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如何評價淞滬會戰的中國軍隊?日本兵日記裡,這個詞反覆出現

2021-02-21 美美歷史觀

文/快哉風

電影《八佰》把我們帶回了83年前戰火硝煙的淞滬會戰,1937年8月到11月的三個月時間裡,日本投入兵力30餘萬,中國軍隊投入70多萬浴血奮戰。那場戰役有多慘烈,中國軍隊的表現如何,我們可以看看日本士兵的戰時日記,藉助他們的視角與言說,了解一個更真實的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的中國軍隊多勇敢?

「七七事變」後,日本舉國上下陷入戰爭狂熱,日本兵對中國很蔑視,從他們的日記裡可以看出自大驕橫的一面。初到上海,隸屬上海派遣軍的新兵永松宇八寫道:「皇國海軍威壓了揚子江」,很是趾高氣揚。還有個日軍士兵狂妄寫道:「帝國軍艦之多大大地使人氣壯。看見中國人的屍體。斬得整整齊齊的。明天我也可以砍幾個了。」

不過,一旦進入真正的戰場,中國軍隊猛烈的抵抗和不屈不撓的意志令日本士兵始料未及,新兵的囂張氣焰立刻打消了。

淞滬會戰前的日軍

那個叫囂砍殺的士兵在9月21日寫道:「進攻馮宅三中隊幾乎有全滅之虞。我想雖說是中國也有著不可輕視的戰鬥力!」日軍山室部隊小隊長山口少尉記載:「10月2日,戰死者中隊長千田大尉等八人,負傷者準尉西原次雄等十七人,本日失敗主要原因,在將敵人的力量估計得太小。」

侵華日本士兵合影

淞滬會戰最激烈的羅店一帶,永松宇八記錄道:「戰況猛烈,槍炮聲不斷,敵人特有的迫擊炮彈執拗地飛來。入夜,我海軍巨炮怒吼。」9月14日,他繼續寫道:「到了晚上,敵人便猛烈地攻擊。這一晚有近百發的炮彈落在步哨線內……拂曉戰。敵人獰猛地發著喊聲襲來,反覆四次始將其擊退。我方損傷不少,水迫 中了迫擊炮彈,鼻子以下到胸部,炸得不成模樣,有點悽慘。」

日本描繪淞滬會戰慘烈的繪畫

清晨衝鋒,晚間逆襲,中國軍隊晝夜連番殊死出擊,讓永松非常緊張,「前幾天有點模模糊糊, 現在才真的感到處身最前線了,今天本隊死了四個,三個負傷。敵人在晚上開始逆襲,已經差不多變成日常功課了,十二時半,一顆迫擊炮彈在離開我十尺的地方炸裂,我有點茫然。」

另一個日本兵在10月1日的手記裡寫道:「敵人也相當頑強的抵抗著……編成白隊(敢死隊),午後六時三十分出發。前方敵陣相當堅固,從今晚起得連續攻擊三天啊,賭著性命。」

死守堡壘的中國軍隊機槍陣地

日軍出動敢死隊,拼命反擊我軍,兩軍攻防幾近白熱。10月3日,一個日本兵寫道:「終夜的空陸激戰。戰爭快要到決勝了,這是我們經歷的最激烈戰鬥,中國兵是廣東兵,有相當的火器,要前進幾公尺也很困難。下午二時,我們前面的部隊前進了,肉彈加肉彈,衝鋒加衝鋒,但是敵人還是死不後退。敵人知道我們前進,迫擊炮彈激雨一般的飛過來!還是衝不過去!一片喊殺的聲響,覺得悲壯,但是,老實說,這已經不像活在世上了。」

淞滬會戰中的一個中國士兵

絞肉機一般的戰場,終於讓新兵永松感嘆道:「打仗,這簡直不是人做的事。」

日軍日記裡還有一個小細節,當時一股日軍渡過一道小河,吉川大尉為了激勵士氣,親自站在前面指揮。「吉川部隊長是以豪快出名的,為著表示鎮定,嘴裡還含著一支香菸,哪知正在這時候一粒彈飛來不偏不倚地從他的嘴裡穿過。」

羅店終於被日軍攻陷了,一個日本兵驚訝記載道:「前進中看見了累累的中國兵的屍體,這幾天獰猛地向我們襲擊的敵兵,竟是些學生軍?這話真是不知從何說起了。有的在溝裡,已經爛了……老百姓的屍體也不少。田裡的稻都熟了,沒有人割。綻了的棉花,一點點的散在泥濘裡。」

進軍上海的日軍

「獰猛」這個中國人不常用的冷僻詞,卻屢次出現在日軍日記裡,猙獰、兇猛,這就是普通日本兵對中國軍隊的評價。

看到眼前一片死寂,永松在日記裡寫道:「一切道路、橋梁,都被退走的中國兵破壞了,破壞的很徹底,小屋都燒掉了,聽說江南是好地方,可是,我們見到的不是落寞的可怕嗎?」

10月開始,上海一直陰雨連綿,日本兵寫道:「九日晚上的握飯、飯糰之外,什麼也不曾吃過,戰鬥激烈的時候不覺得,休息的時候就難受了。從屍臭撲鼻的敵兵屍體身上,搜出了一包炒米,已經發黃……在戰地的勞苦,內地的人果真能知道嗎?」

泥濘中行進的日軍

一個有點文學底子的日本兵,即興創作了幾篇「陣中俳句」:1、到處都是爛泥地啊!三天兩晚沒有吃飯。鋼盔上瀝瀝不斷的雨聲。2、已經沒有香菸了,唯一的火柴也溼透了。飢餓與夜寒交迫著的我們!3、嘶鳴聲也聽不見了,永別了戰馬。把鬃毛做個紀念吧。4、在馬蹄下亂開的秋草之花,含著秋雨的溼潤。又是蟲聲低訴的黃昏!65、通信筒喲,達到吧。充溢著悽然抬起的眼中的是一行行的熱淚。

一路上,目睹到日軍的屍體被「搬貨物似搬上汽車去」,永松忍不住哀嘆道:「今天朋友的骨灰,擱在我的肩上,但是,明天呢?我自己的骨灰,又背在誰的肩上呢?」

背著同鄉骨灰盒的日本兵

最後交代一下,寫日記的永松和其他日本兵此後都戰死在中國,所以我軍才得以繳獲到他們的日記。

參考資料:《敵軍陣中日記》、《對日本士兵手記中有關侵華戰爭言說的剖析》

相關焦點

  • 一個美國攝影師鏡頭裡的淞滬會戰
    1937年10月26日,淞滬戰場形勢急轉直下,中國軍隊全線撤退至滬西蘇州河南岸。此時四行倉庫的西面和北面已被日軍佔領,東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日軍為免於誤傷租界而不敢使用重炮轟擊和飛機轟炸。四行倉庫成為中國軍隊在蘇州河北岸唯一僅剩的據點。
  • 歷史老照片:1937年淞滬會戰時的日軍,圖4為被抓的日本女間諜
    歷史老照片:1937年淞滬會戰時的日軍,圖4為被抓的日本女間諜。1937年8月13日,日軍以「保護帝國臣民」為藉口,發動淞滬戰役,歷時3個月的淞滬抗戰爆發。圖為日軍進入上海的一個村莊。
  • 淞滬會戰之謎:其實並非為了改變日軍的進攻方向,而是另有原因
    撥開歷史的迷霧,我們發現,8·13淞滬會戰是由中方主動發起的一次大型戰役。會戰從8月13日一直持續到11月12日,整整三個月。中國舉全國之精銳投入70萬大軍,日軍陸續增兵至30萬左右。那麼,當時發起這場戰役的目的是什麼? 有一種說法廣為流傳,就是說之所以發起淞滬會戰,是為了讓日軍的進攻方向由從北向南轉為從東向西。這個說法的來源主要是兩個:一是老蔣次子,二是陳誠。
  • 歷史知識:淞滬抗戰與淞滬會戰有何不同?最終結果如何?
    八年抗戰,中國大地飽受戰火的摧殘,國力衰敗,民不聊生。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上,發生過無數場慘烈的戰鬥,特別是在當時繁華的大都市上海,中日之間就發生過淞滬抗戰與淞滬會戰。這兩次戰役雖然只差一個字,但是發生時間以及高層決策者之間的戰略意圖各不相同。那麼,淞滬抗戰與淞滬會戰有何不同?最終結果如何?
  • 一寸山河一寸血,80年前的淞滬會戰如何改變中國?
    794團換防之際,日本趁機發動進攻,他們決定先把日軍打下去再移交陣地,一個團,最終只剩40多個士兵。筆者若干年前曾訪問過親歷淞滬會戰的二十軍駐上海辦事處少將處長杜重石,他回憶說:「敵人火力很猛,我在戰壕裡用刺刀把一頂軍帽撐出去,轉眼間帽子上就被打了十幾個洞。」
  • 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戰22次會戰01:淞滬會戰1天打光1個師
    首先,當時中國軍力遠低於日本。如果讓日軍先在廣闊平坦的華北平原突進,以當時中國軍力如在華北平原與之進行大規模會戰,勢必無法阻擋日軍機械化的優勢。而在上海,則可藉助城市和江南水網地形拖延日軍,吸引日軍主力。降低他們機械化部隊的優勢。打破日本所謂「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以空間換時間。
  • 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第一槍:誰先開槍?在哪打響?
    記者在百度上查找「歷史上的今天」,它寫道:「八一三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為擴大侵華戰爭在中國上海製造的事變,即第二次上海事變。」傳統記載也是,8月13日,日軍向上海大舉進攻,以租界和黃浦江中的軍艦為作戰基地,炮擊閘北一帶,中國軍民奮起反擊,淞滬會戰由此爆發。淞滬會戰做到了先發制人,打亂了日軍原定的侵華部署,具有反侵略的重大歷史意義。
  • 觀《八佰》:電影裡的故事就是淞滬會戰的真實縮影
    日軍傷亡6萬人,而中國人雖死傷30萬人,但卻拖住了日本戰車三個月時間,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等等,我個人認為這部《八百》電影就是淞滬會戰的縮影。關於淞滬會戰的真實歷史。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當時日軍妄想「三個月滅亡中國」。7月29日就拿下了中國的北平和天津,兵鋒所指,直達山西。
  • 淞滬會戰失敗的原因
    淞滬會戰 ,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國民黨投入大量精銳,為何淞滬會戰還會失敗?
  • 誰說淞滬會戰毫無意義?
    淞滬抗戰發生的導火索,是1937年8月9日發生的「虹口事件」。當日傍晚,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大山勇夫中尉與一等兵齋藤與藏酒後駕車行至虹口機場附近時,因不服從指令強越警戒線,被中國保安隊擊斃。17日,張治中重新發起全線進攻,但由於部隊缺乏攻堅所需的重型武器(多數重炮北運,未及送至淞滬戰場),日軍利用飛機、戰車的掩護阻滯國軍的行動,中國軍隊步履維艱、犧牲慘重,一度攻至匯山碼頭的36師,也為日軍的密集火力擊退。
  • 淞滬會戰初期的十日圍攻,5萬國軍對6千日軍為何還是功敗垂成?
    摘要: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戰役初始,中國軍隊以五萬之眾圍攻在上海的六千日軍,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是如何從主動進攻轉入被動防禦?中國軍隊採取先發制人的方針,決心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消滅在上海的日軍,如果不能殲滅,最低限度也要將日軍趕下海。 不過,根據一二八《淞滬停戰協定》的規定,中國軍隊不能駐紮在上海市區,只允許駐紮保安團負責治安。但是到了1937年8月,情況已經不同了,隨著「七七事變」,全面抗戰已經開始,所以也就再沒必要遵守這個協定了。
  • 鏡頭下真實淞滬會戰,中國軍人用命去填武器的差距,勿忘八百壯士...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後來統計死傷30萬人。
  • 淞滬會戰之陣地戰(上)
    中國抗戰領袖—蔣介石1937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淞滬會戰進入了慘烈的陣地戰階段。日軍第二次增兵,蔣介石也從全國調集兵力決戰上海。國軍開始由攻勢轉守勢,日軍掌握戰場主動權。本文將依據權威史料,講講淞滬會戰第三階段—陣地戰。並分析失敗的教訓。以歷史事實來紀念國軍抗戰英烈!
  • 淞滬會戰之陣地戰(下)
    #抗日戰爭##紅色血脈##抗日老兵的故事##歷史冷知識##圖說軍事#中國抗戰領袖—蔣介石一.史料來源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處編:《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彙編》第3輯第31冊,《蔣介石規定淞滬會戰戰鬥序列電》時間注1937年9月22日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1卷第2分冊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
  • 《八佰》上映,淞滬會戰中日軍隊輕武器相當,最後怎麼一敗塗地?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軍武次位面 隨著萬眾矚目的電影《八佰》即將上映,八一三淞滬抗戰的烽火硝煙也再次引發輿論關注,很多人對淞滬抗戰的失敗耿耿於懷,有人甚至說,參加淞滬抗戰的不都是德械精銳嗎?怎麼還打成這個樣子?
  • ...80年代|松江|日軍|吳克仁|淞滬會戰|吳桐崗|松江城|王公璵|參謀
    持續3個月的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期間最為慘烈的一場大會戰,中國付出了傷亡30餘萬部隊的慘重代價,打破了日本「三個月的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相對於寶山保衛戰、羅店爭奪戰、八百壯士守四行等家喻戶曉的戰鬥來說,淞滬會戰後期一次阻擊戰卻鮮為人知,這次戰鬥同樣慘烈無比,在歷時3天的戰鬥中,中國軍隊就犧牲了6位將軍、8名團長、營連長和士兵傷亡超過三分之二!
  • ...參謀|80年代|吳桐崗|松江|日軍|吳克仁|王公璵|抗日戰爭|淞滬會戰
    持續3個月的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期間最為慘烈的一場大會戰,中國付出了傷亡30餘萬部隊的慘重代價,打破了日本「三個月的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相對於寶山保衛戰、羅店爭奪戰、八百壯士守四行等家喻戶曉的戰鬥來說,淞滬會戰後期一次阻擊戰卻鮮為人知,這次戰鬥同樣慘烈無比,在歷時3天的戰鬥中,中國軍隊就犧牲了6位將軍、8名團長、營連長和士兵傷亡超過三分之二!
  • 淞滬會戰時戰況極為慘烈,胡宗南甚至表示自己差點上前線
    全面抗戰爆發後,北面的山西、河北以及津浦鐵路沿線,南面的上海都成為日軍主攻的對象,我國也因此和日軍展開了淞滬會戰、徐州會戰等大戰。而淞滬會戰中的慘烈一直是我們所遺忘的。 淞滬會戰時德械第87師第261旅旅長陳頤鼎少將,黃埔三期畢業生,在淞滬會戰期間親自操縱過輕重機槍射擊、親手甩過手榴彈,一個少將旅長尚且如此在前沿「幹粗活」,足以說明會戰的慘烈。
  • 電影《八佰》熱映,聊一聊四行倉庫保衛戰始末,以及淞滬會戰
    說起來負面評價大多是diss導演故事講一半,為什麼不說明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始末及原因,還有說不忠於歷史,強行煽情。管虎導演講故事確實講得好,像藍莓汁這樣淚點低的人在偌大電影院哭的稀裡譁啦的,完全的帶入到了那個年代,感動於先烈抗擊日寇的犧牲。那今天咱就說一下四行倉庫保衛戰的背景,以及這些先輩們在保衛戰之後的遭遇。
  • 淞滬會戰犧牲的廣東抗日英雄黃梅興,一二八事變讓日軍嘗到了厲害
    文/馮玄一 晚清之後,中國國力漸弱,日本便開始窺覷中國。甲午中日戰爭,大清敗得一塌糊塗。此後,日軍便一步步踏上了入侵中國的道路。1931年日本在東北製造了九一八事變。1932年在上海製造了一二八事變。1937年製造了七七事變。小日本一直想要吞下中國,可惜,他的如意算盤並沒有得逞。