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正在上海音像城最後的掃貨。 殷立勤 攝
中新網上海1月15日電 (記者 殷立勤)1月15日,民眾正在虯江路的上海音像城購物。「今天是個好日子,心想的事兒都能成……」踏進虯江路的上海音像城,兩隻大音箱高聲放著喜慶的歌兒。若不是滿目緊閉的捲簾門和封條,還真有股熱鬧勁。為配合徵收,上海音像城業主必須於1月31日前辦妥退租事宜。
市民正在上海音像城最後的掃貨。 殷立勤 攝
上海音像城許多商鋪已經關閉。 殷立勤 攝
上海音像城坐落於虹口區虯江路寶山路口,曾經是上海第一個由民營資本投資建成的音像批發機構。這裡有100多個車位,當年算是很大規模的停車場了,畢竟以前買得起轎車的人少。臨近關停,門口停車場進進出出的都是搬場車,保安一邊忙著收費一邊回憶往昔。
上海音像城部分商鋪還在營業。 殷立勤 攝
上海音像城許多商鋪已經關閉。 殷立勤 攝
為幫助租戶搬遷,上海市輕紡市場把迎商辦公室搬到了音像城裡,為商家提供了一系列的租金減免措施。音像城一個商鋪的普遍租賃成本在7000-8000元,到了新的經營場地輕紡市場後,租金在4000-5000元,加上租賃時長滿減的各種補貼,可以讓商戶的租賃成本輕鬆降到原來的一半。除了提供免費搬場服務,還能為租戶子女就學、租房等提供幫助。一位招商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已有三分之一、約200多戶的租戶確認將搬遷到輕紡市場繼續營業。
上海音像城部分商鋪還在營業。 殷立勤 攝
為了確保防疫工作,保安人員堅守在上海音像城進出口處。 殷立勤 攝
曾經的虯江路市場有多麼輝煌,如今的整治關停就有多麼牽動人心。上了年紀的上海人知道,「虯江」是吳語「舊江」的訛音。解放前,虯江路地處租界與華界的結合部,交通方便,兩邊的行政權力都較難進行管轄。這種天然的便利使虯江路成為了上海最大的舊貨市場和黑市交易中心。上世紀50年代,虯江路舊貨市場發展到鼎盛時期,市場內店攤成市,生活、生產資料齊全,買賣修理兼有。當年虯江路有大小舊貨店88家,固定和流動攤販314戶,市場經營額每月達20萬元左右。
市民正在上海音像城最後的掃貨。 殷立勤 攝
市民正在上海音像城最後的掃貨。 殷立勤 攝
經過幾次起落,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虯江路逐步形成了以音響、電腦、電子設備為主的市場,臨時馬路地攤不計其數。大量違章建築造成道路擁堵,跨門營業、電線亂拉、影響市容。寶山路街道在這五年裡按照「五違四必」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計劃,還周邊市民一個乾淨的生活和道路環境。
上海音像城許多商鋪已經關閉。 殷立勤 攝
如今,上海音像城也將在本月底謝幕。「嫁接」到上海輕紡市場的那200多戶老商家,將在尋求新業務增量模式的同時,繼續延續這一脈傳統的市井商業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