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相處 臺灣主流民意

2020-12-23 華夏經緯網
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昆義教授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2月號發表專文《「和平相處」才是兩岸關係的主旋律》。作者認為,在兩岸敵意升高的情況下,臺灣主戰的意見會偏高才對,但是調查結果卻有高達9成的民眾希望兩岸能和平相處。可見不管兩岸多麼敵對,民進黨多麼操作「抗中」策略,主流民意還是希望兩岸能「和平相處」,這是不變的事實,也是兩岸能從1980年代以後一直和平相處的主因。文章內容如下:

  臺灣行政主管機構負責人蘇貞昌11月10日在受訪時說出:「面對中國(大陸)加速促統,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只有人民與『政府』大家團結在一起,才能有效防止,而有些人執迷不悟與中國(大陸)唱和,想要漸統,這會被主流民意唾棄。」蘇貞昌所說的「主流民意」到底是什麼?是客觀的事實,還是他主觀的意志,實踐恐怕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一、什麼才是臺灣的主流民意?

  先來看臺灣的「主流民意」是什麼?依照臺灣國際戰略學會與臺灣國際研究學會2020年10月24日所公布的民意調查可知,認為兩岸應該「和平相處」者高達90.4%,而選擇繼續跟大陸「對抗衝撞」者,只有2.6%,這個高達9成願意與大陸和平相處者,難道不是「主流民意」,怎麼會是民進黨選擇「對抗衝撞」者才是「主流民意」呢?

如果蘇貞昌還不相信這麼高的主和者是「主流民意」,那麼就再來看「是否贊成兩岸人民多交流往來」者,贊成者也高達81.4%,不贊成者只有13.2%。兩個相關的題目問臺灣民眾所得到的答案,主和者都超過8成,怎麼「與中國唱和」,就會被「主流民意」所唾棄呢?蘇貞昌的說法真的經得起檢驗嗎?

       當然是經不起檢驗,這也是蘇貞昌為何在臺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中,會是臺灣民眾最討厭的政治人物,而這項民調的發布就在10月27日,也就是臺灣國際戰略學會、臺灣國際研究學會所公布的民調之後的第3天。

       臺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遊盈隆解釋說,蘇貞昌為何會是現今最被討厭的政治人物,原因在於「樹大招風」現象,也是「高溫廚房」現象。簡言之,蔡英文專注防務、外事、兩岸事務,大量減少涉入內政事務,避免捲入內政漩渦,而蘇貞昌自然成為眾矢之的。

       遊盈隆還說,從防疫大小事到開放美國萊豬進口,從經緯萬端的紓困政策到流感疫苗的分配,從兩岸軍事危機到媒體換照爭議,蘇貞昌幾乎無所不在,當然就出現「槍打出頭鳥」的結果。

       這個解釋不能完全說是蘇貞昌被民眾討厭的最大因素,因為即使他事必躬親,只是性格使然,民眾不必然不喜歡一個願意做事的「閣揆」。蘇貞昌讓民眾討厭的主因,恐怕還是出在嘴巴,不管是對還是錯,蘇貞昌永遠不會錯,一個死不認錯的「閣揆」,才是民眾不喜歡他的原因。

       就以他說的「主流民意」來說,才剛公布不久的民調,明明有9成以上的民眾主和,他卻誣指主和的人會被「主流民意」唾棄,這種信口開河的「閣揆」,雖然做事有他的幹勁,但卻無法取信於民,要不是蔡英文非要他出來扮「黑臉」,讓他來選,恐怕一輩子也選不上臺灣地區領導人。

       所以政治人物的誠信很重要,一個沒有誠信的政治人物就是政客,政客不要說民眾討厭,恐怕官場也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但不幸的是,蔡英文就是要他擔任「閣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底層的官僚雖然「官不聊生」,但是又何奈?

       二、民調怎麼形成?

       不談蘇貞昌了,就來談臺灣國際戰略學會與臺灣國際研究學會所做的「臺海安全」這項民調吧!

       臺灣國際戰略學會被定性為比較偏藍的團體,臺灣國際研究學會是完全「臺派」的組織,之所以會用「臺派」,主要是他們的成員中有些人不必然支持「臺獨」,也不見得支持民進黨的政策,所以雖然成員都是綠營人士,但是獨與非獨的屬性還是有差別。

       大陸也許可以把所有的綠營人士都認定為「獨派」,但在臺灣做研究,還是要有所區分,才不會混淆視聽。就以資深媒體人,也是前臺大新聞研究所教授的彭文正來說,他自從被民進黨從民視趕出來之後,自己在youtube上面搞一個「政經關不了」的政論節目,從開播至今,他幾乎只有一個主題,也就是不斷地追究蔡英文「假博士論文」的議題,節目中他也不太去觸及到「臺獨」的議題。那麼彭文正雖綠,但他到底是深綠、淺綠,「臺獨」或「非獨」呢?沒人搞得清,只能說他對蔡英文的怨氣太深,非要追殺到天涯海角不可。

       回過頭來,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又怎麼和「臺派」的臺灣國際研究學會合辦民調呢?沒有為什麼?不管藍綠,只要有交情,在臺灣大家還是可以合作舉辦一些有意義的事。例如,兩個學會就經常舉辦學術研討會,這樣的研討會才能把藍綠學者拉到一塊做學術討論,否則長久以來,藍營的學會跨不過綠,綠營的學會也跨不過藍,學術無法跨越藍綠就缺乏思想的對撞,就缺乏激蕩,也沒有衝擊,所謂「學術研討會」,就會變成死水一潭。

       所以,兩個不同色彩的學會一起辦民調,本位主義比較少,客觀的成分也就比較高。當然民調絕對無法完全客觀,但是只要相互主觀,所形成的結果也會比較客觀一些。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臺灣民意基金會,他們幾乎每個月都做民調,但是由於民調發布會時,所邀請參與解說的學者幾乎清一色的偏綠,所以他們所發布的民調,媒體在報導時都會加上一句「親綠的民調」。既然是「親綠的民調」,這份民調的取向與定性就有「機構效應」,也就是本位主義存在。其結果變成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這就失去了參考的意義。

       相對的,一直接受他們委託做民調的民間機構「山水民意研發公司」,也被染成綠色,一般藍營的機構並不會委託山水公司作民調,就是擔心「機構效應」會對民調產生影響。

       所以國際戰略學會與國際研究學會決定合作舉辦民調之時,曾經找了兩家民調公司作比較,最後是因為山水公司報價最快,也最積極,在限定的一周內可以完成民調,最後才決定委託山水公司承接民調案子。

       當然,決定由山水公司承辦民調之時,也還是擔心會有機構效應,所以我們曾經要求在訪問民眾時,不要秀出公司名稱,也不要把委託的學會名稱告訴受訪者,讓受訪者單純地在「真空中」受訪,以避免機構效應對受訪民眾產生影響。

       在所有的要求山水公司都能配合下,還有一個更顯得有些不合理的要求,也就是在民意調查做完之後的第三天,也就是中間只有一天的時間讓山水公司進行分析,以及製作圖表,就是為了不想讓民調拖太久發布,導致有其他因素幹擾,例如兩岸突然發生重大事件等,這樣更能顯現民調的可觀性。

       三、外在衝擊不影響民眾主觀意願

       事實上,兩個學會的這份民調發表之後,也確實讓各方感到驚訝。因為從2020年8月份開始,由於蔡英文當局大打「外交戰」,不僅把美國衛生部長阿扎邀請來臺訪問,也把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奇拉到臺灣訪問,9月中還找來美國國務院次卿克拉奇到訪,讓兩岸關係立刻升高到緊張狀態。

       大陸更是從8月份開始接連在黃海、東海、臺海、南海舉行軍事演習,大陸的軍機也不時跨越「臺海中線」,甚至天天到臺灣的西南海域「打卡」。在這種敵意升高之下,臺灣主戰的意見會偏高才對,但是調查結果卻有高達9成的民眾希望兩岸能和平相處。可見不管兩岸多麼敵對,民進黨多麼操作「抗中」策略,主流民意還是希望兩岸能「和平相處」,這是不變的事實,也是兩岸能從1980年代以後一直和平相處的主因。

       所以「和平」才是主流民意,也是兩岸關係的主旋律,絕非民進黨內部分主戰派所說的主和會被「主流民意」所唾棄,那是睜眼說瞎話,而且是為了個人的權力,硬是要選擇跟大陸蠻幹的「非主流民意」。

       當然,如果要談戰爭,兩個學會的民調中,也問到相關的題目。其中認為臺海發生衝突,相信美國會協防臺灣的只有55.1%,代表還有近半數的民眾不相信美國會在臺海衝突中協防臺灣。所以民進黨極度親美的政策,在兩岸充滿硝煙味時,民眾還是不相信美國會幫臺灣打仗。

       反之,如果民進黨因為「臺獨」而引發兩岸衝突時,雖然也有高達66%的民眾願意為臺灣而戰,但是滿意民進黨兩岸政策者,卻只有48.7%,跟願意為「臺獨」而戰的66%有所差距。

       可以說,兩個學會所做的這份民調,最可貴的還是願意兩岸和平相處者有高達90.4%的比率,所以和平才是兩岸最高的價值,「與中共唱和」者,絕非是違背臺灣的主流民意。

       尤其應該認清的是,蘇貞昌所指稱的「與中共唱和」者,大概就是指馬英九基金會才剛在11月初舉辦完「習馬會5周年研討會」一事。馬英九主張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本來就是國民黨的政策,這種主和的聲音,也一直存在國民黨內,所以把國民黨主張「九二共識」者,說成是「與中共唱和」,這也並非事實。

       既然蘇貞昌所有的說法都非事實,卻想以一句「被主流民意唾棄」打死一竿子人,這種無法被檢驗的說辭,就像蘇貞昌曾經說過的「就剩一支掃把也要拼到底」一樣,既不真實,也不搞笑,難怪他會變成全臺灣最被討厭的政治人物。

 

來源:中評網

相關焦點

  • 「仇中牌」失靈,「臺獨」終跨不過臺灣民心 兩岸和平是主流民意
    「仇中牌」失靈,「臺獨」終跨不過臺灣民心 兩岸和平是主流民意 2020年12月24日 14:4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有觀點指出,自2016年以來到2018年,再到2020年,甚至對比2008年與2016年島內兩次政黨輪替,島內民意確實如流水,既能載舟也能覆舟。  臺灣《中國時報》指出,如果單純審視臺灣社會對兩岸的看法,橫貫的主軸不會是藍綠或是「統獨」,而是追求和平的願景。
  • 臺海研究機構民調揭示:臺灣主流民意並未改變!
    但在如此形勢下,在民進黨當局瘋狂鼓譟「反中」「仇中」之時,臺海研究機構的一項最新民調,揭示了此時此刻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  這項調查由臺灣國際戰略學會與臺灣國際研究學會共同發布,綜合民意調查等數據得出結論,不管兩岸多麼敵對,民進黨多麼操作「抗中」策略,但臺灣主流民意還是希望兩岸能「和平相處」。
  • 臺海危局下 求和平仍是臺灣主流民意
    馬英九基金會日前舉辦的「臺灣如何轉危為安」座談會受到各方關注,同時也引發「朝野」兩大黨的罵戰,基本背景是兩岸關係惡化、臺海愈趨緊張、臺灣可能首當其衝,臺灣社會對此有高度共識與深度憂慮。  面對這樣的「不安全」局勢,臺灣「執政者」似乎信心實足,原因是有美國的撐腰,臺灣不少民眾也認為有美國的支持,臺灣的安全無憂。
  • 蔡英文估計想不到,90%臺灣民眾希望兩岸和平
    導讀:據媒體報導,政黨以及政治人物層面通常會用民意來進行自我警惕,有部分觀點表明,臺灣地區近幾年的政黨輪替中,臺灣地區的主流民意就像流水一樣,通常水既能載舟,也能覆舟。因此,政治人物必然不能忽視主流民意。
  • 2020臺灣民意「鐘擺效應」的啟示
    誠然,從臺灣政治體制轉型和地方政治生態流變的角度看,「藍消綠長」確實是臺灣「民主化」以來的「大周期」特徵。然而,因有選舉和任期制的存在,在「大周期」之下,臺灣政治和民意仍然存在著往復運轉的「小周期」。換言之,臺灣民意的「鐘擺效應」在今年初步顯現,可以視為今年島內政治生態的一大重要變化,也給我們觀察和把握現階段島內政局和兩岸形勢帶來三點啟發。
  • 90.4%的民眾希望和平:臺灣當局該主動投誠,這是最好的出路
    作者:政委工作室 小吳同學 據媒體報導,臺灣《中國時報》日前發表社論,文章指出,臺灣戰略學會公布的民調顯示,高達90.4%的民眾認為「和平相處」才是最適合描述兩岸關係願景的關鍵字,而「停止交流」與「對抗衝撞」分別僅4.4%和2.6%。
  • 90.4%的民眾希望和平:臺灣當局該主動投誠,這就是最好的出路
    作者:政委工作室 小吳同學據媒體報導,臺灣《中國時報》日前發表社論,文章指出,臺灣戰略學會公布的民調顯示,高達90.4%的民眾認為「和平相處」才是最適合描述兩岸關係願景的關鍵字,而「停止交流」與「對抗衝撞」分別僅4.4%和2.6%。
  • 臺灣女孩一句話揭穿主流民意:不打就臺獨,打過來就喊祖國萬歲!
    關注小號俠客棧,防止再次失聯原創作品,請多擴散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對於記者所問的「所以你還是認為不要打仗」的問題,女孩說:而且我們的阿兵哥不是都在掃地嗎?現在當兵的不是說叫喔,我都在拔草啊!女孩這個回復和動作,引發哈哈大笑。
  • 臺灣最新民調出爐!超九成民眾想兩岸和平,蔡英文這回笑不出來了
    據中國臺灣網報導,臺灣的某研究學會發布了一份關於兩岸關係的民意調查,有高達90.4%的臺灣民眾認為兩岸之間應當和平相處,而希望同大陸繼續進行對抗的民眾只佔2.6%。
  • 九成的臺灣人做出選擇,「臺獨」跨不過民心
    自從臺灣民進黨上臺執政以來,臺灣地區的民眾就一直飽受民進黨各種錯誤決策的禍害,包括此前民進黨公然違背民意進口美國含有瘦肉精的豬肉。 民意調查見真章,臺灣民眾支持和平 儘管近些年裡民進黨在臺灣島內不斷地推行「去中國化」的政策,甚至是挑釁大陸,向美國方面購買軍火等等,臺灣島內的主流民意卻仍然是傾向於支持兩岸之間保持和平。
  • 臺海觀察丨臺灣政治人物的話並不可信——臺灣民意對兩岸關係幾個問題的基本認識
    若繼續以九二共識和一中施壓,壓力越大,民意反彈越大」;綠營政治認為也陸續以臺灣民意自居,前臺灣駐日代表許世凱就聲稱「維持現狀,不接受九二共識」就是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而根據兩個民調的資料,調查時間橫跨陳水扁,馬英九執政時期,以及在最新的2016年的調查資料都顯示:「九二共識」無疑還是目前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儘管有波動,但是總體而言均屬於絕對多數,杜克大學《兩岸關係與國家安全調查》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士承認「九二共識」。那麼面對這一事實,民進黨為何要否定呢?
  • 臺媒:洪秀柱不妨以兩岸「和平後盾」自我期許
    洪秀柱當選國民黨主席,選擇在蔣介石逝世41周年前往慈湖謁陵,臺灣《旺報》今日發表社評指出,在綠營長期致力批鬥、汙名化蔣介石,造成主流民意許多選擇性的負面觀感時,洪秀柱此舉隱約吐露了未來在「理念戰場」、「價值戰場」的強勢姿態。
  • 港媒:臺灣2020大選是決定未來五至十年臺海和平安全的十字路口
    但島內主流輿論均認為,郭、柯雖不選,仍將在2020選舉中扮演一定角色,依然有影響甚至左右選情的實力。由此可見,雖然2020選舉藍綠對決、韓蔡對決的主線已經逐漸浮現,但藍綠以外各股政治勢力的競爭與合作、第三勢力和中間選民的選擇,都會讓此次選舉成為2000年以來最為複雜詭譎的一次。
  • 刊登蔡英文穿龍袍封面被民進黨「抹紅」 港媒發聲:別否定臺灣民意
    《亞洲周刊》25日晚間發聲明反駁表示,蔡英文與民進黨不應借「抹紅」《亞洲周刊》來否定臺灣的主流民意。蔡英文資料圖(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中時新聞網」報導稱,針對民進黨的說法,《亞洲周刊》發表聲明稱,本期封面故事《臺灣民選獨裁幕後——綠營新威權主義現象》,是採訪民進黨內部的看法,顯示各方對臺灣「民選領袖」走向獨裁的憂慮。蔡英文與民進黨不應借「抹紅」《亞洲周刊》來否定臺灣的主流民意。
  • 臺灣桃園市民意代表萬美玲女士一行來贛參訪
    臺灣桃園市民意代表萬美玲女士一行來贛參訪 2016年03月16日 16:34: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3月16日訊 3
  • 事實證明,臺灣離不開大陸!祖國勢必統一
    據中國臺灣網消息,臺當局財政事務主管部門1月8日公布了2020年的臺灣進出口統計數據。根據數據,2020年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達1514.5億美元,同比增長14.6%,佔臺灣總出口額的43.9%,不僅規模創歷史新高、依賴程度也來到新的高點。大陸(含香港)穩居臺灣地區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順差來源地。
  • 這才是臺灣真實的民意
    島內民意出現如此狀況,為以往少見。結合《遠見》雜誌民調,多數民眾願為「臺獨」而戰非島內真實民意,充其量只是部分民眾的僥倖心理作祟,是建立在大陸不會真的對臺動武的認知上。在民進黨當局及「臺獨」勢力的操弄、欺騙下,很多民眾並不了解兩岸真實情況,對大陸的認知還停留在貧窮落後上,茶葉蛋、榨菜都吃不起,又有何實力武統臺灣。
  • 蔡英文拿什麼讓臺灣民眾肯定民進黨?
    就連民進黨的鐵票區都拉出了條幅宣示「民進黨不倒,臺灣不會好」。蔡英文曾喊出民進黨對臺灣民眾的宗旨是謙卑,謙卑,再謙卑。可是,對於民眾的不同聲音,卻用蛇籠拒馬回應民意的期盼,對於民眾的生計權益,認為是「民眾太著急」,「民眾沒有耐心」。政治上,一味利用「轉型正義」,抬升藍綠對抗,煽動族群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