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張大千臨飛天壁畫,與本案無關,當然情形還是有一點點相似~)
南京市江寧區有個銅井鎮,是一處有名的古鎮,古時屬於江寧縣,在銅井鎮附近一帶,流傳著一件離奇的傳說。
這個傳說發生在清代,著名才子袁枚袁子才也出現在這個傳說裡,不過他還不算是主角,主角是一個叫韓慧芬的女子。
乾隆十年(1745年)五月十日,韓慧芬正在家裡刺繡,突然間狂風大作,慧芬怕大雨將至,就出去收衣服,走到院中間時,一陣大風從門外捲入,慧芬當時被颳倒,不省人事。
等到韓慧芬醒時,四周都是些不認識的人,一問之下,原來自己已身在幾十裡外的銅井村!由於天色已晚,她在當地人家留宿了一晚,第二天被送回了家裡。
本來否極泰來,從閻王殿裡走了一回,該是莫大之幸,誰知就因為她留宿了一晚,又惹出另一場風波。原來,韓慧芬已經許配給李家,李家人聽聞韓家女兒在異地人家留宿了一宿,便稱她名節有虧,鬧著要退婚,鬧到了江寧縣公堂。
知縣袁枚治文治政俱是高手,他並不費力就化解了這樁因嫌隙而起的糾紛,一方面,他充分收集證據,召來銅井村保正,證實「風吹」之事確鑿無疑,同時當地人的救治舉措、收留舉措都是非常得體,無礙韓姑娘名節;另一方面,他向韓慧芬未婚夫李家證明,風吹活人之事,史籍上亦有記載,李家是讀書人家,袁枚為之講述了元代名臣郝經留詩記載的同類事件,說服了李家。
最終,此事以圓滿結局,韓李兩家放棄偏見,完成婚姻,後來韓慧芬兒孫滿堂。
此事載於野史,流傳頗廣,知產寶特找來判牘原文,相信能使各位讀者大開眼界。
奇聞之外,以判而觀,本篇判決也是無可挑剔,說理舉證神完氣足,末段足顯才子本色、名士風流,於執法者身份之外,更見仁心,殊為可貴。
風吹銅井判
照得李調甘呈控韓宗梁女慧芬一案,本縣一再審問,見慧芬性情凝重,舉止端莊,絕無輕佻氣象。供被風吹落一節,亦極詳明。謂當是日大風起時,適在房中刺繡,因恐下雨,出外至後場收取曬衣。不料行至天庭,一陣狂風捲地而入,頓時僕倒,不省人事,迨至開眼,已在一陌生人家。環而視我者,約有五六十人,都不相識。彼此聞訊,遂知此地為銅井村,距家中已甚遠。因即留宿其家,至次日將女送回。其家姓畢,名不詳。家中約有男女五六人,亦不能詳細等語。本縣復移文江寧縣,傳提銅井村地處保正到案。據供五月十日大風起時,確有一華姓者,名中元,在門外忽睹雲中一陣黑氣由北飛來,至該處落下,初猶疑為龍取水,後細檢視,乃一已死女子。是時眾鄰裡亦已知曉,並來報告小保正,詫為奇事。前往查看,於其胸部尚有溫氣,因命人接氣。不一時女子始醒,問之為城內韓姓家。主因留宿一宵,送之還家,餘情不知。
本縣一再研訊,供無異言。是韓女之至銅井,實由於風吹。是時為銅井人救活後,以時遲路遠,不便送歸,留宿一宵,亦一常事。該秀才疑有曖昧,遽控官廳,請為退婚。不為冤屈好人,抑亦不明事理。況風能吹人,載之史籍,並無奇異之處。該秀才讀書五車,身入黌門,何競當局者迷,一至於斯。
現經本縣一再開導,證以眾口,考以古籍,良心冰釋,嫌疑頓消。仰即備據花燭,即日成禮。從此夫夫婦婦,齊眉百年;暮暮朝朝,兩心一意。阿翁不嫌冰清,快婿何慚玉潤。女非楊花之輕薄,無害風吹;士正護旌之金鈴,何嫌雨溼。今夜鴛鴦帳裡,笑迎新聲;他年和合衾中,麟來天上。全兩美之情,平雙方之恨。毋起違言,毋存前隙。花燭雙迎,仍是意合之佳婦;碧衣進謁,還看昔日之乘龍。此判。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並稱「乾隆三大家」,倡導「性靈」,主張以性情入詩,直抒胸臆。曾作對聯自嘲「不做高官,非無福命只緣懶;難成仙佛,愛讀詩書又戀花」。
本文錄自《袁子才判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