉上,商人郭敬明知道這樣才夠爽
郭敬明是個成功的,乃至天才的商人,這已無需多言。
商人做事有商人的邏輯。所以《小時代3》和兩部前作一樣,從製作到包裝,每個環節都嚴格依照商品定律——你喜歡什麼,我就給你什麼。
《小時代3》的開頭,就有四姐妹穿著東北婦女最愛的貂,腳踩恨天高在羅馬街頭狂奔的鏡頭。稍有審美的人都會皺眉,這就像一個沒文化的暴發戶急於證明自己兜裡有錢,但又不會優雅地露富,所以身上都是扎眼的名牌logo,脖子上再配一條金晃晃的鏈子,讓人難為情。不像英劇裡那些含而不露的貴族世家,於細微之處體現出修養和高貴。
你大可以批電影的拜金主義取向,罵郭敬明糟糕的審美和暴發戶般的手筆,但觀眾偏偏就愛《小時代》的簡單粗暴,就喜歡被名牌砸臉,因為這樣夠爽,夠刺激。觀眾不願意想像,她們就想知道這個世界上如果有錢你該具體擁有點什麼:住進思南公館,開上賓利跑車,穿著名貴禮服,坐頭等艙去羅馬看秀,走到哪裡都像走一場盛大的T臺秀一樣,禮服,高跟鞋和頭飾……就連在家都是穿著帶防水臺的高跟鞋「噔噔噔」走來走去。
既然觀眾好這口,《小時代》就毫不吝嗇地給,這是郭敬明作為商人的精明。「我們會能看出大家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比如誰出場得到的尖叫聲最多,哪個鏡頭被討論最多,你就知道原來觀眾喜歡這個。比如被大家詬病的名牌服裝,反倒粉絲們喜歡。大家抱怨女孩子之間卿卿我我的戲太多,好像很無聊,反倒是女性觀眾最感動的,比如《小時代Ⅰ》,她們在天台上喝醉酒,其實是大家最喜歡的。在後面的電影裡,你就會把觀眾喜歡的部分保留下來,再拼命強化它,不喜歡的部分你就去改掉它。」
郭敬明還總結了中國觀眾的笑點:短句子更好笑,而不是高智商式的幽默;誇張的動作更好笑,畫面感要強。
你也許能理解小時代裡刻薄幼稚的臺詞和浮誇的演技了。觀眾愛看,郭敬明就迎合。每個人聲音都高八度的時代裡,含蓄、克制似乎是過時的信條,簡單粗暴才能讓人爽。曾有段子調侃說:看《小時代》遇到熟人,好像嫖娼遇到熟人一樣。郭敬明回應道:「去嫖娼不就是為了爽嗎?所以來看《小時代》的都是為了爽吧,都是為了爽,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新消費主力浮出水面,郭敬明掐準了時代的跳轉
小時代的到來,郭敬明感知到了。
2013年的上海電影節論壇,郭敬明這樣解釋那些著名導演反而拍不出賣座電影的原因:「中國電影市場觀影群體已從上一代變到下一代。2009年的時候觀影的平均年齡是25.7歲,但是到了2013年的時候已經變成21.7歲。如果還用上一代的想法拍電影,那會出現問題的。」
2014年似乎就是這麼個分水嶺。幾部不像電影的電影都勢如破竹,賺錢跟玩兒似的。春節檔的《爸爸去哪兒》大電影,6月檔的《分手大師》、7月檔的《老男孩之猛龍過江》、《小時代3》。對了,還有如今火地一塌糊塗的《後會無期》。
你無法用傳統的電影理論解釋這樣的現象。網際網路時代導致很多陳舊的經驗沒有意義,這個時代是美國社會學家米德言稱的「後喻時代」。——孫子懂的比爺爺多。既然傳統經驗毫無意義,不活在未來,不追蹤年輕人,也許就意味著失敗。
年輕人在關注什麼?年輕人的high點在哪裡?如今手握話語權的人不清楚,傳統電影人也不知道。崔永元曾發過這樣一條微博:「問女兒現在年輕人喜歡什麼?她說你上bilibili(彈幕網站)逛一圈吧,三觀都會被刷新的。設計的父親節促膝長談於是戛然而止」。
曾經像崔永元這樣手握話語權的人可以稱之為主流,但這樣的主流正在被消解。2014年的夏天,主宰銀幕的是兩個80後年輕人,他們的作品正在被熱烈地討論,乃至成為一種時尚,你不關注,你就落伍了。比如《羅輯思維》的主講人羅振宇,為了追蹤年輕人的趣味,他會去特別鑽研《小時代》。當一幫老人怒斥電影時,他為之憤然:不懂年輕人的東西,你應該恐懼,為什麼還能洋洋得意。
也有人詬病這是如今觀眾的鑑賞口味出了問題,但或許是因為新一代有消費力的觀眾人群已經出現在中國電影人的面前,中國電影市場卻對他們的口味和審美還一無所知,因此他們的需求越來越變得像個黑洞,完全不知道怎麼去滿足。給什麼,就拿什麼。即使是一部根本不配稱之為電影的電影,也照樣可以賣個幾億。
而郭敬明的超人之處在於,他敏銳地感覺到了電影消費人群的更新換代,掐準了某個類型觀眾的需求,然後用自己精明的頭腦和執行力,從《時代1》到《小時代3》,開發出了一個強體驗的電影模型,搶在所有人前面做出了中國最成功的系列電影產品,甚至可能定義了類型電影。
這也給所有電影人以警示:既然《小時代》已經把新一代具有消費力的觀眾人群帶到了中國電影人的面前,那麼接下來,電影人就該好好想想,該給他們看點什麼了。
●黃金小時代,錢是最大的安全感
今天的中國電影,跟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一樣,瘋狂且有趣。
《小時代》的價值觀從一而終:有錢真好,奢侈無罪。有姿態的人當然會不屑,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錢才能帶來安全感」於我心有戚戚焉。
有錢真好。電影市場裡,大家都毫不掩飾地直奔同一個終極目的——套現的今時今日。放眼望去,各行各業似乎都瀰漫著相同的焦灼的氣息。創新工場投資總監「@張亮」說:「2014年,2014年大概是過去十年裡我見過的最浮躁的創業環境,年初以來,太多人跟我聊過太多公司的估值的狂飆突進,大家不能理解,但心態多多少少都受了影響。也許世界的確在變,但還是先堅持做自己有信仰的事情吧。」
紙醉金迷和文藝情懷都能拿來賣,這就是小時代的絕佳註腳。當錢成為這個時代人們最大的安全感,這到底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
鳳凰新聞客戶端撰稿人 王月兵
喜歡本文,就分享吧:)----
點擊頁底「閱讀原文」↓↓↓,移步鳳凰新聞客戶端,樂享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