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 ,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國民黨投入大量精銳,為何淞滬會戰還會失敗?
1937年8月14日,當地國民黨駐軍第九集團軍在總司令張治中的指揮下,指揮87、88師等部開始總攻,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並於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
10月20日,日軍秘密組建第10軍準備對中國軍隊實行大包圍,11月5日日軍第10軍8萬人在金山衛登陸,蔣介石因幻想九國公約籤字國的幹涉,拖延了撤退時機。幾天後,日軍包圍網即將形成,前線中國軍隊大亂。
蔣介石仍死抱著對國聯不切實際的幻想,遲遲不肯下令後撤,耽誤了寶貴的時間。最終撤退時,因沒有講明各部隊撤退順序,三四十萬中國將士擠在幾條公路上,被日軍空軍轟炸,大撤退變成了大潰逃。12萬守軍各自為戰,無法統一作戰,數天上海就告陷。
日軍,武器裝備佔據絕對優勢。飛機,重砲,軍艦,坦克,從陸地到海上和天空,全方位立體作戰,中國軍隊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日軍軍艦上的重砲射程超過10公裡,威猛的炮火常常打得中國軍隊抬不起頭來,所及之處血肉橫飛,一倒一大片。
而中國軍隊當時最先進的德國克虜伯山炮,最大口徑也不過75毫米,射程僅僅幾公裡,與日軍艦炮根本無法相比。縱觀淞滬會戰中,參戰日軍無論在兵員,武器,以及戰鬥力都是遠遠超越中國軍隊的。
11月13日,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上海同胞書聲明: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
這次淞滬會戰,中國雖然戰敗了,但為中國民族工業內遷爭取了時間。同時它讓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國政府的立場: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將其領土一塊一塊地徵服侵吞,也證明了中國絕不會向日本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